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開放,為中國品牌不斷開辟新的空間;深化改革,為中國品牌持續創造新的動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品牌正向著與世界共贏的目標奮力登攀

“就像風一樣快,新干線推著我們跑,我們現在很需要跑!”40年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乘坐日本新干線高速列車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今天,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復興號”在神州大地上飛馳穿梭,讓人真切感受到中國制造業發展帶來的“推背感”。
40年開拓進取、風雨兼程,我們堅守實業、辛勤耕耘,用汗水與智慧鍛造出中國品牌的強大實力;我們敞開胸懷、擁抱世界,主動融入全球產業和貿易體系,與各國人民一道共謀發展共享進步。40年篳路藍縷、由小到大,我們逐步擺脫物資短缺、基礎薄弱,建成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如今的中國,200多種工業制成品產量居全球首位,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
中國品牌40年發展背后,寫滿了中國企業與國際伙伴攜手奮斗的故事。從一個小山村起家的吉利控股集團,2010年收購世界汽車名企沃爾沃,曾引發質疑。吉利經過一系列戰略調整,與沃爾沃取長補短、協同發展。到2015年,沃爾沃全球汽車銷量創下該品牌建立88年來的歷史新紀錄。在日前公布的最新一期《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吉利再進76位,位列267名。
回首中國品牌40年發展歷程,這樣的故事不勝枚舉:2017年5月5日,我國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圍繞大飛機的研發,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聚合了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家一級供應商,帶動航空運輸、材料等多個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中國貨物出口的40%、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都是在華外資企業實現的。中國企業仍需在改革開放中苦練創新與品質內功。
改革開放以來,從發揮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到自主研發、創新突破,中國制造逐步從低端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邁進。“復興號”高鐵、神舟飛船……一件件“中國重器”是自主創新的見證,一批中國品牌逐漸成長,代表著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產品不斷推出。
沒有優良品質,制造強國就立不起來。從追求數量到注重品質,改革開放40年來,抓住質量第一這條生命線,中國品牌正進行一場“品質革命”。品質創新、優化供給,中國品牌正向著符合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的方向前行。
開放合作,謀求共贏。40年來,我國積極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在“與巨頭同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與壯大。近年來中國品牌還加快“走出去”步伐,在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的同時,注重本土化運作,追求共建共享。
擴大開放,為中國品牌不斷開辟新的空間;深化改革,為中國品牌持續創造新的動能。40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助推中國品牌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改革不止步,開放永向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品牌正向著與世界共贏的目標奮力登攀。

電子郵箱:wuzj@ccb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