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科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數字化產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國在數字化產品的適老化設計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筆者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老年人的心理因素、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老年人自身生理因素、數字化產品的設計因素、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因素分析老齡群體難以融入數字化社會的原因,并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和可行性的方案。
關鍵詞:老齡人 數字化 融入障礙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已經進入到信息化時代。截至2018年6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達到13.4億戶,同比增長14.5%,上半年凈增7188萬戶。其中,手機上網的用戶數達12.3億戶,對移動電話用戶的滲透率為81.6%。
如今越來越多的設備呈現出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產品特征,技術的革新和網絡的普及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日常的生活中,開始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移動電話、共享單車、無線網絡、無人售票系統、電子支付等數字化設備和平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在未來數字化設備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性以及影響還會更加廣泛。
數字化設備的發展進步,也使信息傳播的媒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媒介時代的紙質書刊、報紙逐漸萎縮,信息獲取的方式與渠道的界限也被打破,文字、聲音、視頻的界限消失。從傳統媒體時代發展到互聯網時代,接著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在到跨媒體時代最后到現今的自媒體時代,可以說數字化為信息的傳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天老年群體的數字化參與已經不在是如何使用電腦上網這么單一了。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以及自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大量新新事物不斷產生,微信、抖音、VR虛擬現實、云設備、互聯網電視、智能家居生態鏈等科技化含量高的設備、平臺、媒介層出不窮。老年群體通過家人、朋友和自身接觸,或多或少都見到或了解一些數字智能化設施對生活帶來的便利。他們作為曾經對社會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員,也希望能夠體驗、融入到數字化網絡化生活中,享受數字化為生活帶來的便利性。但是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經濟等原因使老年人在數字化與互聯網使用方面存在著諸多障礙。使他們無法享受數字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對數字化設施的使用也不能盡興暢意。在數字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也造成了老年人與數字時代之間的隔閡,甚至成為老年人群面對數字化的障礙。
一、國內外對老年人群數字化參與融入的研究情況
國外關于老年人數字化、網絡化使用障礙的相關問題研究起步較早。國外學者通過研究老年人心理、生理、經濟、服務等方面的因素,來探究影響老年人數字化參與的障礙問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作者 Hilary Browne 、杜肯大學的羅伯特·J·Campbell·愛德、英國的 Paidi·奧萊利等學者在自己的著作中分別對老年人的身體因素、心理因素、互聯網服務等因素展開研究,并得出相應結論。較國內的一些研究相比,國外的相關研究主通過相關的數據針對性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國內大多學者的研究,焦點主要局限在老年人使用互聯網行為,以及老年人的身體障礙、心理障礙、經濟障礙等方面,對數字化產品交互界面的設計問題也有處境。
總的來說現有的相關研究雖然較多,但是出發的角度略顯單一,缺少對家庭與社會互動關系結構的洞察與研究。一些著作雖然提及了不同的研究角度,但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很多學者研究多注重線上而忽略線下,或都側重宏觀的地域差別層面的數字鴻溝的研究,卻很少涉及信息差異在不同群體中的具體體現及影響。
二、數字化設備的發展情況
當今數字化設備已經朝著模塊化、多功能、輕量小型化的方向發展。同時數字化也是智能化、信息化的前提和技術基礎,數字化設備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信息獲取方式的多樣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將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數字化特點。
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并由此帶來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在數字化環境中,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都呈現出了全新的面貌。
數字化智能設備的適老化設計研究,在國外起步較早。國外很多公司也十分重視老年人群這個市場,為了更好的為老年人服務,國外一些公司還專門成立了為老年人研發產品的部門。國外的適老化產品市場發展也較國內成熟,從產品的前期市場調研,到適老化產品設計,再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形成比較成熟規范的系統。數字化產品范圍也涵蓋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數字化產業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我國在數字化產品的適老化設計方面,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適老化數字產品開發相對比較單一,適老化程度低,產品缺少系統化和規范化,產品同質化雷同化較多。一些產品抄襲國外設計,山寨化情況嚴重。特別是國產老年手機的設計尤為嚴重。
目前我國的適老化產品設計研發還處在起步階段,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但我們也要清楚的認識到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對我國龐大的老年人口,對設計師而言這即是挑戰也是一份社會責任。
三、老年群體難以融入數字化生活的原因
(一)老年人的心理因素制約
多數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特別是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老年人更多的習慣于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隨著新媒體、移動數字化網絡平臺的不斷發展和普及,老年人也或多或少對這些有所接觸和了解,但老年人在新事物的使用上相對比較保守,面對新事物時往往會常產生迷茫和不知所措感,不太敢嘗試新事物,接受起來也沒有年輕人那么快。
老年人群在面對數字化浪潮的沖擊時,會感覺自己與社會嚴重脫節,在面對數字化產品時往往有所畏懼,不敢觸摸和使用這些設備,生怕弄壞了產品。最后形成惡性循環面對數字化設備就會產生一種抵觸情緒,并產生焦慮和恐懼。
(二)對數字化智能設備的不安全感
隨著線下線上支付的普及,很多人外出時不在依賴現金支付,甚至不帶現金。而老年人面對線下支付、銀行自動存取款、手機掃碼等方面存在擔心,生怕操作錯誤會造成金錢損失。他們更相信人工服務和現金交易,對數字化設備有極大的不信任感。以線上支付為例來說,曾有報道,引述滴滴公司相關負責人的談話,滴滴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老人出行面臨較多不便。即便是打車,不論是打車過程中,還是結束后支付車費,都比年輕人面臨的問題多,以支付習慣為例,打車時多數老人并不習慣線上支付。具體來看,50.54%的老人首選由子女支付,43.39%首選現金支付,僅5.08%的老人會主動選擇微信、支付寶等線上方式支付。”
老年人對數字化設備的不信任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網絡平臺的不良信息傳播。如虛假藥品、保健品夸大宣傳、詐騙短信、電話投資理財等虛假虛假信息的傳播,造成老年人對數字化平臺和設備產生極大的不信任與排斥。
(三)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影響
部分老年人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識字或者不懂英文,對設備操作使用說明難以理解,缺少電腦使用方面的經驗和相關知識。對于電腦以及互聯網的使用,一些老年人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學習和培訓,基本上都是自己摸索,或者向家里的子女學習。還有就是漢語拼音和中文字輸入法的知識匱乏,這些都讓老年人面對數字化設備時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老年人自身生理原因
當人進入老年時,自身的聽覺、視覺、行動、反應能力、思維記憶力都不同程度發生退化。人在65歲左右的時,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開始衰退,這兩個系統是人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老年人視覺系統的衰退主要表現為在看外界信息時需要比年輕人多出20倍左右的光度、色彩敏感度降低、注意力和對色彩辨別能力下降,還易患青光眼和白內障等疾病;聽覺系統的衰退主要表現為對音頻變化的敏感度衰退、聲波從內耳傳至大腦的功能降低、語言辨別不清、反應遲鈍、并且接受的音頻范圍縮小,造成老年人與外界交流的障礙,易讓老人產生自卑和消極的心理。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肌纖維萎縮,肌肉體積變小,收縮強度、持久性、敏捷度下降、肌腱反射減弱,這些都會導致老年人動作遲緩、笨拙、易疲勞。老年人經常表現出動作緩慢、記憶力衰退、失眠、注意力不能夠長時間集中、適應能力差等現象。
由上可知這些身體機能的退化,所帶來的身體機能損害,嚴重阻礙了老年人的對字化設備的使用。
(五)數字化產品的設計原因
在數字化產品的硬件外觀設計方面,設計師沒有很好的考慮老年群體的使用習慣和生理結構等問題,使得一些設備在設計上存在缺陷,不利于老人的使用。如一些數字化產品在操作界面的設計上過于繁瑣,小的按鈕零部件過多等。這些對年輕人來說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對老年人來說,這些操作按鈕對他們的使用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和不小的挑戰。
在軟件設計方面,一些設計師沒有注意到老年人認知能力衰退這一情況,在交互操作界面設計上,交互信息量過大,二級頁面過多,字體大小、顏色使用、圖標造型也沒有考慮到通用性設計,進而影響老年人的分辨和使用。
(六)地域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
相對來說我國沿海地區經濟普遍好于內陸,城市經濟優于農村,包括南北方經濟的發展不平衡造成各地區間老年人的收入高低的差別,影響了老年人對數字化產品的接觸和使用的幾率。
香港學者邱林川在《工人階級的網絡社會》一書中談到全球化和商品經濟對老年人的影響,商品經濟全球化的電信市場和注重高精尖技術研發的政策導向,使一向節約的老年人或低收人水平的老年人,難以成為電信設備生產商和資訊內容提供商的目標群體。
四、老年人數字化社會融入障礙的對策與建議
除了上述所述原因外,想要老年人真正融入到數字化生活中,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消除老年人對數字化的而恐懼,還需要社區、政府、家人以及老人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注重家人的主導作用
平時在生活中老年人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親戚、鄰居和朋友。結合家庭歸屬需求,通過鄰居、家人、親戚等為老年人提供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家庭成員中有一定文化的年輕人也是最先掌握流行趨勢和最新數字技術的人群,因此家庭成員中的的這些年輕人,首當其沖要擔負起對家中老年人使用數字化設備的培訓引導和幫助作用,耐心細致的給老年人講解演示相關數字化設備的使用方法與使用技巧,對老年人在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細致解答。老年人由于記憶減退對今天還會使用的操作可能到第二天又不記得了,這時家人應不厭其煩的進行重復講解和操作,對老人多鼓勵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使老年人盡快融入的數字化生活中。
(二)社區搭建老年人培訓學習的相關渠道
充分發揮社區現有的資源,有條件的社區可以建立數字化網絡服務平臺。將社區現有的活動場所多元化發展,不僅僅局限在只為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方面,在活動場地滿足老年人休閑娛樂的同時,結合老年人的需求,依據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和身體情況,定期有針對性的開展針對老年人使用數字化設備相關的培訓活動。如智能電話、微信、銀行自動取款機、數字網絡電視等相關設備的使用方等。
利用各種平臺資源使培訓形式培訓內容多元化。如電腦興趣班、智能設備使用班、網絡教育、老年大學等以滿足老年人自我提升的需要。同時結合老年人喜歡讀報和看電視的習慣,可以把數字化設備操作的相關培訓編寫成漫畫式的科普小冊子,通過簡單的文字說明結合方便易懂的漫畫形式使老年人快速掌握數字化設備的使用方法。對于習慣看電視的老人也可以把相關培訓制作成視頻教學資源,通過使用U盤或光盤在相關設備上進行觀看。
(三)政府加強引導
首先政府通過法規政策進行引導,提高企業、社會對老年人參與數字化技術的重視。引導企業開拓老年人市場,開發適老化數字產品,著眼長期利益先付出在求回報。同時營造老年人社會融合的數字化參與環境,加大文化反哺,結合當地數字化的資源優勢,通過地方公共數字化設施的建設和宣傳普及活動的開展,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數字化參與機會,同時也可以創建老年人與數字化方面的相關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設備相關的信息,以及常用設施的使用方法等文章。通過上述舉措使老年人參與其中,從而調動老年人參與學習使用數字化設施的熱情。
其次通過老年大學,繼續教育等形式開展與老年人使用數字化產品的相關課程班或興趣班,使老年人通過學習實踐跨越數字化的技術障礙。
相對于比較富裕的省份和城市,如浙江省寧波市,可以利用經濟、地理優勢打造智慧型城市,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普及推進三網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在2010年做客世博會時說,“由于語言限制,現在的互聯網使用過程中多少對網民有英語語言的要求。但三網融合技術一旦實現,將讓互聯網不再僅是懂英文的技術人員和專家使用的工具,不會英文的老年人同樣可以玩轉網絡。只要擁有機頂盒、遙控器等設備,中老年人、不會拼音的人都能通過簡單的操作,利用電視機等終端上網沖浪。”由此可見三網融合對促進老年人數字化融入的重要性,政府應該進一步整合資源,提高網絡接入率,使網絡真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四)老年人自身對數字化生活的積極參與與融入
作為老年人自己,首先要勇于參與到數字化生活中去,克服在與數字化產品接觸使用中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多向家人、年輕人、朋友學習交流在數字化設備使用中的心得和遇到的困難。
在平時生活中大膽嘗試數字化設施。如在家人或朋友的陪同下親自體驗一下地鐵自助購票系統,自己使用微信進行一次視屏通話,在家人的幫助下完成一次淘寶購物等。通過嘗試不斷增加老年人在使用數字化設備的自信心,進而掌握常用數字化設備的使用方法,直到完全融入到數字化生活中去,這即鍛煉了手腦能力,又消除了生活中的空虛,享受了數字化帶來的生活便捷,也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五、結語
老年人群數字化障礙的構成因素是復雜的,數字化融入的方式和途徑是多元化的。老年人群的數字化生活融入困難,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的一個復雜問題。從老年人的年齡、受教育水平、地區間差異來看,不同年齡不同教育背景和生活在不同地域的老年人,對數字化產品的接受和使用的情況又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受上述這些因素的影響,部分地區的老年人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解決數字化的融入問題。怎樣才能解決這些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從融入障礙的諸多差異性切入,深入剖析老年人群數字化融入的障礙的因素及特征。根據相關理論,從社會融合的角度入手,通過調研構建需求數據模型,分析老年人群數字化融入的線上和線下因素之間的關聯性,探究合理的解決途徑和對策。
同時還需要我們全社會共同努力去關注老年人,關心老年人多為老年人著想。使老年群體逐步融入到數字化的生活浪潮中。
參考文獻:
[1]韋大偉.數字鴻溝視角下的中國老年人互聯網使用障礙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2.
[2]平慧.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電子產品交互設計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5.
[3]邱林川.信息時代的世界工廠工人階級的網絡社會[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