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江萍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個體為更好地存在于社會而從行為或心理做出的改變稱為社會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可以稱為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幫助一個處于困境的人更好地調節自身的心態幫助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社會的發展、科學的發現是日新月異的,倘若一個人一直墨守成規,稍不留神便會被新時代所淘汰。為使學生具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校也應改變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順應環境的變化,確立新型的發展動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平衡主觀環境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增強高職院校社會適應能力。
提高畢業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學生自身的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對于我國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創建和諧社會等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雖然教育部已提出高校應針對學生自身的特點,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但在高校實際的教育中往往更重視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學生社會能力的培養。而且高校資金不足、師生重視力度不夠也直接導致了高校內很難形成專向培養體系。面對競爭激烈、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高校應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狀態進入社會之中。尤其是在競爭激烈、就業壓力極大的道橋專業中學生更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由于家長的溺愛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認知都存在很多的障礙,為其今后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很多存在社會認知障礙的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出現自我中心、盲目跟風、固執偏激等問題。
據調查顯示,我們發現其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自己最需要學習的便是人際關系的處理以及說話的藝術。家庭的影響,父母的觀念,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自身的經歷、能力等都決定了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和人際交往能力。
人在遭遇挫折后的表情無外乎兩種情況,其一是積極的,在遭遇挫折后樂觀地面對生活,將生活中的困境全部積極地面對,不會被困境打倒,或許會受傷,但不會投降。其二是消極的,沒有具體的目標,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被挫折擊倒后,一味地怨天尤人、自憐自愛,不能夠以正確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由于應試教育、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真正獨自面對社會的機會并不多,甚至很多學生都缺少基本的社會訓練,對社會實際的生活認知存在偏頗,因此,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強。
作為高職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社會適應能力對高職學生的影響還是非常深遠的。外部環境與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相互作用,其對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社會行業、企業對高職院校的態度、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等都可以稱為國家宏觀經濟環境。可以說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我國宏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企業就業機會相應增加,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性便會提升,社會就業壓力相應增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相應提高,那么,學生自身的素質也應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也應更強。同時,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也影響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若是國家對高職院校教育的投入增加,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入相應增多,其子女才能夠成為一個擁有一技之長并且能夠適應社會的人。
由黨中央及地方政府針對我國的教育提出文件、政策、氛圍等稱為職業教育環境。在21世紀這場教育的大潮中,地方與中央政府都相繼出臺了一些文件政策等來指明當前的教育方向,其中甚至著重提出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但從地方教育整體參與情況看,仍存在對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雖然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宏觀環境很適合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但企業對于教育的態度卻不適合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民辦高職院校除其自身的投資主體外,鮮有其他資金投入,社會、企業或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獎學金的行為消極應對,社會對高職院校教育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而且企業對高職學生的實習、實踐不積極,用人導向不夠等等都削減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鍛煉的機會,降低了學生對社會實踐的信心和熱情。
校園環境、學校風貌、學校校風、學生實踐等都可以稱為學校育人環境。不同的學校育人環境會培養出不同的學生,同時,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會不同。當然,學校的基礎條件的不同也直接決定了學校育人環境的不同。基礎條件好的學校可以通過打造學生實習商店、創業一條街等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經歷,這也更有利于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能。但基礎條件差一些的學校就只能通過開展第二課堂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家庭教育、父母文化程度、家里經濟狀況等都是家庭環境的一部分。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家長往往不能提供給學生充足的生活費,因此,其在上學期間必須參與一些勤工儉學的活動,相應地其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就會增強,而那些沒有參與過勤工儉學的家庭富裕的學生往往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其自身承受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然也會相應低下。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從小為留守兒童,或者父母離異,或者父母感情長期不和,家庭教育缺失,缺乏父愛母愛,缺乏關注,他們叛逆心理長存,生活習慣糟糕,社會適應能力差。
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在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之前應首先構建一個社會和企業需要的知識體系,科學定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時刻貫穿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開展關于企業項目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實際參與,來直接面向社會,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更上一個層次。具體實施方法,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實例:在課前,教師可以將學生每四人分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可以密切交流,信息共享。上課時由小組組長帶領小組成員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后,繼續討論設備的使用、試劑的配置等。試驗時,組長可以為每位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包括檢驗、使用儀器、調制試劑、記錄數據、核查結果等。上述實例中,小組成員之間的討論,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持續的操作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踏實穩重的品格。
第二課堂的使用往往可以彌補第一課堂起不到的作用,比如高校的社團,社團可以將擁有相同興趣的“同類人”組織到一起,組成一個整體,有利于加快學生社會化進程,使學生在進入社會前擁有一段過渡期。學生也可以通過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方式來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且學生在參加志愿者活動時,還可以開拓自身視野,豐富自身閱歷,增長自身見識。學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平臺,為學生了解社會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學生可以通過此次活動深入地了解基層、接觸基層,學習書本上學習不到的知識。學生也可以在此次實踐活動中了解自身不足,為今后的社會發展埋下伏筆。
頂崗實習是學生認識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路徑。頂崗實習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學生在第一階段時會初步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自身的工作任務,更深刻地了解到自身專業的發展同時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相較第一階段,在第二階段學生已經大致了解了企業的用人目標和自身的發展前景,這時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企業。在頂崗實習中,學生更親密地接觸社會和用人企業,能夠更加深刻地感知社會的發展,感受不同的企業文化,更有效地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改善自身的不足。
隨著近幾年各大高校擴招的推廣,高校錄取分數線正在漸漸降低,而錄取學生的質量水平也在逐步降低,與前幾年相比,學生的整體素質都在下降。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以直接就業為目標,鮮有學生存在升本的意愿。而且高職院校的學生似乎對學習也沒有多大的興趣,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沒有正確引導。雖然很多學生對未來的發展很有想法,但卻缺少具體的規劃,存在眼高手低的問題。這時便需要發揮社會的主陣地作用,學生在寒暑假期間可以選擇性地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這不僅中以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短處,客觀定位自身的社會機制,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社會知識,豐富學生的社會閱歷,為以后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認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可以稱為社會適應能力。當今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面對復雜多變,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高校學生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家長的溺愛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導致了很多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認知都存在很多的障礙,為其今后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諸多問題。為提高高校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將社會能力培養融入第一課堂的專業教學中,同時利用第二課堂的優勢,在頂崗實習中進一步強化社會能力的培養。
主要參考文獻
[1]王琦.高職道橋專業職業人才培養的三維能力體系構建芻議[J].住宅與房地產,2017(33).
[2]楊哲,李春靜,張志永.高職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困境與對策[J].時代農機,2016(12):154.
[3]宋莉,唐富軍.高職類道橋專業公路工程測量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38).
[4]齊善忠,郭旭東.黃河水院道路橋梁專業實踐教學一體化模式探索[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28(2):59-61.
[5]李月姝.“3+2”道橋工程技術專業中高職聯讀人才培養方案建設與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