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亞楠
(南京郵電大學科研院,南京 210023)
時代觀是人們對于社會發展所處一定時代和歷史方位的確立依據、基本規定、深刻意涵和時代價值等若干問題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觀點。任何一種社會發展理論及其在這種理論指導下的發展實踐,都是以一定的時代觀為根本前提和引領指導的。時代觀不僅關涉社會發展理論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本身也蘊含諸多重大理論問題。遵循邏輯與歷史、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基本原則和思維方法,揭示和闡釋新時代觀完整的邏輯體系,對于準確把握和自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本文嘗試性地將習近平新時代觀的邏輯體系概括為,基于邏輯起點的歷史、現實、理論和價值四個主要邏輯維度及其內在聯系構成的有機整體。
邏輯起點是邏輯范疇體系中作為整個體系出發點的初始范疇,包含著“最基本、最原始的關系”,包含著“該領域一切矛盾的萌芽”,包含著矛盾全部展開的可能性。“明確了邏輯起點,也就正確把握了基本范疇的最抽象規定和萌芽。”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首要的也是根本的,是要準確把握新時代這一邏輯起點的基本蘊含。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上講,新思想、新矛盾、新使命、新任務、新方略等都是新時代的題中之義;但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邏輯上講,習近平新時代觀又是一個內涵確切、結構嚴謹的邏輯體系。新時代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的邏輯起點,在于:首先,新時代是一種基本的現實存在。新時代的時間跨度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到本世紀中葉,根本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歷史角色是由時代跟跑者、奔跑者向時代引領者的轉變,宏偉目標是現代化強國的實現。其次,新時代是一個真實的歷史起點。與其說新時代以新思想為標志,毋寧說新時代才是新思想的根脈。再次,新時代蘊涵深刻的豐富性。這一偉大思想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疇及其內在聯系建構起來的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作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哲學,新時代蘊含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這四個范疇,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真精神和價值立場,更成為支撐這一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和主干理論,從而賦予了這一理論大廈鮮活的生命之源和堅實的自信之源。
歷史邏輯呈現習近平新時代觀確立的歷史必然性。遵循唯物史觀基本觀點,置身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歷史演進過程,揭示其歷史發展的邏輯性和提出依據的充分性,意在解決習近平新時代觀“從何而來、何以成立”的問題。
習近平新時代觀誕生于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特定歷史時空,研究和闡釋必須植根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歷史。世界社會主義五百年,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實踐到多國發展,都深刻反映了世界歷史的發展演進歷程。這一歷史演進飽含諸多經驗教訓,更是蘊生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歷史時空。無論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類社會發展大時代劃分的時代觀,列寧提出的“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理論,包括對大時代和小時代進行的區分,以及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觀思想,都引領著世界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反之,世界社會主義曲折行進的歷程也折射出諸多經驗教訓,時代觀上的模糊甚至錯誤所帶來的歷史性失誤這一教訓也是十分深刻的。國際共運正反兩方面的歷史與實踐生動證明,科學正確的時代觀是社會主義事業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
習近平新時代觀誕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定歷史時空,研究和闡釋必須植根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道路,舉世矚目的一次又一次輝煌成就,將科學社會主義推向嶄新的階段。四十年來,尤其是近五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充分發展和歷史性變革,引致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從而引發時代主題也隨之由如何發展、初步發展向如何更好發展以及發展起來的重大變化,再加上全面建成小康的決勝階段這一特殊的歷史時間節點,以及“實現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崇高理想和促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特殊的歷史使命。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勢所必然”。
習近平新時代觀誕生于中國社會矛盾發生重大轉化的特定歷史時空,研究和闡釋必須植根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歷史。“馬克思主義時代觀是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辯證關系的矛盾運動,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根本原則,綜合分析并深度把握每一具體的時代特征、時代主題和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以此來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和戰略。”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重要原因就在于,這一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在洞徹我國社會發展的本質和根本,即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引致的發展主題由“如何發展”向“如何更好發展”的重大轉折這一新的歷史時期做出的科學認知。
現實邏輯呈現新時代觀確立的現實必要性。“只有首先分析一個時代轉變到另一個時代的客觀條件,才能理解我們面前發生的各種重大歷史事件。”借鑒著名時代問題研究專家林世昌的觀點,我們認為,透析新時代觀的現實邏輯,應當建立在時代構成基礎、時代中心問題、時代發展道路三位一體的時代現實之上。
科技革命和產業化發展固然會改變世界體系結構與時代構成基礎的具體樣態,但物質生產和生產方式才是構成區分不同經濟時代的基礎和標志。十八大以來,外部環境的全球化、市場化、信息化深入發展并日趨復雜,內部環境的經濟穩步增長與質量不高的矛盾、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與“難啃的硬骨頭”依舊不少的挑戰、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力提升與法治水平有待提升的拷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決定性勝利階段與現代化強國目標實現時不我待的接續,依舊考驗著我們的智慧和勇氣。無疑,時代構成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迫切需要時代觀的與時俱進。
“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我們國家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我們面臨許多與別的時代和別的國家所不同的中心問題。讀懂一個時代,就要讀懂這個時代的問題;改變一個時代,則要解決這個時代的問題。因此,時代中心問題始終是時代觀形成的源頭活水。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以化解矛盾和解決問題為旨歸,在改革、內政、外交、治黨、治國、治軍等方方面面,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緊抓住深層次矛盾和重點難點問題開拓創新,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贏得主動,要在新的偉大斗爭中贏得勝利,就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和把握國家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戰略問題,在理論上不斷拓展新視野、并做出新概括。”正是基于時代發展的中心和主題的明確研判,為新時代觀奠定了明確的立論前提。
道路問題具有根本性。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選擇,不僅應該與國情吻合,更應該與時代發展大勢契合。在中國,無論是改革開放的前三十年還是改革開放的后四十年,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探索,始終是中國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也是歷代領導核心傾力思索的重大問題。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革,習近平指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保持清醒頭腦,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一觀點,集中回答了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道路選擇問題。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十四個堅持”基本方略以及“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正是這一道路內涵的系統闡發。
理論邏輯呈現新時代觀確立的科學真理性。“每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通過習近平新時代觀的理論來源、主要內容與理論特質的研究,揭示其本質蘊含和理論品質,意在回答習近平新時代觀“基本內涵、本質規定”的問題。
時代觀既是理論體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理論體系的有機構成。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時代觀關于時代判斷標準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統一性、時代規定和內容上的多層面性、時代脈絡上的性質和特征的內在一致性、時代發展上的必然性和復雜性等重要觀點,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理論,其提出和形成的前提和依據,都在于對時代性質和特征的認識與分析。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前無古人、外無前例的偉大事業,特別是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從站起來、富起來進入強起來這一嶄新發展階段,如何準確研判時代性質和特征,科學把握時代中心主題,從而正確謀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略,老祖宗和先輩沒有給我們現成答案,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新時代觀,無疑是馬克思主義時代觀的歷史接續,必將極大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時代觀。
新時代觀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以時代特征和本質把握為起點構建思想體系這一洞悉社會之謎、把握發展規律的科學方法。“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基于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時代的劃分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基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辯證關系,核心在于用生產力發展歷史狀況劃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歷史進程。正是在“變”與“不變”的統一中科學認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辯證的唯物主義思想。同時,以時代判斷方法的一般原理與具體時情的結合、內涵界定的主要矛盾之變與外延界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不變的結合、發展戰略的連續推進與路徑創新的結合等,進一步創新了把握時代的思維方法。要言之,對時代性質與特征的歷史轉換、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等三個方面的深刻把握,彰顯了新時代觀蘊含的時代發展規律。
政治性、階級性是時代觀問題最為鮮明的本質屬性。無論是西方20世紀40年代英國工黨理論家拉斯基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時代觀”、20世紀中期以后日漸興起的發達國家的一些學者和政治家的“全球時代觀”“9·11”之后美國政治家的“后后冷戰時代”觀,還是國內部分學者熱衷的“經濟時代觀”“技術時代觀”,本質和要害都在于放大時代特征、時代問題的變化,淡化時代性質和時代觀的政治性,把科技發展與社會整體進步的關系簡單化,借機強化和塑造時代變遷背景下西方和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新秩序。習近平新時代觀,堅持時代問題上的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揭示了時代之謎,有力回答了時代之問,無疑是我們批判和證明種種非無產階級時代觀的銳利思想武器。
價值邏輯呈現新時代觀確立的價值合理性。價值性是社會發展理論的本質屬性。習近平新時代觀的價值邏輯表現為價值立場上的人民性、價值效用上的政治性、價值視野上的世界性,昭示了新時代觀鮮明的邏輯指向。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其根本旨歸是人類解放,無產階級政黨的鮮明政治立場是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新時代觀充分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最新繼承。“人民”是新時代觀的思想內核,“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新時代觀“以人為本”的價值邏輯和執政思想不僅是我們黨群眾觀點和路線的繼承和發展,更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堅定應用和創新發展。
新時代觀歸根結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處發展階段的深刻認知,體現了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與階段性的統一。在這個特殊而具體的歷史時期,十九大不僅做出了“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偉大戰略判斷,而且用“三個意味著”和“五個是”來進一步細化和解釋。“三個意味著”揭示了新時代的歷史意義、政治意義、世界意義;“五個是”揭示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即道路與旗幟、實踐性即主題與任務、人民性即發展思想與發展目的、民族性即精神狀態與宏偉目標、世界性即國際地位與中國貢獻。這一嶄新論斷和創新成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生歷史性、戰略性、全局性變化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順勢而為”的高度歷史自覺,是中國特色“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為我們理解和把握我國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但變革與挑戰前所未有,迫切需要世界各國在和平共處與持續發展這個重大時代課題上進行新探索、提出新答案。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發展理念,之所以能夠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新啟迪和新機遇,開辟了更加廣闊和深遠的合作空間,根本原因在于新時代觀這一重大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營造國際新秩序等推進人類和平和發展的崇高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順應了時代之需、發展之需,彰顯了新時代觀價值視野上的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