回曉文,劉邦凡,栗俊杰
(1.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4;2.邢臺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邢臺 054035)
1.基于大數據的網絡輿情分析能力不足,數據質量良莠不齊。大數據時代的網絡信息飛速增長,短短幾年的數據已經超過過去兩萬年的數據之和。面對如此龐大的數據,政府在及時準確地分析出有效數據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網絡主體的多元化,不同背景的網民的目的具有互異性,一些網民為了實現個人或某團體利益,發表或傳播一些利己言論,難免會制造出很多失真、不全面信息,給政府帶來輿情分析的困難。另外,信息采集處理過程中難免會摻雜一些主觀性因素,由于獲取的數據往往良莠不齊,政府受技術和專業的限制,數據分析能力不足,進而導致決策偏差。
2.數據不能實現有效共享。政府數據開放可以打破信息分布不均衡狀態,也能夠有效消除信息孤島現象。當前我國信息公開性和共享性程度不高,數據共享范圍小,數據開放不全面,信息準確性和及時性也有待提升。由于缺乏共享意識,政府信息資源系統處于封閉獨立狀態,與外界關聯較少,嚴重阻礙了政府與公眾及相關單位的數據溝通和共享。信息的共享不全面性,導致公眾信息接收相對過于滯后、片面,易引發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現象。
3.輿情監管機制不完善,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當前,我國網絡和信息數據的立法還不夠完善,網絡輿情相關立法也比較淺顯,缺乏具有針對性、全面性的法律依據。網絡輿情數據采集機制不健全,易產生失真、片面、不相關信息,為網絡輿情的處理帶來困難。網民反饋機制和輿情治理機制不完善,沒有快速、系統的流程和標準[1]。
4.技術水平難以突破。我國在網絡輿情監控體系上,還有一些技術難題尚未解決,許多功能性較強的技術工具并沒有普及和應用到現代政府自動化辦公系統當中,政府輿情監控部門在數據收集、信息處理等技術方面仍存在問題。由于很多地方政府缺少專業技術人才,缺乏采集、處理網絡信息的實踐經驗,導致在實際工作中無法有效利用各種新技術、新方法,也無法提高網絡輿情治理效率[2]。
政府部門想要有效應對網絡輿情引發的危機,必須以大數據為手段掌握網絡輿情的發展趨勢,提升對網絡輿情的分析、監控能力,進而提出有效應對措施,避免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的發展,發揮良好的網絡輿論的引導作用,提升政府公信力[3]。
1.建設有效監管平臺,強化監管機制。以大數據為手段對網絡輿情進行分析和監管,有效應對網絡輿論進行危機管理,是當前國家有效治理方式之一。在互聯網帶動下,自媒體發展越來越廣泛,移動終端設備的多元化和普及也為網絡輿論產生提供了載體。依附于移動終端設備的媒體平臺空前火熱,如微博、微信、QQ、公眾號以及新興的快手APP、斗魚、抖音等,很多網絡輿論在這些平臺上產生、傳播、擴散。國家必須對以上各種網絡平臺進行監管,禁止發表不健康、不積極、不正當言論;網絡平臺要有效對其傳播內容進行內部監控,及時糾正、刪除不良輿論;明確網絡平臺準入身份,對平臺主播及觀眾都要進行身份認證,落實到個人,以方便及時、有效地制止不良輿論傳播[4]。
2.政務信息公開,數據共享。大數據時代,政府建立共享、公平、透明的數據開放體系是走向民主政治的重要環節。政府可以以數據分析、處理技術為依托,建立政府之間、政府與社會之間的數據資源開放體系,打破政府信息孤島現象,促進信息交流共享,提升政府公共服務和治理水平。政府要及時了解和把握輿論走動趨勢,依據正常法律法規向公眾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推動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化、常態化。
3.完善網絡輿論問責機制,依法治網。加快建設數據立法體系,完善執法程序和手段,健全網絡輿論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體系[5]。對政府自身、企業、各種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界定,嚴禁損害他人權利謀取個人利益[6]。此外,對信息數據的收集、分析、處理、發布過程進行規范,打擊制造、傳播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等非法行為。遵循國家既有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對相關違法行為進行嚴厲處罰,打造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7]。
4.引進先進技術和專業化人才。我國網絡技術和電子政務起步較晚,與其他國家仍有一定差距。政府要在技術和人才引進方面加大投資力度,可以從兩個方面建立技術和人才引進制度。首先,政府可以從國外引進先進的網絡技術和電子政務,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開發一套適用我國的網絡輿論監控制度;其次,我國可以與高校、公司等科研機構建立合作機制,與之建立人才培養關系,政府為其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建立實驗平臺和校企合作平臺,引進優秀專業技術人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