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柔佳
摘要: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提升,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隨著人們對法律的重視日益增加,法律和人情的沖突也逐漸暴露在了公眾的視野。在進行價值選擇與判斷時,“情理”是人們更傾向于考慮的因素,而法律則更多地體現了“法理”,因而法理與情理的沖突不可避免。基于法理與情理的沖突日益凸顯的現狀,本文擬分析二者產生沖突的原因、闡述二者沖突的表現,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法理 情理 沖突 表現
十多年前的“瀘州二奶案”就是“法理”與“情理”二者沖突的具體體現事例。黃某與張某婚外育有一女,黃某去世前將名下部分財產贈與張某,黃某領取遺產時遭到原配蔣某拒絕,于是張某將蔣某兩次告上法庭,均因黃某與張某的行為有違道德敗訴。這一判決滿足了當時大多數的輿論傾向,但是從法律角度又有違法律常理,因此這一案件飽受議論。
一、法理與情理概述
(一)法理的概念
法理是在法律尚未完善的情況下,予以適用的廣義的法律依據。法律,應由法定的機構按照法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并頒布,是對現有事物價值的一種保護。然而,法律卻存在著一定尚未完善的部分,這部分需要法理來彌補空隙。很多時候,在審判案件時并沒有成文的法律作為判斷依據,那么這時若曾經有過相似案件審判時依據該案件審判,若無相似案件,那么就要依據法理來審判。
(二)情理的概念
情理是每個人對事物的判斷,是人們自己心中的人之常情,它包含了很多的主觀因素。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情緒都會對同一事物做出不同的判斷,因為人是感性的、主觀的。很多時候,人們還會根據習慣來進行對某一事物或行為的價值判斷。比如,當要走過斑馬線時,看到行駛的汽車行走的人們總是下意識停下腳步,卻很少有司機主動做到“車讓人”,因為人們在一個比自己強大的東西前會下意識的保護自己。
(三)法理與情理的聯系
法理是客觀的,但它仍是由主觀的人來創造的,它其中必然包含一定的情理因素。情理是主觀的,但它中間又不乏一些符合法理的判斷。法理它融合了人們對事物的主觀判斷,法律法規是對違法者的懲處和教化,它包含著立法者對違法者的感性;人們的情理是基于一定的價值判斷,人們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其中也自然包括不違法不犯法這樣的理性。因此它們二者并不是簡單、片面的相互違背,而是相互包容,相對獨立。
二、法理和情理沖突的原因
(一)法律具有滯后性
一方面,法律是從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的一個過程,它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時間和經驗積累的,很多時候,社會上相關事件已經發生,但卻缺乏相關法律加以調整。另一方面,法律需要按照法定的程序予以制定、修改。因此,法律從它頒布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其是滯后的。
(二)理性的法理和感性的情理的矛盾
法理是客觀的、理性的、注重邏輯的,它是現代法律的法源,大多數人愿意相信法律是公平正義的。每個人都應遵守著這些條條框框,它是一系列既定的文字,規定了人們的自由與權利,也對人們的行為做出限制和禁止,一旦越界就是違法。可是情理是感性的,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情理的內容,它不注重邏輯,具有很多不確定性,是即時產生的。法理和情理的基本特征不相類似,也就因此導致了其中的矛盾,依據法理時無法考慮情理,考慮情理時又違背了法理。
(三)現代法律與傳統觀念的矛盾
傳統觀念中道德是很重要的一環,可以說傳統觀念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產生的。很多人說“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一個行為違背了法律,很可能該行為也不符合道德。但是,不合乎道德的事情卻不一定違背了法律。正如上文提到的“瀘州二奶案”,之所以做出那樣的判決是雙方的關系有違公序良俗,但雙方的贈與行為卻并未違反法律。這就是現代法律和傳統觀念矛盾的典型例子。
(四)社會輿論對法律判斷的影響
人們對法律愈加重視,自然也會關注相關的熱點事件。在互聯網時代,隨時查看案件的審理情況更加容易,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留言的方式表達對審理的看法。當觀點形成一致后,便會產生輿論,自然就會對法官判決案件產生一定影響。然而,很多網友無法理性客觀地分辨內容的真實性,以至于部分網友在并缺乏對實情了解的情況下便做出判斷,盡管這有違事實。如此一來,三人成虎,便會形成輿論導向,影響法官的判斷,造成了法理和情理的沖突。
三、法理與情理沖突的表現
(一)法理與情理在立法中的沖突
首先,由于法律的滯后性,再加上法律頒布的周期性。導致了社會中的事件在不斷地發生,但是法律卻無法及時更新,這便導致了法律并不能與現實社會中的情況相呼應,法理和情理之間的沖突便會體現在立法上。其次,法律是由語言和文字表述而來,文字的缺陷和措辭的有限決定了法律無法包羅世間萬象。因而僅從字面理解來看,立法條文中也會顯示法理與情理的沖突。
(二)法理與情理在執法中的沖突
執法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執法者和被執法者的沖突。一方面,執法者的執法手段和被執法者的違法程度并不相適應,正如曾經發生過很多的城管暴力執法的案件。其實違法者并沒有造成對他人的人身傷害,或危及國家安全,可能只是影響了市容,但他們卻遭到了城管的拳打腳踢,城管卻振振有詞,我是為了維護市容,打擊小攤小販。但是真的有必要暴力執法嗎?答案是否定的。另一方面,執法形式有時候太過教條化,完全機械適用法律。曾經有的士司機接到了即將生產的孕婦,為了保護孩子和母親的安全而闖了紅燈。部分交警便機械按照法律的規定對違章者做出行政處罰。
(三)法理與情理在司法中的沖突
司法中是最能體現法理和情理的沖突的。首先,法官具有一定的自由裁判權,但是這個尺度沒有明確的規定,也無法予以明確規定。其次,司法案件往往是走在立法前面的,可是司法案件此時沒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依據,法官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來審理案件。以上兩種情況法官若從輕處理或許就有違法理,但若從重處罰則就可能有違情理。
四、法理與情理沖突時的解決
(一)完善和細化法律,做到更加明確的有法可依
在現實情況下的很多時候,執法人員在執法時,并不能在現行法律中找到明確的依據,便會選擇適用最為相似的法律依據。在該法律依據不能完全和現實情況契合時,就會遇到法理和情理無法兼顧的局面。所以當法律并不完善時,要盡快完善法律,根據現實情況制定和細化法律,盡快更新法律與現實不一致的地方。然而,法律不能未卜先知地提早于現實,若一味追尋情理,那么法律的存在意義便大大下降。因此,在立法時要結合我國的現實情況,盡量符合情理,也要做到遵照法理,盡量平衡法理和情理的關系。
(二)提高法律從業者的法律素養,加強對公眾的法治教育
首先,執法人員不僅要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清晰明白的知道自己所要執行的活動在法律上是如何定義的,還要對該法律背后的立法目的和價值深入把握,不得偏離立法原意和精神。其次,司法人員應牢牢以現行法律為標尺,也要明白何為情理,做好二者的平衡,既要遵照法理不能有失公正,又要兼顧情理。當案件證據確鑿時要做出符合法理的審判,當事件的發生另有隱情時也要適度考慮情理。最后,要加強對公眾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素養,要理性客觀地看待事物,不能被情理牽著鼻子走。
(三)正確引導媒體和輿論
現當今媒體的力量不容小覷,但是無法否認,它能對法律的執行和司法活動起到重要的監督作用。然而,新聞媒體具有雙面性,有時候媒體也會用夸張、渲染、煽動等手法將一些不負責任的話肆力宣揚。新聞報道最重要的就是客觀,因此,媒體要堅持客觀地表述新聞內容,由公眾自行做出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不應刻意渲染和誤導。公眾也應堅持理性和客觀,不盲目不跟風,謹慎評論。不能過于偏激,濫用言論自由權。
五、結語
法理和情理的沖突是法律發展過程中的一大重要問題,我們應重視這個問題并設法解決。要正確處理法理和情理的關系,做到在公正的基礎上適當加一點人情味。然而,其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整個社會一起努力。立法、執法、司法人員要加深對法理和情理平衡的意識,媒體和公眾也應加強責任意識,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參考文獻:
[1]郭星華,隋嘉濱.徘徊在情理與法理之間——試論中國法律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02).
[2]凌斌.法律與情理——法治進程的情法矛盾與倫理選擇[J].中外法學,2012,(01).
[3]謝暉.法治思維中的情理和法理[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09).
(作者單位:福州格致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