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峰
摘要: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始終都保持著高增長的狀態,目前已經成功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和經濟大國的行列。但是隨著發展的不斷深入,我國國內的一些體制已經不能夠再更好地適應包括鋼鐵、煤礦、石化和有色金屬等行業發展的情況,最終導致供求關系出現失衡的情況,從而造成大量資源的浪費。而此外,我國的低端產品都會出現生產過剩和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情況,這也會使得我國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得更加不合理。本文主要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經濟治理中發揮的作用進行全面的分析。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經濟治理 調整策略
我國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的發展一直都是為了擺脫貧困而不斷努力。而通過刺激經濟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將會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最近幾年來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矛盾逐漸被激化,單純地依靠投資來拉動和刺激消費已經無法更好地適應整體經濟的發展。因此,雖然黨中央已經提出了關于“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策略,但是由于我們已經習慣了通過消費來拉動經濟發展的模式,所以很多人對于這樣的經濟政策更是缺乏正確的理解。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及時澄清。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的理論性依據
經濟建設想要實現健康又快速的發展,那么就一定要采用各種方法全面使得供給和需求方面保持平衡。供給方面的調控主要包括對生產產量、生產質量和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等方法。而又往往通過刺激消費和降低價格的方式來調整整體需求。其實在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過程中,供給派和需求派的觀點和理念則顯得完全不同。
事實上,對供給側的改革等同于對生產方的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指出: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又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大局來看,只有圍繞生產力做文章才能夠有效實現供給側的結構改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依據。
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任務
體制改革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任務,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在改革的過程中,只有充分建立和健全相應的法律和法規,才能夠使廣大企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并讓供給側的改革能夠在法律框架內健康的發展。第二,也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尤其需要通過采用稅收政策來就企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第三,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尤其需要緊緊抓住產業和產能的發展,從而使得產業產能的檔次能夠得以有效提升,以便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1]。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抓住關鍵環節來有效促進重點領域的全面提升。第四,只有通過不斷在生產工藝上進行創新,并不斷地引進新技術和新產品,才能夠最終取得新的勝利。尤其需要在此過程中有效完成“去產能,去庫存,降成本”等幾個重點任務,從而才能夠使得經濟更加平穩健康的發展。
三、“供給側改革”改革的策略
(一)正確處理好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之間的關系
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尤其不需要放棄需求管理,因為本身兩者之間并不存在矛盾。而重視供給側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強調不需要用純粹的刺激來拉動經濟增長,并不是光要在需求上做文章。供給側和需求側本身屬于一種平衡的關系。供給側方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創造需求,同時在整個過程中解決需求問題。
(二)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來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并在整個過程中通過采用倒逼機制來化解產能過剩的矛盾。此外,尤其也需要通過控制增量來調整和優化存在,并通過有效地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來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過剩矛盾的長效機制。此外,在整個改革的過程中,也需要按照尊重規律和多管齊下的總原則來有效地加強市場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這樣才能夠有效遏制產能的盲目擴張。在整體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處理過剩的產能來創造新的體制和機制,從而才能夠在整體過程中推進產業的轉型升級。
(三)消除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的誤區
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正確理解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誤區。實際上供給和需求方面是不存在矛盾的,兩者是以相互依存的方式來實現更好地發展。只不過在當前經濟領域發展的過程中,供給是當前矛盾統一體中的主要方面,而需求則屬于矛盾統一體的次要方面。
再者,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并不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事情,這正是為了適應我國經濟改革的一種合適的策略。第三,不能夠單純地對供給側改革簡單化理解,簡單地認為供給側改革就是對庫存和產能進行微量調整[2]。在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在看緊項目建設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好招商引資的工作。因為只有將高質量和高端產品提供給消費者,那么這樣的供給側改革才算是成功的。而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壓產能和去庫存,根本上就是為了能夠及時把低端產品淘汰掉,然后再騰出空間來發展高端的產品。
(四)積極推進財稅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策略為稅收結構改革。應該通過積極向直接稅和間接稅共同發展的體制不斷地轉變,并在之后將居民納稅體系和城市居民社會保障支出體系更好地聯系起來,并不要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的支出都壓在企業發展的身上。此外,還需要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地推動政府支出透明化,并在體制內增加直接稅。通過對企業進行減稅來不斷地讓企業更好地實現創新和節能減排,最終鼓勵企業綠色方向發展。
(五)全面加快市場化改革進程的發展
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傳統的“軟預算”約束部門進行改革正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在整個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按照政治會議傳達出的精神,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有效置換,并在之后對國有企業進行并兼重組,只有這樣才能夠在最后更好地推進軟預算主體改革的力度。
在改革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不斷地理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權和事權來有效改善地方政府的債務架構,并有效對政府稅收和權利體系進行全面改革,讓地方政府的服務更好地轉移到公共智能服務的過程中來。另外一方面,尤其需要全面加強行政性壟斷行業的改革。并更好地在存在較多的行政性壟斷問題的行業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放寬準入機制,并有效引進競爭機制。在推進“科教文衛”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更加需要更好地將機構改革和行業管制相結合,并通過探索事業單位市場化改革的路徑來有效引入社會資本,從而才能夠通過釋放中國現代服務業的存量來提升整個服務業的生產效率。
(六)通過拓展發展的視野來開拓國際發展的新空間
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過程中,尤其也需要通過開拓發展的視野來更好地開拓出新的空間。一方面,尤其需要合理整合區域布局,有效避免同質化的競爭,并在整個過程中有效減少資源浪費。第二,尤其需要全面提升類似中國制造、2025和增加供給和引領性需求。
雖然我國目前國內的產能都是過剩的,但是在之后仍然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建設來有效解決產能過剩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有效地拓展中國的海外市場。在發展的過程中也需要通過借鑒一些新型發展國家、美國和德國等其他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來提升產品的品質。之后,也需要通過全面落實改革措施來提供完善的制度。內外部的不斷拓展往往可以更好地增加總量和空間,并在之后為我們贏得內部改革和增效的時間。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通過采用不同的策略來更好地助力國民經濟的增長,并達到更好地提升綜合競爭力的目的。而在面臨“一帶一路”契機的過程中,也尤其需要通過不斷優化產業層面來實現有效升級。
參考文獻:
[1]楊振,申恩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7,(04).
[2]程皓,陽國亮,歐陽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的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1):156-59.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綜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