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廣
近幾年,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正在積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技術、3D打印技術等新興技術研發自主武器系統、無人兵器作戰系統等。并在實戰化訓練和實戰中得到進一步檢驗。美國2018年1月9日推出的新版《國防戰略》認為,由于先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主技術、機器人、定向能、高超聲速、生物技術等一系列新興技術的出現,使戰爭的特征與形態正在發生改變。而擁有新興技術已成為“確保美軍打贏未來戰爭的技術”。英國國部部2018年10月15日發布的《全球戰略趨勢:未來始于當下》中認為,新興技術將推動幾乎所有領域的進步。目前,新興技術已經成為各國推進新的軍事革命的發力點,將使未來戰爭面貌發生全新變化。
一是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現代戰爭“戰爭規模變小、信息變得超大”。傳統戰爭物質與能量是作戰制勝的主導性資源。如在熱兵器時代,主要是通過加大兵力兵器數量規模,提高兵器射程、射速和精度增強作戰效果。新興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奪取信息優勢成為交戰雙方較量的核心因素。奪取信息優勢,其機理就是利用信息和信息技術提升作戰能力,依靠信息網絡系統“聚能”,以增加新質作戰力量、提升指揮效率。有關統計表明,近些年,美國國防信息網絡系統作戰指揮中心的數據交換能力提高了100倍以上。美國學者布魯斯認為:美國在過去20年中取得的所有軍事勝利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達成了對敵人的信息優勢。對于信息優勢一方,山那邊、海對岸的“戰場迷霧”被驅散,指揮員能實時地了解整個戰場情況,實施高效指揮。從冷兵器時代靠人力和刀槍劍戟較量,到熱兵器時代火力拚殺,再到機械化時代人與武器裝備的殊死搏斗。如今,“機動”與“信息”兩要素在戰場上變得異常關鍵,反應在信息維度,就是戰場信息急據攀升;反應在打擊維度上,就是精準打擊與利劍斬首。美軍一次小型戰術作戰行動,陸基、空基、天基等全方位偵察情報系統,全天候運轉一天就產生近60T數據。可見戰爭規模趨于變小,而“信息”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關鍵。
二是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現代戰爭“戰法靈活多變、‘信息極具智慧”。戰爭總是打上時代烙印。超大集群作戰,往往給對手以心理上的極大震懾。二戰中,交戰雙方成十萬、上百萬兵力交戰的場面宏大,給人印象深刻。比如,二戰中,僅德國1944年生產作戰飛機39870架,坦克20700輛,火炮87000門用于作戰。二戰期間蘇軍70000多門火炮被德軍摧毀。在新興技術廣泛運用的今天,網絡化部隊分散配置和態勢感知共享的威力必將導致作戰全新變化,其結果將使得兵家們“精兵破敵”、“以快制勝”的目標更易實現。這是作戰制勝的重要機理之一。據統計,美軍憑借強大的指揮控制系統,完成一個“發現—定位—瞄準—攻擊—評估”打擊鏈所需時間,海灣戰爭為100分鐘,到伊拉克戰爭縮短至30分鐘以內,近乎發現即被摧毀。一方面,信息化戰場變得透明起來。戰爭需要精心設計、精準籌劃、精確指揮,這些都離不開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數據承載信息,信息再多,最終需要的是在大數據中挖掘出“精確信息”,并據此進行科學決策。另一方面,在新興技術主導下的信息化戰場,技術創新與戰法創新互為補充。大數據與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就能挖掘出隱藏在海量數據背后的作戰規律,從而使作戰運籌科學高效,有效地回避作戰的盲動性。
三是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現代戰爭“人機實現同步、信息處處先行”。傳統作戰效能強調精兵加利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使得作戰諸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武器作戰效能發揮,主要依賴整個作戰體系的支撐。分析伊拉克戰爭,伊拉克依靠石油換回來多國武器裝備,不能算落后。但由于沒有體系支撐,很多裝備成了瞎子聾子。美軍擁有強大的信息網絡系統和預警系統的支持,能實時獲取精準信息,始終掌握主動權。一方面,新興技術在軍事上的運用,使人腦與機器對接,人機實現同步;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量子通信等,有效控制數據攻防,并構建智慧化指揮信息網絡體系,這個智慧化信息網絡體系,能有效掌握數據源、數據鏈、數據網,處處體現的是智慧化的“信息先行”。透過信息的有效挖掘、處理及利用,施之與敵的是破壞與攻擊,已方則占據智慧主導下的信息攻防優勢,從而實現高敵一招、快敵一步。
四是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現代戰爭“兵家幕后操控,機器前臺作戰”。科技進步歷來是戰爭形態演進的推手。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量子技術等新興技術廣泛運用,使無人機、無人戰車、無人艦艇、無人平臺等無人作戰兵器層出不窮。指揮官們在幕后操控,各類無人兵器在前臺作戰成為現代戰爭的新亮點。官兵們與無人兵器分離,有效降低了已方人員傷亡。同時,達成有效保存自己精準打擊敵人的戰爭目的。美軍研發的多款軍用機器人和無人機,在伊拉克戰場、阿富汗戰場和敘利亞戰場運用,并承擔了大量偵察、情報,監視、通信和空中打擊任務,戰果不俗。無人作戰兵器具備自主感知戰場、自主作戰決策、自主采取行動、自主協同配合、自主評估戰果等能力。美軍在研發的無人機作戰單元中,增加了其作戰的“自主性”,使之在作戰體系中“靈活”、“能動”地對作戰環境做出有效反應。美國X-47B隱形無人戰斗機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化無人作戰裝備。據悉,美軍已建立若干無人機培訓基地,既對無人機作戰性能進行試驗,又培養無人機指揮、操控人員。2017年,美國空軍在一次演習中,進行了有人機和無人機混合編隊,無人僚機自主實施對地攻擊的嘗試。俄軍從2015年開始,在各戰區和艦隊組建軍用機器人連隊。美、俄等軍事強國在近期的敘利亞戰場都出動機器人集群參加作戰,顯示出超常的優勢。就連敘利亞反對派在作戰中還利用自制的簡易無人機,對敘政府軍和俄駐敘軍事基地實施無人機集群打擊。
五是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現代戰爭“腦機有機融合、搶戰認知主動”。隨著人類作戰活動空間不斷拓展,陸、海、空、天、電、網相繼成為爭奪與較量的重點。新興技術在軍事領域廣泛運用,使智能化作戰成為現實,“制智權”將成為全新的制權爭奪點。“制智權”是指在人腦的智力空間激烈較量,“制智權”不是現實物理空間,卻對其他空間制權產生倍增效應。其核心是對認知優勢的爭奪。軍事領域的認知過程包括感知、理解、推理三個階段。“制智權”爭奪,首先在感知階段展開,傳統隱蔽偽裝、電磁靜默、網絡對抗、黑客攻擊以及量子通信等智能技術的軍事應用,都是軍事感知對抗的組成部分,目的是讓對手只能感知虛假信息,并確保己方準確快速感知對手和戰場;在認知的理解和推理階段,“制智權”爭奪則主要是在智能化手段輔助下通過戰技術運用與高超的謀略運用,讓己方科學高效制定決策,使對手難以準確判斷、理解我方意圖。甚或可以通過對腦機能干擾和影響人員思想意識、心理情緒等,擾亂、破壞對手的認知。“腦機有機融合、搶占認知主動”體現的是:人機分工合理、人機交互高效。有效發揮人腦與機器各自的優勢,這其中人始終居于主導地位。人腦的優勢在于創造性與主動性,不利之處就在于易受生理和心理影響,工作速度會變慢、精度低;機器的優勢在于不會疲勞、速度快、精度高,劣勢在于程序化、被動性。因此,高層決策、總體規劃等謀略性、決斷性強的工作由指揮官的大腦來處理,把需要大量、精確、高速的數據信息記憶、計算、管理任務交給機器,充分發揮腦機兩者優長。可見,未來戰爭戰場空間將會拓展到認知、社會等無形空間。通過腦機融合,搶占認知主動權,達成指揮上的先機。軍事行動上則通過多域配合、互為支撐,聚焦作戰,從而牢牢把握戰爭主動權。
(作者單位系錢學森軍事系統工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