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改革時期的來臨,小學教學改革也進入新的“征程”。在眾多教育體制中,小學教育是學生發展的基礎,同樣也是我國培育人才的基礎,因此小學教育改革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與發展。在小學教學改革中,作為核心重點的即是數學教育。全面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思考能力和邏輯思維雙面提升。在完善教學方法的同時,結合學生的感知能力,通過對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適用于當代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提升 心理分析 知識感知
小學數學教育的本質是完成學生對數學科目的認知,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完成將數學教材知識轉變成自身對數學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心理活動也相繼凸顯,例如對于數學的理解、感知、應用等,在做好學生面對數學科目的心理研究時,應對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因為學生教育的基礎即是小學教育,而小學教育中應注重學生數學方面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應做到及時創新,有效落實適用于小學生的教學工作,使教育水平得到穩步提升。
一、影響學生數學知識理解的原因
(一)學生心理活動
學生能否通過自身努力積極進行思維活動,是影響學生對數學理解的主要原因,建設學生心理愿望,使學生實現對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的渴求。若學生本身不具備這種心理愿望,那么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可通過機械記憶方法,將數學的公式、定義、法則以及運算規律銘記于心,以此來充分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數學知識中的分數除法法則,學生在做題初期就應具備強烈的心理愿望,明確自己答題目的,詢問自己怎樣計算分數除法以及此類數學題目為什么要這樣計算等,若學生不具備這種心理愿望,便可通過機械記憶方法做出簡單的公式模仿,例如“分數乘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不變”的運算規律,進行數學問題的計算。
(二)學生知識水平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泊爾在理論中強調一個道理:人們對所有事物的學習過程,都是將原有的知識理論作為基礎,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活動,與此同時原有的認知結構也在影響學習本身。因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關鍵體現在學生內心和頭腦里對于數學的認知以及掌握水平。在教學初期,教師應觀察學生自身對于數學的認知結構,觀察學生是否擁有理解新知識所需要的知識準備,比如在小數之間的計算法則教學中,首先應明確學生對小數加減法則和小數基本性質相關問題的了解程度,如若學生對這些現有知識基本一無所知,那么將無法完成小數之間的運算。其次要注意學生頭腦中對現有知識的整體掌握水平,若學生對原有知識能夠做到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那么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新舊知識的融合,如若學生對曾經學過的知識表示記憶模糊,無法明確認知結構,那么教師將很難建設原有知識和新知識存在的聯系,無法使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得到完善。
(三)學習材料的介質
學習材料中的性質和特點直接影響到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這種影響的產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學習數學的相關材料是否具備邏輯意義,大多小學生面對有邏輯的思維材料,理解起來較為容易,如若面對毫無規律的思維材料,理解起來相對便困難。例如:首先便是相對枯燥的數學知識定義,單位名稱太過抽象化等學習材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使學生難以對其進行理解。其次,數學學習材料的展現形式,一種給出“小明今年6歲,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24歲,那么小明的爸爸今年多少歲?”另一種給出“小明今年6歲,小明比爸爸小24歲,爸爸今年的具體年齡是多少?”由此可見,第一種材料表達形式,較為適用于小學生對題目的理解,因此學生對于數學材料的理解程度大多取決于學習材料。小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可對此類抽象型數學知識進行逆向思考,做到將題目給出的內容進行敘述形式的變換,使數學知識中的逆向思考問題轉換成順向思考的問題,如此將有效降低學生在理解題目時的難度,使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四)思維發展方向
學生只有通過思維活動才能實現對題目的理解,因此學生頭腦思維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題目的理解程度,首先學生頭腦思維的加工水平直接決定著其對于數學知識最終的理解效果,所以理解過程中出現的對象主要是學生在感知階段所獲取的表面現象,由此可以看出。直接影響小學生數學理解程度的主要原因,便是小學生思維形成的水平,在學生處于感知活動中,就應及時對表象進行完善。對于形象思維基礎較為穩固的學生來說較為容易,同時此類學生比較善于對出現的表象進行加工而后將其組合、提煉,最終獲取其中蘊含的概念屬性以及原理規律。理解活動還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要求,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應做到可以有條不紊的進行問題分析,能夠在題目給出時,正確運用思維方法對題目進行分析、比較、概括等,在思維結構上將新的數學知識內容以及帶有的表面現象進行加工,從中獲取數學內容的規律和本質。
二、基于學習心理角度創新數學教學策略分析
(一)完善教學模式
我國目前正朝向互聯網信息時代發展,現如今研發出的新型技術已經在各個區域得到廣泛應用。為使我國教育發展能夠得到穩步推進,教師應針對性的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不斷地將新型技術融入到教學內容當中,以此充實自身教學能力。使自身更具備尋找新型教學方案的能力,使今后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得到進一步完善。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小學生對現代技術也充滿著好奇心,因此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科學技術,將有效使得學生更為快速的接受課堂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將現代化技術充分利用,使教學內容具備趣味性和生動性,實現多元化教學的目的。應用現代化技術不但使學生的學習技巧得到有效提高,同時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進一步完善。因此教師和校方應定期開展數學教學的實踐活動,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研究出新型教學模式并不斷對其進行思考和探究。
(二)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在數學教材的選擇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進行篩選,有效避免材料選擇不當,學生無法有效理解數學知識的問題。學生思維能力水平不同,因此對于數學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大不相同,教師在營造教學情境的同時,應根據學生自身思維水平進行針對性建設,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新知識所展現的內容,并且能將新舊知識融會貫通。與此同時在教材的選擇方面,其內容應當以學生的思維能夠得到發散為目的,進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將直接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上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得到穩步提升。在數學教學內容中,應針對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方法進行適當填充。小學數學教育多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能力作為主要內容,學生的計算機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將有效鞏固今后的學習基礎。
(三)加強學生自覺性
使學生具備學習數學知識的自覺性,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能夠自愿思考數學問題。可充分利用小學生多動和可愛的天性進行數學題目設計,使數學問題充滿趣味性,進而豐富教學內容。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充分激發,有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充滿自信心。與此同時設計出適合學生的例題并在課堂上進行探討,讓學生自由研究這道例題而后給出相應答案,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研究出例題的多種解題思路,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社交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強化師資能力
雖然我國目前的小學數學教育在不斷創新,但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著較大弊端,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對學生的教學需求,因此教師應針對自身教學水平進行提高,完善教學模式,不斷的對教學方法予以創新和改進。在教學理念處于開放式的背景下,學校應定期對教師開展培訓,針對課堂中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研究出解決方案。讓教師能夠及時學習到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將創新模式與傳統模式有效結合,從中找到適合當前教育的教學模式,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使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能夠得到提升。
三、結語
學生在小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認知較為復雜,本文對小學生原本具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作出了總結,并朝向學生理解心向與原有知識水平進行延伸。學生自身的意志、興趣、情感以及個人特點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同時影響著最終的學習成果。因此不斷創新小學數學模式在我國小學教育中顯得尤為關鍵,若教師想在創新工作上打好基礎,首先應從教學材料方面下手,其次優化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最后結合學生對于數學的認知特點,如此將有效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實現我國創新型教學目標的推進。
參考文獻:
[1]吳大玲.數學思想方法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啟示[A].《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年1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科研成果匯編[C].《教育科學》編委會:,2017:1.
[2]翟媛媛.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案例選取的五個“轉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07):65-67.
[3]高瑞蘭.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思想方法的策略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6,(05):69-70.
[4]王麗新.試論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02):34-36.
[5]王文兵.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15,(13):112+114.
(作者簡介:王素真,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