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由于人口不斷增長、經濟飛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與日俱增,水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水資源匱乏已成為全世界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1]。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很短缺的國家,同時,用水效率低下,浪費水的現象很普遍,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用水的需求將不斷增加,水資源緊缺程度也將不斷加劇[2]。僅依靠政府行政的手段已無法化解目前的危機,亟須探索一條全新的道路使區域水資源回到供需平衡的狀態。
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國家水權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2012年國務院3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水權制度,積極培育水市場,鼓勵開展水權交易,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水資源。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水利工作方針,并指出推動建立水權制度,明確水權歸屬,培育水權交易市場。2017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水權水市場建設,推進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和進場交易。中國共產黨的十九大明確要求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水權改革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節水優先方針的重要舉措,是利用市場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的重要手段,必須下大力氣持續深入推進。[3]在此背景下,構建水資源會計核算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目前我國的水權交易開展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開展了水權試點。自2000年以來,在水利部的指導下,浙江、寧夏、內蒙古、福建、甘肅、新疆等省份先后開展了水權交易實踐探索,成交了一批水權交易項目。二是搭建了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2016年6月,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中國水權交易所正式開業運營。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水權交易規范有序開展,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為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三是加強制度建設。出臺了《水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中國水權交易所建立了包括《水權交易規則》在內的8項交易制度。各國家級水權試點也從試點方案、確權制度和交易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從交易規模來看,中國水權交易所作為國家級水權交易平臺,從2016年6月開業以來截止2018年3月底,共發生了46筆交易,總交易量159572.70萬噸,總交易額99587.83萬元,共發生了46筆交易。2016年發生10筆,交易總量63626.3萬噸,交易金額38369.4683萬元;2017年發生31筆,交易總量80696.40萬噸,交易金額52068.37萬元;2018年發生5筆,交易總量15250萬噸,交易金額9150萬元。交易雙方主要為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基層用水組織。水權交易雖有所發展,但規??傮w上有待進一步發展。
水權交易的交易種類包括區域水權交易、取水權交易、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三種。截止到2018年3月底,我國區域水權、取水權交易數量為158656.3萬方,交易金額為99387.47萬元,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數量為885.31萬方,交易金額為194.15萬元。交易種類主要以區域水權和取水權交易為主。交易方式包括協議轉讓和公開交易兩種,協議轉讓交易數量為109541.61萬方,交易金額為69581.61萬元,公開交易方式的交易數量為50031.09萬方,交易金額為30006.22萬元,因此,目前水權交易兩種交易方式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重大決定,也是國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的重要內容。在宏觀層面,水資源資產負債表作為自然資源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準確核算水資源資產的存量、質量及其變動情況,評估當期水資源資產實物量和價值量的變化。而從微觀層面,建立水資源會計核算需要對行政、事業單位、用水企業及組織的水資源存量及其變動情況進行實物量與價值量雙重屬性下的計量。從而微觀會計核算層面向宏觀資源與環境核算層面擴展奠定了基礎。
水權交易作為基于科斯社會成本理論的資源使用權交易,目前通過向用水主體發放確權證的形式進行實物量的核算,明確了用水主體、年限及取水量。但水行政主管部門目前并沒有對水資源進行價值量的確定,而用水單位也同樣沒有對免費獲得的水資源使用權進行價值量確定,而價值量核算的缺失將導致水資源管理中的環境意義不明——不同自然環境下同樣實物量的水資源具有不同的環境意義與經濟價值,進一步導致水資源使用權的交易動力不足,阻礙了水權交易的進一步發展。而隨著水權交易形式的豐富,水權質押等金融產品的發展也將對交易主體的及時、準確核算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會計核算作為經濟政策的基礎配套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需求。
從交易主體層面來講,區域間水權交易主體為各行政區域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事業單位,取水權交易與灌溉用水戶水權交易主體以用水企業及基層組織為主。在明確水資源分配權、使用權會計屬性的前提下,對交易主體與水資源使用權相關事項進行核算需要全面記錄當期各主體對于自然資源資產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復和增值活動,準確反映水資源的實物量及其價值內涵。而基于會計監督的信號傳遞理論,對水資源使用權相關信息的披露能夠反映企業水資源管理與使用情況,進一步體現企業社會責任,對于企業的價值評估及其投融資行為都會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水資源會計的信息需求既包含了宏觀、微觀層面的實物量和價值量核算,同時必須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監督效果,促進水權交易的進一步發展,更好的提升水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本文即以此信息需求作為研究邏輯起點,展開會計核算框架的構建。
當前水市場的培育離不開政府。針對基層組織水資源確權與水權交易認識不足的問題,應繼續發揮政府推動作用。首先應該實行高位推動,明確責任政策。由政府主管部門應在在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明確確權工作責任主體。同時,應該創新宣傳方式,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形式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增進社會各界對建設水權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逐步培育和建立水權水市場。
首先,水資源會計核算制度是水權交易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應出臺統一的水資源會計核算相關規范。同時應建立適應不同類型水權交易的監管模式和制度,加強對交易方式、交易價格、交易用途等的審批和監管,充分發揮第三方組織的重要作用,重視和鼓勵公眾參與,建立第三方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及補償機制,保障水權交易的公平公正。
根據我國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的現狀,可將水資源資產負債的核算系統分為兩種類型。一方面,針對經營性水企業,應將水資源資產負債核算因素融入到現有的經濟核算系統中,在幫助水權交易供求雙方了解水資源信息外,還體現了企業的受托責任,使投資者了解水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情況。另一方面,針對水管理部門,應建立政府層面的水資源資產負債核算系統,按科學的核算方法和程序來連續、系統、全面、綜合地反映和定期報告水資產負債狀況,促進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