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健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710121)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一理論最早由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針對蘇聯等國家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和實踐經驗,可以感知到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一味的照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對其思想進行深入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發展的融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的思想宗旨是中國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與中國的革命實踐以及社會發展實踐進行緊密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注點在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應用問題,并能夠實現其思想內涵“應用”與“發展”問題的統一。中國經濟轉型期遇到諸多的發展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指導,為其解決諸多問題明確了主導思想和工作方向。
雖然在建國初期,我國對于蘇聯經濟發展建設的盲目崇拜,使得黨的領導對于馬克思主義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建設的思想指導進行了錯誤解讀,大力推行計劃經濟的過程中,進行人民公社建設,并進行勞動產品的按勞分配。理論實踐的本質目的是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是在落實的過程中,卻沒有對社會意識形態下的民眾思維以及國民經濟發展需求進行全面考量,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與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也導致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學習效果,同時也導致中國經濟建設的停滯。改革開放以后,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發展主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創新和升華使社會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氣息,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發展格局,馬克思主義在不斷適應中國社會發展形勢的同時,也實現其理論和思想內涵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同時,中國經濟轉型也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引導之下形成了快速的發展過程。對當代中國經濟轉型中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因素問題進行探討,對于促進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社會經濟建設的不同時期也會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特征,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推動和深入進行城鎮化發展建設成為當前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和目標,為新時期黨的發展和建設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務。在政策執行和落實的過程中,能夠實現經濟發展動力、經濟發展質量以及經濟發展效率的變革,因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當前的社會形式下,需要迎合當前社會的意識形態特征和經濟發展特征[1]。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問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運用,便是在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建設中的實踐過程。通過大量的經濟發展經驗能夠總結出,社會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想對于引導中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引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幫助中國解決在發展建設進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在革命時期能夠引導當學習先進革命經驗,領導人民走向和平;在社會發展時期能夠引導政治領導者學習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居安思危,體現黨領導思想的先進性,腳踏實地領導社會民眾發家致富奔小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運用問題,便是能夠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社會發展目標,還需要在農村經濟發展問題上多做文章。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主體,只有在黨的經濟工作中繼續打好農村扶貧攻堅戰,幫助農民經濟拓展新的經濟發展路徑,才能夠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神圣使命[2]。
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創新問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不能是死板和一成不變的,同時馬克思主義也不能是單一的思想理論和個別革命經驗的總結,而是需要在實踐以及應用過程中實現其不斷創新和發展的過程。研究和學習馬克思主義要有實際的目的作為方向引導,利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建設,便需要以經濟發展為目的,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為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應用,實現新經濟發展形勢下的理論創新,能夠為以后的經濟發展工作提供先進經驗。只有不斷實現其理論創新、思想創新以及實踐方法創新,才能夠實現其思想內涵的不斷積淀,也可以通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過程,總結社會事物之間存在的內在聯系,體現其客觀存在的實際意義,能夠在其思想內涵的引導之下,總結出理論研究的科學結論,而不是憑借片面的思想認識臆造。
20世紀中國人民共和國建設初期,進行社會經濟發展建設遭遇的波折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不透徹理解導致的,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經驗的摸索過程[3]。社會主義社會建設決定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發展主體地位,伴隨市場經濟發展建設,私營經濟以及非公有制資本也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現有經濟體制下實現社會經濟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是經濟發展關注的重要問題。在當代中國經濟轉型時期,關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對于經濟轉型的影響,成為當前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1.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推動下進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計劃經濟發展體制下,社會生產力低下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步的主要因素,同時也限制了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將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本質任務,同時確立了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思路,積極進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改革,推進改革開放經濟戰略的貫徹和落實,將民間資本、海外資本充分調動起來,吹響了中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號角。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以及思想的充分學習和深入解讀之下,我黨深刻體會到經濟社會發展建設首先需要解放思想,將計劃經濟中存在的思想僵化、經濟體制僵化、促經濟發展政策僵化等問題給予解決。在黨的五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在報告中對我國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雙重作用的經濟發展體制給予明確,將市場對于社會經濟的調節作用重視起來[4]。在全國十二大會議中將“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作為全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原則,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在我國得到進一步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社會經濟的實踐活動中,使黨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可行道路進行全面考量,明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與商品經濟之間的關系,新時期的商品經濟發展需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發展基礎,同時將對經濟發展階段信息進行明確規劃,使各階段的經濟發展能夠有既定目標作為放向引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具有本質差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黨指導社會經濟發展掃除了思想顧慮和體制阻礙,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經濟的共同發展。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促進中國經濟發展建設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中國經濟得到突破式的發展,如果在新階段保證經濟發展質量是當前黨領導集體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提升民眾物質生活水平的經濟發展目標已經初步實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需要國民經濟的發展能夠帶動一少部分同胞擺脫貧窮,保證經濟進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關系,體現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過程,進而促進社會民眾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的實現。當代的社會經濟發展不僅需要關注經濟效益問題,同時還需要關注其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問題,關注社會綜合的發展建設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本質任務,也是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特點,社會主義發展建設創作的經濟財富屬于人民,只有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同發展,才能夠使人們共享經濟發展以及改革創新的發展成果。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新型經濟發展倡議,為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發展途徑,提升了中國經濟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中國經濟發展建設理論不僅關注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問題,更加關心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局勢,在實現自身經濟富足的同時,更突顯大國風范,將經濟增長的視角跟隨“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倡議延伸到更廣泛的世界地區,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發展契機的同時,也進一步體現了中國開放的市場經濟發展政策和格局[5]。新時期經濟建設思想的確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國際化一體化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中國國家社會經濟影響力的提升,將向世界昭示中華民族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繁榮和復興,中國經濟的騰飛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制度先進性的體現。
當前社會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攻堅時期,需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能夠為黨和政府繼續提供工作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社會發展建設踐行馬克思主義的成果,同時也是促進中國繼續發展的動力源泉。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道路,才能夠使中國在黨的領導下,探索新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之路,推動各項經濟發展政策的落實,糾正和完善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使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發展任務能夠如期實現。
[1]李恩華,李憲倫.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用語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哲學用語體系建設[J].廣西社會科學,2016,(12):226-228.
[2]金民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生邏輯[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15,(6):5-14.
[3]李億,吳榮軍.原初、實踐與習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體的三種基本形態——基于《矛盾論》文本用語形式的分析和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17,(7):12-20.
[4]李遠,李榮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意義和規律性特征——兼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中的理論自省[J].求實,2016,(8):4-12.
[5]莫志斌,劉科.論蔡和森報刊宣傳活動對推進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貢獻[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12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