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魏萊 通訊員 陶興才
自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以來,建筑業全領域均面臨著轉型陣痛期接踵而至的挑戰。作為建筑業中的重要力量,民營建筑企業如何深化改革、提升競爭實力,關系到企業的未來甚至生死,更關乎中國建筑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狹路相逢勇者勝”,在轉型升級的大發展、大機遇和大挑戰中,楚安建筑卻沒有絲毫的猶豫不決。“十三五”開局之年,在原有探索的基礎上,楚安早已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場“以質量為保障,以創新為基石,以技術為翅膀,以人才為動力”的轉型升級攻堅戰。堅持以創新為動力,走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不斷探索從管理、制度、技術、人才等環節全方位提高質量為突破口,從而達到企業發生質的飛躍。

華中科技樓創新基地研發辦公樓
作為一家名列“中國建筑綜合實力百強企業”的大型房屋建筑施工總承包一級企業,楚安建筑擁有著以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承包為代表的多項一級、二級資質。現有注冊資本金15180萬元的楚安建筑,曾多次被授予國家、省、市先進建筑企業等各項榮譽稱號,并率先在國內通過了多項管理體系認證。
面對2015年以來的建筑行業“寒潮”,踐行“穩中求變”轉型戰略的楚安公司,在機遇、挑戰、壓力面前,以市場為導向,通過一系列的深度布局與執行,從企業思路、管理模式、技術工具以及機制調整等方面,搶機遇、強管理、提績效、思變革,逐步實現了多角度,多渠道上的有效轉變,公司從管理提升質量入手,先后通過嚴格管理,逐步減少掛靠經營,擴大直接經營,探索聯合經營的路子,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提質增效成果。
“項目建設是楚安促進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總經理劉樹平如是說,“2016年以來,在抓好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楚安在襄陽·樊城衡莊、漢江雅苑及陽邏欣隆·湖濱半島等“八大”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上投注了更多的精力。”目前,八大重點工程項目中已有四個順利竣工,并被多方予以好評,尚在建設過程中的多個項目仍在“創優目標”的鞭策下穩步推進。
依托一系列舉措穩立市場狠戰逆勢,楚安公司克服了民營企業在經濟持續下行之中所面對的種種困難,2016年全年實現產值37億元,超額完成了全年任務目標,并提前超額完成2016年繳稅目標任務,全年共繳稅金1.2億元,其中在武漢市新洲區屬地繳納稅金3760萬元,超過年初確定的3500萬元的目標,創造了楚安公司繳稅之最。2016—2018年連續三年蟬聯湖北省和武漢市民營百強企業稱號。
利益驅動是產生掛靠的根本原因。然而,企業最根本的動力應該來自于企業、個人等以自身利益增長為目標的行為或活動。
新常態下,機遇與挑戰并存,大勢之下,楚安應勢而謀。在以“工藝水平高、技術含量高、管理水平高、質量水平高”為企業發展思路的指引下,楚安在企業、項目、人才、技術等多個方面均開啟了圍繞“四高”戰逆勢的探索和實踐。
在建立有效的現代企業制度方面,劉樹平提到,“當前市場競爭表面上看是產品、技術、人才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制度的競爭,因而較之于其他創新,企業制度的創新更帶有根本性。因此,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管理效率,重點在于建立一套健全、科學和有序的管理體系,強化企業管控力度,全面深化企業轉型升級工作。”
從實踐看來,強化頂層設計,提升管理系統性是楚安在轉型升級之路上的重點舉措之一。據了解,目前楚安正按照從上至下“逐級承接、逐級細化”的原則,有序地對企業管理體系、組織結構體系進行調整,從而使企業管理對外適應外部環境,對上承接企業戰略規劃,對下符合基層和現場實際。劉樹平介紹說,以“股權稀釋”為主線的一整套改制措施正在內部展開嘗試,楚安希望能通過加快建立開放式產權結構,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向核心人才重點配置股權激勵,將成為民企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

召開觀摩會
與此同時,楚安還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專家團隊型管理模式,通過加強以質量、品牌、安全、財務、人才、法務等為重點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設,推動企業從傳統治理模式向現代治理模式轉型。從“標”溯“本”,以問題為導向規范管理被楚安視之為轉向現代治理模式中的工作重點。

總經理劉樹平
在企業運轉機制的完善過程中,楚安同樣展開了布局,例如成立法務部門依法治企、有效預防和化解經營風險;通過完善內部組織機構,優化企業決策體制,增強對生產資料、資金、技術、信息等的調蓄能力;設計各項經營管理制度,提高對外部市場、信用條件和金融狀況等變化的應變功能,特別是提高抗逆市場價格波動、信用中斷、資金緊張等突變的功能;另外,近年來針對歷史工程合同及資料而啟動并持續推進的“查舊行動”,也是楚安抵抗風險的舉措之一。
項目工程管理方面,楚安正朝著“精細、綜合”管理方向縱深發展,逐步建立起了創優工作機制和創優行動激勵機制,在重點抓好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的同時,竭力抓好建筑市場的有序搶占。常態化管理中,楚安通過拉網式巡查,專家現場調研排查整改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強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中,楚安實踐出了一條“五化”之路,即質量管理制度化,材料采購集中化,現場管理信息化,施工過程標準化,節能環保工藝化。
應時合勢謀發展,凝心聚力譜新篇。創新驅動是新動力之源,BIM技術應用是推進建筑業信息化的重要手段,誰掌握了BIM的全過程運用,誰就贏得了未來。自BIM技術興起以來,楚安公司迅速做出反應將其引入并逐步展開實踐,同時在楚安內部樹立起了全面構建“智慧工地”的目標。2016年,楚安公司便曾依托BIM技術順利中標湖北省襄陽市樊城衡莊項目,合同造價高達4.4億元。目前,楚安已在許多項目中啟用了以遠程監控、質量追溯等互聯互通、相輔相成的項目管理系統,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工程建造過程中,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四新”技術的采用是現階段的重點工作之一。“例如,公司會對進場材料和設備采取質量嚴控制度,倡導以科技為先導、實施技術現行。同時,通過不間斷的‘工匠精神’內部宣導和執行監督,狠抓和確保每個環節上的工藝化,充分發揮‘四新’技術和新管理方法對工程質量的推動作用。”
適應新常態,尤須攻堅克難奮發有為,擁抱轉型升級,還需從內苦練基本功。楚安一方面通過樹立制度創新意識走“管理變革”之路,樹立創精品工程意識走“質量興業”之路,樹立科技強企意識走“技術創新”之路,樹立四節一環保意識走“綠色低碳經濟發展”之路外,還圍繞著十三五規劃中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樹立起了“文化興企,人才興業”意識,力圖通過推動企業文化的重塑,以文化改革促進管理創新。
據劉樹平介紹,近年來,楚安圍繞著技術、文化、法律、技能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教育培訓工作,并著重加強了核心價值觀、社會與家庭美德教育、城市精神等精神層面上的教育工作;通過持續地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捐資助學助困,用勇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讓員工“以企為榮”;還通過開展以“楚安杯”為代表的一系列賽事及文體活動,切實增強了員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點亮文化星火,為求燎原之勢,種種舉措加快了員工在經營管理和業務發展中的有效融匯,為激發改革活力,加快轉型步伐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和輿論環境。
未來,企業的競爭仍然是一場人才的競爭,楚安對于人才戰略的實施一刻不敢放松。持續推進“人才管理制度化、人才開發梯次化、人才考評科學化”的楚安在管理團隊選拔上,一方面優先內部員工競崗,另一方面還通過積極外聘等方式,為構建一只強有力的人才站隊提供了雙重保障。
順時應勢謀跨越,不須揚鞭自奮蹄。面對接下來依然漫長的改革發展之路,劉樹平認為,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方能在接下來的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走的更穩更快。楚安建筑將繼續秉承“創百年精品、樹世紀豐碑”的企業宗旨和“真誠合作、共享發展”的企業精神,把企業發展為技術密集、管理密集、資金密集的綜合性現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