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財政局
財政扶貧資金的使用必須遵循以下基本方向:
(一)產業脫貧。支持開展特色種養業扶貧、光伏扶貧、鄉村旅游扶貧、商貿流通扶貧、電商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
(二)就業扶貧。支持扶貧對象職業技能培訓,就業就學補助、實施“雨露計劃”等。
(三)易地扶貧搬遷。為符合條件的搬遷戶提供建房,生產、創業貼息貸款支持,支持集中安置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
(四)生態保護脫貧。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修復,防災減災避災,傳統村落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等。
(五)智力扶貧。支持貧困地區落實教育資助政策,改善辦學條件,支持農村貧困工區科技扶貧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
(六)社會兜底脫貧。支持扶貧線和底保線“兩線合一”,留守兒童、婦女、老人和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貧困戶危房改造等。
(七)健康脫貧。支持貧困地區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服務項實施,對貧困人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個人繳費部分予以財政補貼等。
(八)基礎設施建設扶貧。支持貧困地區農村道路暢通工程、水利建設扶貧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和信息化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等。
(九)金融扶貧。支持開展扶貧小額貸款財政貼息,扶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補助,農民資金互助組織培育,設立扶貧融資擔保機構或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
(十)社會扶貧。支持“單位包村、干部包戶”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定點幫扶,扶貧社會眾籌網絡平臺建設等。
根據財政部、扶貧辦、國家發改委、農業部《關于印發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農[2017]8號)文件精神,目前,縣級財政部門在扶貧資金管理過程中執行在基本上都是實行的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等有關規定。主要模式是扶貧部門負責根據扶貧資金預算安排情況,制定資金統籌分配使用方案,指導監督扶貧項目實施,加強項目績效管理。財政部門根據扶貧部門的年度扶貧計劃制定資金的籌措方案,落實本級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嚴格財政資金的監管,各項目實施單位制定本單位統籌資金支持脫貧攻堅的具體方案,加強項目實施及資金使用管理,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
經現場走訪了解到的情況看,縣級有些部門在設計扶貧項目環節并未結合實地情況,促使項目立項與實際不符,脫離實際軌道。尤其在制定立項方案時,缺乏科學理論支持,嚴重脫離扶貧對象的生活實際,如此一來除了抑制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效果的發揮外,還對順利實施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礙。
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由縣級部門統一協調和指導。據了解,具體實施環節涉及到的協調和指導工作均是由縣級政府來定,項目實施階段或者完成后涉及到的審計結果則由縣政府進行審定,這樣一來便容易出現內部自行消化審計結果的問題。
某些縣級財政扶貧機構并未根據項目采購有關內容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控制制度,同時沒有采取透明的政府采購及公開招投標方式,進而便難以確保所采物質的質量,特別在發放給農戶的補助物資上,全縣未實行統一的采購標準,例如,今年發放給貧困戶的糧種補助,本來對雙方都是一個好的意愿,但由于未實行招標采購制使部分種子出現問題,導制雙方都造成不小的損失,緊接著便延緩財政扶貧資金管理效率上升的步伐。
個別部門沒有將一個有效的管控機制建立出來,使得扶貧資金管理難以貼合實際,緊接著便出現了項目資料管理混亂、資料信息收集不完善等問題;加之沒有將一個專人管理制度建立出來,使得在項目實施階段開展的一系列工程初期備案、招投標、終期審計和政府采購等活動缺乏對應責任人,監管不力,責任不清,自然會影響到項目實施效果。
縣級財政扶貧資金有關資料并沒有按照財政項目核算要求采取分開核算的方式,即存在資金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各資金項目間的界定較模糊,并未根據項目實施方案上的內容采取分項目借款項的措施。
從現場實際了解到的情況進行分析,在審計環節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私自挪用或截留專項財政扶貧資金的問題,其中占比最大的為實施單位私自挪用與截留扶貧資金,更有甚至還通過虛列項目的形式套取專項扶貧資金,目的是為了彌補單位日常運營環節涉及到的各項經費支出。值得一提的是,在某些地方還存在著“以借作支”問題,想盡辦法拖延報賬時間,使得報賬率逐步下降,進而便出現了項目已完成資金卻未及時報賬的情況。
某些縣級部門并未對扶貧資金的使用范圍和相關政策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以致在項目實施環節并沒有按照相關要求來實施項目方案,如此便出現了隨意改動扶貧資金用途的情況,甚至有些項目在具體實施階段已被改動的面目全非,完全脫離了批復項目的最初情況。顯然,這樣的做法不可能實現項目預期目標,反而會以致項目實施效果。
于扶貧資金管理工作而言,項目審計結果及其整改是確保整個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質量的關鍵所在,只有將審計的建議與決定落實,才可以穩步提升項目資金整體管理質量,進而達到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工作的預期管理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相關審計工作完成后,應及時跟蹤并核實審計結果的實際落實情況,隨后再根據跟蹤階段了解到的問題適時進行整改,用以確保扶貧資金能夠最大可能的發揮出應用價值。
基于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視角,有必要將一個專人負責制度構建出來,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將責任落實到人頭上,在項目實施環節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快速找到對應負責人,并采取有效方法及時將問題解決。
專人負責制度構建環節,應要求各級各鄉鎮調取專職扶貧工作者,由他們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收集扶貧資金管理有關的人員及各類檔案資料,即通過建立檔案數據庫的形式強化扶貧精準性及整體管理效力。既然推行專人負責制度自然要求將相關責任分解并落實到對應責任人頭上,只有職責清晰才能為縣級扶貧資金的支付與使用管理提供條件。
縣級財政扶貧資金項目審計階段,各項目參與者應當穩抓扶貧資金管理與使用過程中顯露出的各種問題,諸如:擠占挪用、管理不善和決策失誤等,并全方位的分析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或抑制這些問題,以免造成嚴重的無經濟效益、投資失敗等問題。
具體實施階段,應高度關注扶貧資金項目使用效益如何取得這方面內容,并結合現場實際開展審計工作,通過審計保證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質量;實施調整與優化審計方案,以為縣級政府財政扶貧資金順利的撥付與管理提供理論支持。
于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而言應展開全過程管控,逐步強化管理力度,根據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有關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的細則或方法,應用科學手段提升管理質量。
具體來講,首先做的便是對縣級扶貧資金管理機構以及扶貧資金對應實施單位展開全過程的管控,走進基層,時刻關注扶貧資金使用狀況,做好相關記錄,防止在此環節出現私自挪用、擠占等問題。
綜上所述,縣級財政扶貧資金是國家為推動農業發展、改善農民生活而作出的重大舉措,為將財政扶貧資金順利劃撥給扶貧對象,做好扶貧資金管理非常重要。文章便圍繞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總結了一些有效的用于提升縣級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質量的對策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