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宬愛
摘要:電影《肖申克的救贖》(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小說《麗塔海華絲與肖申克的救贖》(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該影片一經問世就受到了人們的熱烈歡迎。本文以《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為研究對象,通過描述主人公安迪對自由的追尋、對利益的追尋以及對自我的支配,探究其身上折射出的個人主義精神。
關鍵詞:個人主義 自由 《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于1995年上映,獲得七項奧斯卡獎,一直以來被譽為“美國十大經典電影之一”。這部牢獄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是銀行家安迪因為被誣陷而鋃鐺入獄,在獄中受盡欺凌,最后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對于自由的執著追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用小鐵錘挖隧道,最終在一個雷雨交加的晚上逃離出監獄,來到象征著自由的芝華塔尼歐的故事。在這過程中,安迪完成了自我救贖,同時收獲了自由和友情。這部電影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美國獨特的價值取向,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其中影片折射出來的美國個人主義思想,尤其引人深思。
一、美國個人主義概述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對于“個人主義”的解釋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 高度重視個人自由, 廣泛強調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來約束的個人或自我。”個人主義是美國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深植于美國的歷史文化當中。
美國的個人主義最早可追溯到早期的清教主義。早期的清教徒為了宗教信仰的自由離開故土來到美國這片象征著希望與自由的新大陸,他們這種不惜一切代價追尋個人自由的精神以及強烈的自我意識是美國個人主義的雛形。其后隨著歐洲啟蒙思想的傳入,個人主義進一步發展。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中寫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中對于個體權力與自由的強調,便是對“個人主義”的體現。
此外,這個時期北美殖民地誕生了被稱為“實用個人主義文學家”的本杰明·富蘭克林。他的《自傳》、《窮查理年鑒》中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促使著個人主義思想進一步確立。到19世紀,隨著空想社會主義的興起,“個人主義”一詞才開始廣泛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法國政治歷史學家阿力克西·德·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中就解釋了何為“個人主義”:每一個個體都能在社會中具有獨立性和平等性。在文學界,愛默生的《論自然》、盧梭的《瓦爾登湖》、惠特曼的《草葉集》等等,也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中確立了“個人主義”。經過漫長的時間,個人主義的具體內涵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但是其基本特征卻從未改變,即注重自我,注重自由。
深植于美國歷史文化以及美國人腦海中的個人主義思想在美國當今文化生活中處處可見。電影具有傳遞文化的作用,好萊塢電影作為美國文化輸出的核心渠道,更是成為了美國個人主義思想的集中反映區。個人英雄主義是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突出代表,好萊塢電影塑造了無數聞名于世界的超級英雄,如鋼鐵俠、蜘蛛俠等,他們往往身負“拯救”的重擔,對于擊敗敵對勢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都是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的體現。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同樣身具“救贖”之責,憑借一己之力給肖申克監獄中的人帶來救贖的希望。
二、《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美國個人主義
(一)對自由的追尋
對自由的追尋體現在對身體自由和精神自由兩方面的追尋。《肖申克的救贖》作為一部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色彩的電影,主人公安迪對自由的追尋貫穿了整部電影。
入獄之前的安迪是一個接受過良好教育并且有一定社會地位的銀行家,入獄之后的安迪,如同眾多其他的囚犯一樣,被肖申克的高墻、獄警手中的電棒以及監獄中嚴苛的規章制度限制了自由。囚犯在黑暗壓抑的環境中做著器械性勞動,按時按點吃飯、睡覺、洗澡,同時還得承受著獄警們的暴力和咒罵。在這樣的環境中,囚犯毫無人身自由可言,甚至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在入獄之初,安迪就被獄中臭名昭著的“姐妹花”盯上。但面對姐妹花的欺辱,安迪從未放棄過抗爭。
在影片的剛開始,在一次監獄放風中,瑞德看著在操場中獨自漫步的安迪曾經這樣描述過他:“他的一舉一動都和這里的人不一樣,就像是在公園里散步一樣無憂無慮的活著,仿佛身披隱身衣,庇護他遠離這里的紛雜。”在監獄中安迪雖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始終堅守靈魂的自由。同時安迪也從未放棄過對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安迪以幫助警獄長解決遺產繼承煩惱為條件,換三瓶冰啤酒。“完工前的最后一個下午,眾人背靠天臺享受著冰爽的啤酒,‘像在修繕自家的屋頂一樣”瑞德回憶道。而安迪沒有喝啤酒,他只面帶笑容坐在陰涼的角落里看著他的“同事們”,靜靜的享受這一刻的自由時光。
1966年的一個晚上,安迪在污濁的臟水中匍匐前進500米,幾近嘔吐,可是他忍下來了,最終成功越獄。當他激動地撕開沾滿污漬的囚服,站在水中對著天空放聲大笑時,這個被禁錮了19年的身體和靈魂終于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19年,安迪雖然身體被禁錮,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自由的追尋。最終,他得以逃出監獄,去他想去的海島,完成自己的夢想。他逃出去了,留給獄友們的是無盡的回憶,是遙不可及的背影,也是對自由的希望。
(二)對利益的追尋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并不是一個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人物形象,反而他極其重視自身利益,重視自我。安迪對利益的追尋,主要包括對金錢、對地位的追尋。
肖申克的高墻隔離出了兩個世界,高墻之內,典獄長作為上帝,囚徒則如同待宰的羔羊,毫無生存保障,毫無任何人身權力。正如電影開篇典獄長沃登對犯人的教誨“這里只有兩種東西,紀律和圣經,把信仰托給上帝,把賤命交給我。”在這樣的體制內生活,安迪從未放棄對利益的追求,他通過自身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為同伴獲取相應的權益。
通過幫典獄長洗黑錢以及幫助獄警理財,安迪獲得了警衛們的尊重和信任。在這期間,安迪被調到圖書館工作,注意到獄友們精神上的空虛,在典獄長的默許下安迪堅持每周向州議會寫信申請資金來買新書、建圖書館。他成功的把惡臭的儲藏室變成了新英格蘭最棒的監獄圖書館,豐富了獄友們的精神生活,同時幫助獄友得到中學文憑,贏得了獄友們的尊重。在影片的最后,安迪出獄后,他以為典獄長洗黑錢時憑空捏造的史蒂文斯的身份得到了原屬于典獄長的那筆37萬美元的巨款,算是這么多年來為典獄長做事的回饋。
凡此種種,安迪從一個被動接受監獄嚴苛體制的囚犯主動轉變為利用監獄體制獲取自身權益的抗爭者,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美國個人主義中重視個人權利的體現。不論是對于地位或是金錢的追求,安迪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爭取“自由”。安迪樂于奉獻,但又不甘于無私奉獻,這就是安迪對美國個人主義的最好詮釋。
(三)對自我的支配
安迪作為美國電影中個人主義的典型形象,其中最大的一個特征就是對自我的支配。安迪沒有成為體制下的犧牲品或是復制品,很多人在獄中日復一日枯燥單調的生活中逐漸絕望,失去自我。唯有安迪始終堅守希望,對于自己的內心有著完全的支配能力。他始終是自我的主宰,雖在體制之內,但從未迷失過自我,放棄自我。
在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影中,描述了三個人的出獄生活,老布、瑞德以及安迪。老布在獄中呆了五十年,終究被肖申克的體制給圈制了,成為了一個絕望的行尸走肉,對于希望甚至起了畏懼之心。當他恢復自由之身時滿是慌張無措,如同丟失父母的幼童一般。他甚至想要通過持槍搶劫再次回到肖申克這個“家園”中,新生活的壓抑與郁悶讓他最終選擇自殺來完結自己的一生。肖申克監獄的這一堵高墻把囚犯們和現實社會隔離,監獄生活使得囚犯們被“體制化”,而當這些被“體制化”的囚犯被釋放到現實社會中時,他們已與現實生活脫節,監獄的“救贖”職能未能實現。瑞德出獄后,初期也和老布一樣無法適應現實生活,甚至在商店工作時去上廁所也一定會跟老板打報告。時時處于恐懼當中,瑞德產生了和老布相同的想法,再次犯罪回到肖申克或是通過死亡使自己解脫。但因為對安迪的承諾,他暫時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沿著長長的石墻走到白橡樹下找到了安迪給他的錢和信,安迪在信中說“希望是件好事,或許是人間至善之事,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這句話激勵著瑞德乘上大巴,到芝華塔尼歐去尋找安迪。這一句“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既是對自我的救贖,也是對瑞德的救贖,還是對所有觀眾的救贖。他提醒著人們:永遠要心存希望,向往美好。
安迪擁有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靈魂,面對肖申克監獄體制化的管控并沒有消沉的尋求安逸,而是用行動告訴各位,困住自身的東西不是高墻而是內心。他用自己的個人主義思想使肖申克監獄充滿生機,喚醒了每位肖申克囚犯對自由的向往。
三、結語
《肖申克的救贖》圍繞救贖和對自由的渴望展開情節,從對自由的追尋、對地位的追尋和對自我的支配三個方面把安迪所代表的美國個人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無疑是成功的。這部影片所表達出來的個人主義精神,也影響著我們,帶給我們希望,帶給我們力量。正如影片中安迪所說的那樣:“強者可以自救,其思想可以救贖人的靈魂”。
參考文獻:
[1]何蓉蓉,王金杰.探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J].海外英語,2017,(18):163-164+168.
[2]李靜.《肖申克的救贖》對文化意蘊的構建與呈現[J].電影文學,2017,(13):153-155.
[3]朱鎮罡.解析《肖申克的救贖》里美國個人主義與現實社會文化體制的沖突[J].北方文學(下旬),2017,(02):229-230.
[4]張錦,滿雪倩.美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個人英雄主義解讀[J].戲劇之家,2016,(04):131-132+134.
[5]吳質潔.美國社會文化中個人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管窺——以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7):28-29.
(作者單位:武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