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石孟信 李瑩
“安仁葡萄”,四川省大邑縣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從明朝至今,它已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昔日小打小鬧的土特產,于2013年成為國家地標產品后“身價百倍”,政府趁勢推出“綠色、有機、無公害”的發展戰略,5 年發展,“安仁葡萄”已成為四川省知名地標品牌,大邑縣農村支柱產業,產值達3.5億多元,銷往深圳、珠海、武漢、香港、澳門和俄羅斯等國內外市場。
四川省另一地標產品“蒲江丑柑”,在成為地標產品前,每斤6角錢,評為地標產品后,身價翻十倍,每斤6元錢,還供不應求。2018年,“蒲江丑柑”,品牌價值達68.48億元。栽種丑柑的蒲江縣兩河村,早已實現家家收入百萬,戶戶獨立別墅,80%以上的年青人返鄉務農。
四川省利用地標“點石成金”的魔力,為全國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一個又一個成功案例。
以四川省省會城市——成都市為例,2017年,全市實現農業增加值519億元、增長3.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8元,增長9.1%;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91:1。
這樣優異的成績,離不開四川省各級質監部門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作為一項富民惠農工程,大力倡導 “創一個地標、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使天府之國的沃土上盛開出一朵朵美麗的“地標之花”,孕育出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
四川山川俊秀、幅員遼闊,豐富多彩的地理地貌與氣象萬千的自然氣候,成為動植物的樂園與天堂,形成了物種多樣化的寶庫,是天然的地理標志產品富集區,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稱。背靠自然稟賦,孕育而生了不少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擁有地標產品274個,連續8年穩居全國第一,地標專用標志使用企業801家,初步建成5個國家級、18個省級地標保護示范區輻射帶動全省地標工作蓬勃發展。以郫縣豆瓣、蜀繡以及一系列川酒、川菜、川果等為代表的地理標志產業基礎初具規模,涉農品牌價值巨大,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品牌力量日益彰顯。
四川省各級政府對地理標志商標工作高度重視,各項政策落地有聲。近年來,四川省政府出臺了《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戰略(2011—2020年)》、《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辦法》等省政府規章,對十年地標戰略工作進行了詳細規劃與部署,以健全申報保護機制、完善政策激勵措施、發展高端產業集群,統籌規劃,科學引導。同時,在經費上給予充分保障,省政府每年安排300萬元至1000萬元不等的專項預算,用于地標產品培育申報、后續監管和示范區建設,為全省地標產品申報、管理和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樹立了鮮明的導向路標。

原四川省質監局牽頭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統籌規劃國家、省級示范區創建工作,先后制定了《進一步推進全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意見》《四川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建設指導意見(試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手冊》等一系列規章制度,著力構建地標保護政策體系。指導各市縣政府、部門將地標保護納入績效管理體系,并完善相應考核、督察、通報和激勵機制,夯實了政策和制度基礎。
“大樹之下必有沃土”,四川省質監系統嚴把產品申報質量關,并連續多年對全省21個市州的農、林、牧、漁和傳統食品、民族工藝品等特色產品進行普查,把符合地標保護條件的產品納入培育和創建規劃,帶動空白地區的培育申報,力爭“縣縣有地標,全省無死角”。
產品培育梯隊,并實施動態監控。制定完善地標培育和創建規劃,組建了各級地標申報專家團隊,統一組織和指導申報工作,形成合理的地標保護梯次儲備,發動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積極參與,提高申報積極性,做到成熟一個,申報一個;成功一個,保護一個。比如在李莊白酒、興文方竹筍等9個產品已經申報成功時,還培育了江油百合、張壩桂圓等3個梯隊共23個產品。
在地標保護后續監管過程中,原四川省質監局充分發揮監管支撐與技術優勢作用,著重健全管理、技術標準、檢測服務三大體系,明確了省、市、縣、鄉、村各級地標保護監管責任,推行“五級聯動”巡查制度,規范產業發展。
為確保地標產品品質特色,四川在地標示范區建立質量標準、質量管理、綜合服務、綜合巡查執法和案件查處“五位一體”的服務監管體系,建立了示范區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假冒偽劣長效工作機制。分產品制定實施《專用標志使用管理辦法》,督促企業做到產品名稱、字體要求、生產工藝、質量技術要求、加貼專用標志“五統一”,確保地標產品質量不褪色。
為打造四川地標品牌,原四川省質監局積極牽頭組織對外交流宣傳。支持鼓勵地標企業及產品走出四川、走向世界,并提供政府信用資源與市場人脈信息等。全力推動云、貴、川、藏地標保護協作區的合作交流工作,全力開展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價值評價工作,先后組織省內200余家地標企業和產品參加法國第48屆國際農博會、“川貨全國行”活動、京交會、西博會、農高會等博覽會。推薦郫縣豆瓣、蒲江雀舌、劍南春酒、峨眉山茶成功入圍“中歐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互認”名單,為四川地標產品走出國門打開通道。探索“互聯網+地標產品”發展模式,建設《四川國家地標》專欄,全面涵蓋了四川地標保護工作內容。同時,推薦全省地標產品參與電商平臺線上銷售,網站上架地標產品1500多個,涉及生產企業500多家。
正因為四川質監在地理標志保護工作中盡全力、有方法、有成果,武漢、廣東、安徽等兄弟省局紛至沓來交流考察。原國家質檢總局地標立法調研組的第一站就是四川,并對四川省地標保護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贊四川地標產品既有數量也有質量。
作為新歷史階段的戰略使命,“富民”已深深鐫刻在四川發展的里程碑上。

2014年,德國總理默克爾(中)在四川省成都市學習川菜宮保雞丁,并購買了知名的地標產品郫縣豆瓣。

原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志立法調研組赴川考察蒲江雀舌核心產區
在推動地標產品保護工作中,原四川省質監局總結出地標產品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幾個優勢:一是地標農產品是得力、效果顯著的富民惠農工程,對四川農業現代化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二是自帶品牌效應,能多渠道、多路徑增加農民收入,消除城鄉居民收入差異,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共同富裕;三是四川省不少地標產品作為都市農業或文化旅游觀光業來發展,形成了城市與鄉村的良好互動,鄉村振興本質上是處理好新時代城鄉關系,城鄉良好互動帶來了城鄉融合發展。
成都市蒲江縣以地標引領農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全國樣板示范區:圍繞地標產品——茶葉、獼猴桃、柑橘產業發展,撬動了整個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2017年,蒲江柑橘達到20萬畝,茶葉達到15萬畝,獼猴桃面積達到10萬畝,對縣域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都有很大的作用,而且這些特色產業的發展構成了成都都市農業的一個花樣篇章。
在原四川省質監局的指導下,蒲江地標品牌價值飛速發展,2018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全國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價值百強榜中,蒲江的雀舌、獼猴桃、丑柑分列27名、37名、51名,名震全國。
宜賓市地標工作起步早、成效好,南溪豆腐干、宜賓酒、筠連苦丁茶等如今都是響當當的品牌,也是各地重要支柱產業。宜賓市已將地標產品產業化納入“十三五”質量建設規劃,力爭到2020年,全市地標產品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大幅度提升地標產品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助推市委、市政府建設“綠色宜賓”戰略的深入實施。
廣元市成功申報地標產品已達27個,連續五年排名四川省市州第一,居全國地級市第23位。為推動地標產品走出深山,取得更大增值效益,該市啟動了“互聯網+”廣元地標產品宣傳活動,通過微博、網站等互聯網平臺,開展朝天核桃采摘、蒼溪獼猴桃采摘、雪梨采摘、劍門關豆腐品嘗等活動,宣傳廣元地標產品。朝天區“朝天核桃”實現綜合產值15億元,全區有近8萬余人從事朝天核桃的種植和加工,產品遠銷浙江、上海、山東等10余省份以及日韓等國家,得到了“朝天核桃滾全球”的美譽。如今,蒼溪紅心獼猴桃、米倉山牌富鋅富硒綠茶、劍門關土雞、朝天核桃、青川黑木耳等“廣元造”品牌價值不斷攀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經濟跨越的強力引擎和重要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其本質是讓村民享有市民的一切權益,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上實現平等發展。
原四川省質監局以抓地標示范區建設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自2013今,建立了5個國家級、18個省級地標保護示范區。地標示范區建設的成效更是驚人的,它以示范區核心基地為載體,發揮了優勢,融合了產業,不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了農民的切身利益,還帶動一二三產業的聯動發展。
成都市郫都區在地標產品保護示范核心區建設川菜文化旅游主題景區,集地標產品生產工藝和川菜文化展示于一體,迎來了眾多海內外旅游團隊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觀訪問,德國總理默克爾蒞臨四川時,專門到訪,并親自購買了兩斤郫縣豆瓣,炒了一個四川回鍋肉,在全世界為郫縣豆瓣和川菜打了一個廣告。郫都區的蔬菜、花卉等產業基地依托地標保護示范區建設,推進特色農家樂、鄉村生活體驗、近郊休閑產業發展,實現產城、產業融合發展,優美的環境、富裕的生活、悠閑的光陰,天府之國的富庶、休閑在這里淋漓盡致的體現,讓無數的城里人羨慕不已。
蒲江縣以地標產品保護示范區核心基地為載體,充分利用地標產品的品牌影響力,著力打造了10平方公里的“蒲江雀舌”茶文化觀光AAAA級景區、“蒲江獼猴桃”生態農業觀光帶、 “蒲江丑柑”生態農業觀光帶,開展茶園、果園休閑觀光、農事體驗等鄉村旅游活動,舉辦“中國采茶節”、“蒲江雀舌”茶文化旅游節和中國·成都國際獼猴桃節等重大節慶活動。自2015年開始,每年接待游客近400萬人次,被贊譽為“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游縣”。
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地標保護和示范區建設,帶動了治土治水治氣、土壤改良、植樹造林等環保工程的實施,全面保護、發展和優化生態環境,形成了以農業為生態本底、以河流道路為景觀走廊、城市綠地與鄉村農地滲透融合的優美城鄉形態。
示范區創建以來,廣元市朝天核桃種植面積的迅速增加,促進全區森林覆蓋率較1998年提高了6.1個百分點,據此初步測算,年增加蓄水182萬立方米,保土29.1萬噸,每日多釋放氧氣3500余噸、多吸收二氧化碳4800余噸。區域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蒲江縣以建設示范區為契機改良土壤32萬畝次,耕地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了0.2個百分點,農藥化肥使用量逐年降低,全縣地標產品質量檢測實現了全覆蓋。近年來,蒲江縣茶葉、獼猴桃、柑橘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達100%,出口產品均達到進口國標準。
地標示范區建設不僅強化了特色產業品牌效應,也極大地促進了地標產區農村土地流轉和新農村建設,既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也為農民提供了就近的就業機會,解決了農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問題。并為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為鄉村振興戰略攻克了產城融合、城鄉統籌發展、精準扶貧等“難關”,帶動整個產業和區域走上了質量效益的康莊大道。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蒲江縣兩河村、明月村、大邑縣青霞鎮幸福公社、郫都區三道堰鎮青杠樹村……四川省許許多多的新農村,都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展現出新發展、新氣象。而未來,這樣的現代化新農村,還將在四川省乃至全國越來越多地涌現,而對地理標志產品的重視與挖掘,是其中極為美麗動人的一景。

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

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李云澤,四川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副書記、省知識產權局局長、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萬鵬龍共同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