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梓淵
摘要:我國農村老年人口占全國老年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村養老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村老年人的晚年福祉,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較低,生活壓力較大,農村養老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村養老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困局。本文從完善養老制度、加大政府養老財政支出、耕地養老、住房方向抵押養老、閑置資源利用等多渠道等幾個方面討論農村養老資金籌措方式,尋求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養老模式,開源節流,希望化解農村養老的資金難題。
關鍵詞:農村養老 資金問題 對策
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我國公共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老有所養”,對提高人民福祉、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但長期以來大家更多關注的是城鎮人口的養老,對于更需要改善的農村養老問題缺少關注和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農村多數青壯年勞力出去務工,農村大量留守老人面臨著養老困境。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3億,占總人口的16.7%,約占全國老年人口總數的56%。因此,政府應格外重視農村養老,“保基本、兜底線”,推進農村養老設施建設,提供農村養老基本服務,讓農村老人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滯后,農民收入較低,生活壓力較大,農村養老基礎設施嚴重不足,農村養老基礎差,底子薄,歷史欠賬大,所面臨的困難遠高于城市養老。因此不僅需要完善農村養老保障政策,也需要在財政支持、社會投入、個人籌措等多渠道探索養老資金來源,緩解農村養老面臨的巨大資金壓力。本文從幾個方面討論農村養老資金籌措方式,開源節流,希望化解農村養老的資金難題。
一、我國農村養老現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二十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以及老齡化的到來,我國農村養老問題彰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隨著子女進城務工或定居、家庭小型化等現實問題面臨挑戰,農村社會養老的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多元化養老體系的建立還不完善,農村養老問題凸顯,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共同努力,探索農村新型養老體系。
(一)家庭養老
我國農村養老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摸索完善。家庭養老是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子女是農村養老的主體,子女為失去工作能力的父母盡贍養義務,父母以耕地、生產資料、住房、家庭財產等作為身后財產轉讓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美德為紐帶。隨著改革開放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這一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首先,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進行,大批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其中不少人甚至已經在城市成家立業,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減少。造成很多農村老人獨自居住,身邊無人照顧,老年生活質量堪憂;其次,計劃生育政策下獨生子女的增多,造成不少獨生子女贍養負擔超出個體承受能力,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精力方面都力有不逮。同時傳統孝道文化也面臨沖擊,需要破除傳統“重兒輕女”、“養兒防老”等陳舊思想,建立新時代的孝道文化。
家庭養老仍是我國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城市化、家庭小型化是家庭養老的客觀困境,文化變遷是家庭養老的主觀困境。因此,一方面需要宣揚孝道文化等中華傳統美德、宣傳贍養父母的法定義務,一方面要變革養老制度,從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向新形勢下的居家養老模式發展。
(二)社會養老
盡管傳統的家庭養老是農村老年物質和精神生活保障的最佳選擇,但在現實經濟和城市化背景下呈現出不斷弱化的趨勢,社會養老大勢所趨。針對這種問題,國家于2009年推出“新農保”為基礎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基礎養老金標準過低(最低55元/月),遠遠不能滿足老人基本生活需求。盡管有個人養老金繳費等配套政策,但囿于農村經濟現狀,繳存人數較少。同時,各種保險機構推出的農村商業保險由于老人較弱的經濟購買力實際推廣有限。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農村社會養老的普及覆蓋面,同時要盡量提高農村養老的基礎養老金,并最終打造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障體系,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廣大農民老有所養的和諧發展。
(三)多元養老
基于以上兩種養老模式的局限性,目前需要探索多元養老模式。將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個人養老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探索土地養老、住房養老、互助養老等新模式,建立新型農村養老模式架構,盡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二、我國農村養老資金籌措對策探究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到,經濟因素是制約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主要因素。無論哪種養老模式,都受到目前農村經濟基礎薄弱、養老設施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多等資金因素的困擾。因此,農村養老問題的破題,解決資金問題是關鍵。
(一)搭建養老保障體系,做好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要求,為全國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目前我國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著保障低、覆蓋不完全等問題,建立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是當務之急。針對農村實際情況,政府應從減負和增收兩個方面入手,緩解農民養老成本壓力。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三農”問題,農村稅費改革、農業各項生產補貼、農村教育減免、基本醫療制度實施、政策扶貧、科技下鄉等一系列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增強了農民籌集養老資金的能力。
(二)各級政府財政加大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支持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作為農村養老的保障基石,其建立和發展離不開財政的大力支持。“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和可持續發展,需要財政逐步加大投入,穩步提高基礎養老金。目前我國“新農保”基礎養老金水平偏低,無法滿足農村老人基本生活需求。政府財政需要從轉移支付、財政補貼、財政引導等手段多渠道籌措資金保證養老金水平,建立健全以財政為中心的多元化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在加大中央財政補貼的同時,地方政府應結合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地方養老金水平。對中西部國家級貧困縣予以財政補貼。鼓勵并激勵農民長期持續參保,結合繳費年限制定適當財政激勵政策;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民一次性補繳保費,并對一次性繳費行為追加財政補貼。
(三)利用農民自由資源或集體資源,創造經濟收入來源,多渠道籌措農村養老資金。比如農民的房屋、耕地以及村集體固定資產,都可以充分盤活創收。主要方式如下:
1.利用家庭閑置屋頂,創造養老收入
農村大部分老人,都有自己的宅基地和獨立住房,其潛在的經濟效益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比如臨近公路的農戶,可以出租自家房屋外墻作為廣告載體;利用閑置屋頂建立光伏發電系統,既能解決自身用電問題,也能將發電賣給國家電網,獲得穩定的養老收入。作為投資小、收益穩定持久、新能源環保的光伏養老,是一個有益的嘗試。簡單說,就是利用自家閑置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系統,所發電與國家電網連接,賣電收入由國家電網按期支付給農戶。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養老資金來源。以安裝5千瓦的分布式戶用光伏發電系統為例,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每個月可以發電600度左右,年可收益約7000元,安裝費用是4萬元左右,5年左右回本。光伏板壽命長達25年,一次投入,長期收益。
2.探索農村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養老模式
農村住房反向抵押貸款養老模式,有助于釋放農村住房潛在價值,提升社會資金進入農村老年養老保險市場的積極性。尤其對于農村孤寡老人而言,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以房養老模式存在極大的現實意義,能夠最大限度解決孤寡老人的養老難題。
3.探索耕地養老
農民擁有的土地權益,由于零散耕作,沒有帶來利益最大化。以政府為引導、吸引企業參與的“以土地換取養老服務”是值得探索的養老方式之一。由于年齡增長,農村老人的耕種愿望和能力都在下降,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耕種勞力不足。“以土地換服務”,允許農民以耕地權益換取養老保險或抵扣養老院開銷。通過政府頂層政策設計,覆蓋農民終身保障。
4.利用閑置校舍,建設農村幸福院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不少年輕人離開農村去城鎮生活,造成農村校舍等一些基礎設施閑置。可以將這些轉換為集體養老用地,建設農村養老幸福院。政府作為養老社會責任的承擔者,需要籌措資金改造養老設施,加強養老服務人員的培訓與管理。讓農村社區養老成為可持續的基本養老制度。
(四)加強宣傳,鼓勵社會資本和扶貧資金、慈善資金進入
加強宣傳和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村養老市場,建立農村養老機構,完善農村養老設施。發展慈善事業,引導社會扶貧資金、慈善資金進入農村養老體系,推動農村養老保險發展。
綜之,農村養老的資金籌措,需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探索更多的資金來源方式,在不斷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機制。
參考文獻:
[1]朱勁松.試論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農村自我養老模式選擇[J].農村經濟,2009,(08).
[2]袁蓓等.農村家庭養老保障效果實證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04).
[3]崔慶五.農村養老保障的困境與出路[J].安徽農業科學,2007,(04).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