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瀟
(西安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院,西安710121)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形式,是人類發展進程中的一大進步,是人類發展物質文明的必要條件。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取得的物質成就和精神成就的總和,不斷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是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充分發展、持續繁榮為目的的文化倫理形式。生態文明反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強調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新技術和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雖然政府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并不斷引入相關的環保政策。但這么多年過去了,環境污染問題依然很嚴重。因此,我們應該提高環境政策實施的有效性來保護環境,從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政策實施是一個動態過程,是通過組建一些組織,利用各種政策資源解釋、促進、實施、協調和監督的活動,將政策思想的內容形成實際結果,實現活動政策目標。政策執行在政策實行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實現政策目標的基本途徑,是檢驗政策是否正確是唯一的標準。無論政策多好,行政機關不到位都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環境政策實施的結果與政策實施中的環境政策有關,主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使環境政策內容落實到實際中,實現環境保護、環境管理活動的目標。環境政策實施應以生態理論為指導,環境政策目標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目標只有通過有效實施環境政策才能實現,因此,環境政策實施應該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實現其應有的功能和價值。
環境政策實施是環境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涉及公民的環境權益,是為了環境保護政策順利實施而制定的基本國策。環境政策實施,是為了確保在各種社會科學中實現環境政策的目標,保護生態環境,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環境政策實施不僅要落實到執行機構,還應落實到人民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環境政策在實際的執行中,對環境政策的強調不但沒有表現出治理效果,甚至在實施政策時會導致偏離。環境政策執行中,會出現實施政策目標不明確和政策有分歧的情況。從多年的環境政策實施出發,我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方面,糾正能力是不夠的。在人們的認識中,執法人員普遍是素質高、專業水準高、知識豐富。但是,實際實施政策中,當面對挫折和戰斗時,有些人員缺乏應對挑戰的精神決心、堅強的意志、積極的創新精神,實施政策的最終質量就會下降。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傳統的環境政策實施中,在其他方面也是存在的。
環保意識較差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政府環保意識較為淡薄。由于有些政府官員是以升官的目標為指導的,他們認為只要GDP增加,就有可能高升。即使有些項目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他們仍然不反思。追求“成就”的官員一般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和環境保護中一般選擇前者。其次,公眾的環保意識也很差。諸如在街道或河里扔垃圾的現象,還有大多數人不知道如何回收廢舊電池的情況、砍伐森林的行為屢見不鮮。
在執行環境政策的過程中過度使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缺乏經濟手段、技術和公眾參與,就會不利于政策的實施。立法強調執法手段,顯然,過去計劃經濟的規劃意味著過去行政手段使用過度、缺乏經濟手段,沒有真正發揮市場經濟、技術開發和公共監督的作用。同時,環境政策規定,重視污染者付費原則,用戶給受益人付費原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執行環境政策和治理原則的手段表明,環境政策的實施受到傳統政府管理體系的深刻影響。
執行環境政策實施采取統一管理的方法,結合多層次分層實施。在這個制度下,執法機關遍布各地。但是,由于執法權力和執法責任分散,不利于集中執法,依法辦事。同時,由于部門利益,政策的實施容易造成混亂。因為我國法律沒有具體規定,監督環保部門的同時,對其他部門也進行監督,結果不僅不能監督這些部門,而且這些部門也不能具體執行權力,因而形成無效的執法。
生態區域發展。生態區域發展是的一個區域發展過程,以生態文明為指導,以生態環境與自然經濟、工農業、城鄉有機協調,使生態系統與該地區的和諧進行比較,這對走區域發展道路的生態學有很大的幫助。
產業發展循環是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循環經濟。循環經濟的概念有不同的表達,但共同點是自然資源的生產投入最少,排出的廢物最少,資源的循環利用對環境經濟發展模式的損害最小這樣一種經濟發展方式。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下,產業發展的速度越快,對環境的損害程度越大,經濟增長和環境是相互排斥的關系。實際在資源和清潔能源的工業投資運行以及廢物回收利用的情況下,當產品“耗盡”時,也應該轉變一種方式重新使用。
綠色創新。環境政策的有效實施基本取決于企業,企業促進經濟發展,環保產業也應對企業予以支持。綠色創新技術是指企業對公民健康的承諾,這種技術不僅實現了企業本身的可持續經營,而且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保護了環境。
低碳能源供應。在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稀缺”的情況下,重新利用和開發新能源已成為必然選擇。我國的不可再生能源人均消費水平偏低,但我國的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巨大,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低碳能源供應的體現,是實現低碳經濟的有效途徑。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模式中高碳能源的低碳能源,其目的是修復地球和人類生態系統碳平衡的行為。
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政府環境責任意識是生態文明的具體要求。政府把追求經濟增長放在重要位置,就會導致各級領導集中力量追求經濟發展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圍繞環境管理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政府重點從實施環境管理戰略,以確保有效實施環境政策,使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得以實現。政府是有意識的公共管理者,政府的意識主導人民大眾。政府的管理意識和對環境的責任感,直接影響政策的執行力度及其影響。
在執行環境法律法規的過程中。首先,應該遵循“依法辦事”的規則。執行懲罰性賠償原則,當污染造成災民巨大損失時,不僅要賠償受害人,而且要受到嚴懲。違規部門對于排放許可證也應定期檢查,限制貸款等。其次,應該靈活執法,靈活執法可以減輕行政部門的工作量、行政費用等。在責任范圍內實施指導、意見、建議、提醒、談判、鼓勵的方式方法,推進管理實踐。比如,非強制性、示范帶頭、廣泛適用性、選擇接受、溝通協調等諸多方式管理,其最終目的是有效實施環境政策。
在環境政策實施中,執行任何公共政策管理費用都是必要的,地方不僅要求聽從行政命令,而且還要積極參與執行環境政策,明確與中央的責任。同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廣泛發展很大程度上的破壞了環境。現在以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為核心,提出了生態理論,是歷史上的一大進步。但環境問題的解決不僅僅局限于當地政府,更重要的是中央對經濟增長政策的制定。
規范環境教育和宣傳機制。首先,要加強公眾參與環境教育,提高公眾環保法律意識,提高公眾參與質量和技能,形成正常的宣傳教育機制。其次,要不斷推進環境教育,使人們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都接受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讓環境保護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教育內容和方法應具有靈活性、啟發性和創新性,以提高教育質量。最后,除了學校教育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宣傳來提高公眾意識。
實施有償報告制度。首先,在沒有利益驅動的情況下,即使保護舉報人的法律法規體系健全,公眾也很少冒風險報告有關污染和環境破壞等現象。如果有一定的報酬,報告的風險與收益成正比,公眾或會考慮承擔此類風險。及時的現金獎勵也可以確保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并繼續參與其中。其次,在環境保護方面缺乏執法人員,可以聘請社區環境監督員,以公開任用特殊環境監測員的方式擴大團隊,使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去。
實行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業、社會團體。保護公共環境和公民的環境權益制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環境公益訴訟制度是保護環境的重要手段,是實現環境政策有效實施的推動力。
促進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的國際消費趨勢。所謂“綠色消費”,是一種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的可持續消費模式,是對現代工業社會“非生態”消費的深刻反思。消費模式是滿足生態需要為標準,保護消費者利益,為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為目的。因此,在生活中,一方面我們要注意節約用水、用電、用紙等細節;另一方面,在購買燈具、電腦、空調、洗衣機、冰箱等電器時,我們應該選擇節能產品,在提高消費水平的條件下不要提高浪費水平。在辦公樓、學校、工廠和辦公樓等大型企事業消費中,應促進綠色消費模式,并進行各種廢物的分類回收。
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通過加強政府和公眾的環保意識,創新環境政策實施機制和手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促使人們自發地珍惜自然、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推行健康、適度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化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它將隨著生態文明的深入發展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意翔,成金華,王菁.基于能源問題區域差異的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78-85+140.
[2]汪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研究[D].北京:電子科技大學,2016.
[3]石瑩.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濟機理與績效評價研究[D].蘭州:西北大學,2016.
[4]邱建輝.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與評價研究[D].石家莊:河北工業大學,2014.
[5]張首先.生態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6]張子玉.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7]崔小杰,魯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的職能[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2):8-10.
[8]楊啟樂.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政府生態環境治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4.
[9]吳明紅.中國省域生態文明發展態勢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10]徐曉亮,程倩,車瑩,許學芬.資源政策調整對減排和環境福利影響——以煤炭資源稅改革為例[J].管理科學學報,2017,20(2):18-31
[11]張國興,高秀林,汪應洛,劉明星.政策協同:節能減排政策研究的新視角[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34(3):545-559.
[12]李鋼,董敏杰,沈可挺.強化環境管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于CGE模型的評估[J].中國工業經濟,2012,(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