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劇魅影》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著名作品之一,自首演以來,獲得了人們的高度評價,可見這部音樂劇的魅力之大。本文針對《歌劇魅影》的藝術魅力進一步探究,將對《歌劇魅影》中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的音樂給出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歌劇魅影 藝術 魅力
小說版的《歌劇魅影》問世之后,并沒有帶來非常大的反響。但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將其搬上音樂劇的舞臺之后,得到了巨大的反響,仿佛脫胎換骨一般變為了具有后現代藝術魅力的歌劇。其中,十分真實地將小說當中的故事情節進行了還原,并更勝一籌,賦予了其更高的藝術效果。同時,應用了戲中戲的精巧設置,把劇作當中的詭異色彩進行了進一步強調。在音樂劇的長廊中,學者們很難再找到一部這樣老少皆宜的作品。
一、《歌劇魅影》簡介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歌劇魅影》進行了公演,在之后30多年的時間里,共有56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在全世界將近100個國家當中掀起了音樂劇旋風[1]。劇中主要講述了一段不可思議的愛情故事,長期生活在歌劇院地下的幽靈,深深的愛上了劇院里的一名女演員,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她,但是女演員卻有自己的心上人。盡管這樣的三角戀劇情比較老套,但之后的故事情節卻非常精彩,隨著暗殺、謀殺等情景的演繹,在短短的時間中,把觀眾帶入到了一種詭異的氣氛當中,緊張的情節緊緊地牽動著觀眾的心。最后,幽靈對女演員的愛得到了升華,從最開始的占有欲轉變成了祝福,他讓自己和女演員都得到了解脫。盡管劇情略顯老套, 但是在音樂的襯托下,使這部音樂劇成為了一部不朽的作品。《歌劇魅影》使作者受到了空前的關注,也使安德魯·勞埃德·韋伯走上了人生的巔峰,成為了著名的音樂編劇[2]。
二、《歌劇魅影》中鮮明的人物
在19世紀到20世紀,法國的驚險、偵探以及愛情小說非常流行,其中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歌劇魅影》便屬于法國通俗小說。在小說中,幽靈為了滿足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可以為所欲為,并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殺戮上,而他將殺戮當做對其外表的一種補償。但是在音樂劇當中,劇情與這些情節大相徑庭。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在看過原作之后,感受到幽靈是一位有知識、有靈魂的作曲家,并且還是一位作曲家以及魔術師,對美麗的女演員Christine的愛意造成了他的悲劇。
在音樂版本當中的幽靈,用面具遮住了半張臉,后來這張白色的面具也成為了音樂劇的宣傳標識。這一造型將《歌劇魅影》與其他的歌劇進行了區分,幽靈的形象得到了改變,不是人型的怪獸,女主角也不再是脆弱無能的女孩[3]。在劇中,Christine對拉烏爾的愛是那樣的濃烈,但同時她也被才華橫溢的幽靈以及展現出來的神秘和黑暗所吸引。最后,Christine得到了解脫,但幽靈的結局卻有些凄涼,雖然擁有了女主角的深情一吻,但默默放開了手,讓她去追求她的幸福。
幽靈的形象給人們帶來了非常多的感受,人們在憐憫他的外形時,也被Christine的愛所感動,但卻不喜歡他對愛情進行抒發的方式[4]。韋伯非常希望人們能夠盡可能地憐憫幽靈,并找到他的仁慈,理解他的愛情。對于幽靈來說,他愿意為自己心愛的人付出很多,并且認為所做的所有事并沒有對和錯的區分。
女主角的形象非常可人,她以弱小美麗的形象登場,在情感上與三個男人有聯系,一個是愛她的幽靈,一個是她愛的戀人,還有一個是他的父親。女主角時常會迷失自己,盡管她愛著他們,但是其中的種種因素給她帶了很多的困擾。對于孤苦的她來說,幽靈代表了父親以及音樂天使,但他的內心中非常劇烈的占有欲,將少女心中的夢想的形象打破了。在無數次的掙扎之后,她開始堅強,從幽靈的掌握中脫離,在情感上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收獲了自己的幸福。
幽靈對女主角的愛是那樣的熱烈,為了獲得Christine的愛,用盡了一切的手段。但一切都是悲劇,這也是就劇情的看點,成就了悲劇的藝術價值,展現了這部劇的戲劇魅力[5]。
三、引人入勝的音樂
成功的音樂劇需要有優秀的音樂,《歌劇魅影》的成功正是在于通過這些優秀的音樂給予了音樂劇更高的成就。該劇最大的特征便是劇中的劇中劇,劇中應用了輕歌劇的風格,十分契合古典時代的背景。音樂劇與歌劇的完美結合,帶給了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當劇中的人物在戲中和戲外進行角色轉換時,劇中的音樂卻能依然保持好統一和和諧。
(一)《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這首歌曲,細細聽來十分扣人心弦,有恢弘的氣勢,是該劇的靈魂歌曲,也是精華所在。歌手利用高亢的戲劇效果,Hight E的音域范圍以及二重唱的完美配合,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唱功。這首歌曲帶有一些搖滾風格的唱段,在一開始以非常強烈的音效直擊觀眾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前奏當中的旋律在整部劇中多次演繹,每一次都是隨著幽靈的出現進行奏響,與幽靈的神秘以及黑暗十分吻合。Christine婉轉而又悠揚歌聲,體現了她對幽靈的才華崇拜,而幽靈又通過野性并且神秘的歌曲,把表達了對Christine的愛。男生和女生利用歌唱對不同思想以及人格的兩個人進行了演繹,其中構成的對比十分的鮮明,這便構成了強烈的沖突性。男生和女生的重唱以及一些聲部,結合劇中主角情感上的碰撞與音樂靈魂。之后,音樂使人們的情緒得到了持續的高漲,Christine的歌聲變得更加高亢,一次又一次的重復演唱“sing for me,sing for me”,使整首歌曲達到了最高潮。
(二)《The Music of the Night》
這首歌曲帶有一些小夜曲以及催眠曲的風格,是一首非常抒情的歌曲。《The Music of the Night》表達了幽靈內心最深處的情愫。在劇中,幽靈的出現解決了圍繞在女主角內心的謎團,幽靈身上帶有的神秘氣息與音樂帶有的魔力,使Christine非常沉迷和心醉。當她來到地下宮殿之后,幽靈用這首歌曲表達了自己對Christine的愛。歌曲中有一種搖籃曲般的輕搖感覺,展現了幽靈似水的柔情。在歌曲的最后一段,“你能唱出我的歌,讓我得到光明,幫我創造夜晚的音樂”說出了幽靈的內心的聲音,其中不難看出幽靈對女主角的愛,還包含了藝術家對自己作品的滿意和迷戀之情,這里的Christine就是他一直想要的音樂天使。這首歌曲深切地表達了幽靈對Christine的占有欲,那種畸形的無微不至的愛,這也為之后的劇情深深地埋下了伏筆。
四、結語
總之,雖然《歌劇魅影》是在30多年前誕生的,但其中的藝術魅力仍然可以感染如今的人們,絲毫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褪色,反而更具藝術魅力和欣賞價值。在對音樂劇進行賞析的過程中,我們能非常深切的感受到劇中的情感糾葛,隨著劇情的推進,最后實現了靈魂的升華,扣人心弦的劇情和精妙絕美的音樂結合,為觀眾呈現出了一部極具藝術魅力的音樂劇。
參考文獻:
[1]彭悅.從電影《歌劇魅影》看音樂劇走向銀幕的視聽轉換[J].戲劇之家,2018,(08):110.
[2]龔馨燁.《歌劇魅影》音樂元素在當代中國音樂劇創作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7,(22):91.
[3]陳奕亢.基于《歌劇魅影》探究音樂劇聲樂作品的演唱技巧[J].黃河之聲,2016,(22):71.
[4]陳卉.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聲樂演唱特征探析[J].藝術評鑒,2016,(08):1-3.
[5]明明.《歌劇魅影》劇詩的文體學解析——紀念該歌劇上演三十周年[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06):186-188.
(作者簡介:陸昱喬,黑龍江省實驗中學,高中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