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均
近年來,普安縣委離退局主動將異地分散的離退休黨員凝聚在一起,探索實施“兩個查找、三個打造、四個基本、五個落實”的“2345”工作法,積極延伸黨組織的管理觸角,不斷提升異地離退休黨支部建設水平,夯實和鞏固老干部這塊陣地,有效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兩個查找”摸清底數
針對異地離退休黨員干部存在流動性、階段性、松散性等特點,重點通過“兩查找”的方式,做好流動離退休黨員干部摸排。召開縣域內離退休黨員干部座談會,摸排實際流動離退休黨員底數,隨后組織工作組前往異地進行走訪共商,為前期搭建黨支部班子夯實基礎。設立QQ群、微信群、公眾號等網絡平臺,以活動為載體發布公告,通過現有流動黨員互相傳訊的方式,吸引和號召流動老黨員主動找組織。目前,分別成立了普安縣離退休干部興義、貴陽、昆明和龍吟鎮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同步建成老干部活動中心,并建立黨員底冊,做到定期更新,確保黨員底數心中有數。
“三個打造”明確目標
牢牢把握組織引導老同志為黨的事業增添正能量這一主線,堅持“三打造”,建強異地離退休戰斗堡壘。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集中學習,并請主講人進行理論輔導,為老同志解疑釋惑,確保老黨員的政治意識、理想信念與時俱進,黨性修養一如既往。堅持“獻余熱、做貢獻”的宗旨,注重調動老黨員的潛能,成立百名老干部參與的“脫貧攻堅服務分團”,選派70名老干部擔任“第一書記”“名譽書記”“民意調查·精準扶貧”顧問,共協調、爭取資金近億元,其中5700余萬元投入到貧困村水、電、路等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三是打造文化陣地。按照“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的總體要求,不斷抓實文化建設,組建“陽光講師團”,借助縣內紅色文化基地,開展革命傳統宣講12次;春節期間,義務為精準貧困戶書寫春聯1000余副;建黨95周年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之際,印發《普安詩聯》副刊《履痕》為黨獻禮,并用詩詞歌、快板等形式歌頌黨的生日。
“四個基本”夯實保障
不斷著力于支部班子建設,理順支部工作體制機制,夯實異地老干部心靈歸屬和精神寄托之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離退休干部黨建工作,將縣屬在興義的240平米房屋作為興義支部穩定的辦公場所,明確每年拿出10萬元作為支部辦公經費,用于其他異地離退休黨支部租辦公場所,購買相關辦公器材的費用。根據縣內老干部離退休現狀,開展交心談心活動,聽取老干部意愿,主動為其辦理黨組織關系轉移,穩定異地離退休黨支部隊伍。堅持“三會一課”制度,結合實際完善學習制度和交心談心制度,并做到民主生活會制度、民主選舉、民主議事制度、黨務公開制度、黨費收繳制度等相關制度上墻。組織開展好黨的基本活動,年初召開黨員大會,定期開展黨組織負責人與黨員交心談心活動、“七一”紀念活動和組織開展評選“合格黨員”活動,增強黨員觀念,激活黨員的內動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增強異地離退休黨支部凝聚力。
“五個落實”做強服務
始終把服務好離退休老同志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日常工作做到“五落實”,用心用情把黨的溫暖傳遞到異地老黨員中去。借鑒縣委黨建扶貧“1幫3”工作模式,明確機關干部職工采取一對一、一對多的方式結成服務老干部的關愛對子,便于老同志有需求時能夠快捷的為他們提供服務。每年為離退休老干部訂閱《人民日報》《貴州日報》《黔西南日報》《當代貴州》《晚晴》《求是》等“三報三刊”,形成常態為老干部送去精神食糧。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探訪相結合,每季度對異地離退休老干部進行定期探訪一次,了解其健康狀況、經濟狀況,不定期探訪則做到過節必訪,困難必訪,患病必訪,離世必訪。緊扣七一、重陽等各類節日契機,邀請異地老黨員參加州縣舉辦的如“州老年合唱大賽”“縣老年節跳棋、象棋、套圈比賽”及“普安紅老干部助力國際山地自行車賽事文藝匯演”等各類活動,激發身份意識和自豪感。每個異地離退休黨支部,局機關均明確專人進行聯絡服務,并要求每周將工作進展情況匯總上報。
飲水思源,離退休老干部為黨和國家奉獻了一生,創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何服務好老干部,實現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與追求,我們將著力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推動服務管理長效化,積極引導異地居住離退休干部、黨員“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并與他們攜起手來共建共享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