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5日,是農歷新年。也是合家團圓,除舊迎歲的時刻。在響徹云霄的爆竹聲中過一個歡樂吉祥的中國年,是華夏兒女共同的期盼。在此,小編找了一些名人過年的逸聞舊事與大家分享。
老舍過年最愛春聯 胡哥
我國著名作家老舍素愛中國的對聯藝術,尤其喜愛春聯,在過年的時候,老舍曾經多次寫春聯,來寄托自己的情懷。老舍還曾經專門寫文章稱頌春聯的特色,在文章中,他欣喜地寫道:“歡度春節,要貼春聯。大紅的紙,黑亮的字,分貼門旁,的確增加喜氣。”
新中國成立后,老舍就曾多次題寫春聯,來抒發自己的情懷,寄托過年時的快樂之情。老舍寫過這樣的春聯:“吟詩辭舊歲,舉杯賀新年。”“詩吟新事物,筆掃舊風流。”“酒熱詩歌壯,梅紅天地新。”老舍寫的這些春聯讀起來明快喜慶,朗朗上口,而且輕松中飽含著對生活的深深熱愛,不僅頗有情趣,而且頗有內蘊。另外,老舍在過年時還寫過這樣一些簡短的春聯:“歡慶新春,百花齊放;大辦農業,五谷豐登。”“勤儉持家,有備無患;熱誠愛國,發憤圖強。”“勞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鹽休浪費,勤儉持家。”這些春聯看似信手寫來,樸實無華,但卻都樸實生動,堪稱春聯中的佳作。
楊政寧過年愛做飯 胡哥
曾奪得諾貝爾物理獎的科學家楊振寧,22歲便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后來便一直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雖然楊先生常年旅居海外,但難以忘記家鄉菜的味道,直到今天楊先生依然保持著吃家鄉菜、聽家鄉戲的生活習慣。
楊振寧祖籍是安徽合肥,所以安徽菜自然是他的至愛。每逢過年過節,楊先生總會親自下廚為家人做上一桌子美味。其中安徽菜必然是第一主角,像雙脆鍋巴、徽州丸子、油煎蝦包、虎皮毛豆腐等經典徽菜都是楊先生的拿手絕活。
楊振寧曾坦言:自己已經進入耄耋之年,工作、事業對他來說已經不再那么重要,品味生活才是他的樂趣所在。晚年的楊振寧每天最喜歡的三件事就是:寫詩、做菜、聽黃梅戲!
魯迅過年放花爆 陳魯民
1933年春節,形勢稍微平和一些,年底又得來一筆及時的稿費,魯迅很高興,所以對過年格外珍視:“蓋如此度歲,不能得者已二年矣。”為慶賀“舊歷除夕”,由夫人“治少許肴”,特邀老朋友馮雪峰和自己一家人同吃年夜飯。
飯后,53歲又多病的魯迅興致甚高,“買花爆十余,與海嬰同登屋頂燃放之”。魯迅原本很討厭爆竹,更不燃放。這次卻帶著4歲的海嬰,不辭辛苦爬上四樓樓頂,一連放了十多種煙花爆竹,在他多災多難的生涯中實屬罕見。這是因為,對孩子來說,“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了。”初一,他先后給許壽裳和日本畫家望月玉成及內山完造等人寫信,還贈望月玉成一首詩:“風生白下干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愿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1934年除夕,魯迅給同在上海的三弟周建人家送去火腿和玩具;正月初一,收到母親從北京寄來的1盒糟雞和9件玩具。年初二那天,魯迅寫了一篇《過年》,充分肯定了過年及其習俗,對人們過舊歷年表現出的“格外的慶賀”“比去年還熱鬧”“比新歷年還起勁”,表示了他的贊賞。他自己則是:“我不過舊歷年已經二十三年了,這回卻連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國人也“噓”了起來,這次放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僅有的高興。”
傅抱石過年宴請親友 吳復
新中國成立初年,江西人傅抱石在南京任教,過年就留在南京,他招攬了一些不能回去的江西學子來家一起過年。學生們也很知禮,來了都先去廚房給師母塞些特產、酒品什么的,聊表心意。
傅抱石的夫人羅時慧女士在廚藝上頗有一些造詣,不一小會兒,桌子上就擺滿了各色菜肴。香腸、香肚、板鴨,這是南京特產;醬油豬肝、家鄉臘肉、鹵豬耳,這是傅抱石的下酒菜;冬筍魚片、蘆蒿睹肉,這是冬日里的時鮮菜;辣子雞丁、青蒜肉絲、涼拌菠菜、三杯雞,這都是羅時慧的拿手菜;還有紅燒蹄膀、九轉大腸,這都是費時費力的大菜。過年還不能少了魚,“年年有余”的砂鍋魚頭總不能沒有的。雖然都是些家常菜,但卻十足有過年的溫馨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