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眾福信資產評估有限公司
企業并購一般有兩重含義,一是兼并,二是收購,國際上習慣將這兩者并列使用,統稱為M&B,在我國側重并購。企業并購的含義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兼并或收購行為,也就是說雙方企業的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經濟方式進行企業產權交易的行為,這是企業資本運作的普遍方式。常見的企業并購有三種形式,分別是公司合并、資產收購和股權收購。
收益法又稱收益資本化法,是目前房地產評估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通過合適的資本化率、報酬率預計估價對象未來正常凈收益的一種計算方法,收益法的本質是求取估價對象的價值,它是一種計算方法,凈收益每年不變收益為有限年期的計算公式為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通常無形資產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廣義的無形資產囊括內容豐富,比如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專利權、商標權等都屬于企業的無形資產,這種資產沒有實體物質,是一種精神、名譽上的存在,它也是企業的合法權益。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將無形資產理解為專利權、商標權等。
資產評估是有指定或委托的評估機構委派專業的資產評估師對企業的不動產、動產、無形資產、企業價值等經濟權益進行核算、評估并生成具體文本報告的專業服務行為,資產評估必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等相關資料,在特定的情形下按照法定程度進行評估。
目前在企業并購中主要有三種資產評估方式,分別是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這三者各有特色,各有價值,站在企業并購的角度上看,使用成本法和市場法對企業資產的評估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成本法它需要在準確了解企業無形資產的基礎上完成現實重置資本。在實際的企業并購工作中,由于被并購企業的無形資產的參照價值難以尋找,所以它的重置成本不好計算,并且在并購期間所需的資料多數由被并購公司提出,如經濟性貶值、實體性貶值等。而收益法對這方面的要求比較低,它完全能克服參考價值難以確定的問題,它能較為真實準確的反應被并購企業本金化的價格,同時在企業投資決策中,采用收益法得出的資產價值普遍認同度高,能被買賣雙方認可。一般企業并購中關于預期收益額問題計算比較嚴謹,普通的計算方法對這方面的評估往往不是很準確,因為它依賴財務人員的經驗,需要人的主觀判斷輔助完成,收益法對未來預期收益的計算立足于企業發展的歷史成本與市價法之上,所以利用收益法生成的報告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這是非常有價值的參考。
無形資產的收益期限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它不像動產、不動產那樣有實體存在,對無形資產的判定很難再處理,首先,技術型的無形資產更新換代特別快,像計算機算法、大數據庫之類的技術維持價值的周期并不長,對這種類型的無形資產進行評估必須考慮該技術目前的發展程度和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同類行業的發展前景,這些都屬于難確定因素。其次,從收益法的公式和數學模型中不難看出,合理確定收益期限是收益法評估被并購企業無形資產價值的前提條件,假設無法科學確定收益期限那么之后評估出的折現率和超額收益的科學性將大打折扣。
從企業的并購視角看無形資產中的超額收益可以通過收益法的計算折算成有形的價值,不過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必須與企業中的其他資產共同產生收益,也就是說無形資產如果沒有依附并不能單獨直接為企業帶來收益。所以利用收益法對無形資產進行測算時必須先確定無形資產與其他資產的中間界限,將無形資產與企業其他資產共同產生的利益進行分離。這個分離收益的中間界限是無形資產評估的最大難點,有時被并購的企業可能會對無形資產與所產生的收益進行隱瞞,通過收益法的評估對其無形資產帶來的超額收益就比較難界定。除此之外,無形資產的超額收益范圍還包括政府政策、預期使用年限等問題,這些都造成了收益法界定超額收益的困難。
折現率是對無形資產準確的評估,當超額收益的測算完成后,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發現,無論并購企業是否要求最低收費額,它的折現率總會發生一點點變化,影響折現率選取的因素頗多,折現率由無風險投資報酬率和風險投資投資報酬率,兩者側重點不同,前者比較好界定,它只是投入資金的機會成本,而后者的確定比較難,它需要借助企業以往的投資項目與近幾年的社會經濟統計資料進行推導,需要人的主觀意志作出判斷,這就提高了折現率的難度。
收益期限的確定是進行無形資產評估的基礎,折現率與超額收益的測算都離不開收益期限的數據,因此收益期限的準確定毋庸置疑。首先評估師應謹慎嚴謹的對待每一份數據,可以先借鑒同類型、同規模的判定方法,依據法律與企業合同的有限期,結合并購雙方的協議確定無形資產的具體情況,比如無形資產的性質、無形資產在外部環境的變化、無形資產可維持的周期,根據這些再確定收益的期限范圍。
首先,確定無形資產與被并購企業其他資產共同收益的區分界線,要確定這一點并不容易,所以并購雙方要加強交流,相互協商,如實的提供與無形資產相關的各項信息,被并購方要積極主動的向評估人員呈現公司的各種信息,并保證真實性和有效性。其次確定超額收益還要依據收益期限和國家產業政策對該無形資產的影響,詳細查詢并購完成后并購方對無形資產的運營計劃。
上述中提到折現率有有風險和無風險兩種,因為折現率的界定要從兩個角度分析。首先無風險報酬率的界定相對容易,主要觀察投入資金的機會成本就可以,評估人員可以結合當前的經濟形勢與有關資產的評估條例,對無形資產的銀行儲蓄利率和國債利率進行調整,務必保證無風險報酬率要低于折現率。其次,風險報酬率的界定相對難,需綜合考慮并購雙方的實際情況和無形資產的管理計劃,并根據收益期限和超額收益的數據對無形資產的折現率進行判定。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收益法在企業并購時對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性,收益法作為企業常用的手段必然有其獨到的優點和特色,不過任何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企業在并購中必須嚴謹認真,科學的對待被并購企業無形資產中的收益期限、超額收益、折現率問題,根據評估結果做出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