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大學工會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為題,辨析了維權與維穩關系,分析了大學工會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面臨的形勢,剖析了大學在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中的突出矛盾,提出了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的實踐措施。
關鍵詞:大學工會 維權維穩 有機統一
大學工會維權指維護大學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大學工會維穩指維護大學全面建設的穩定發展(以下簡稱維權和維穩)。新的時代與需求,給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注入了新內涵。深入研究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問題,對更好發揮大學工會及教職工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一、對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的關系辨析
(一)大學權益為“體”,個體權益為“魂”。中華民族千年興衰史,換取一條重要真理:落后就要挨打。校興我榮、校衰我恥!“大學”是一代代大學人的人格代稱,是每個大學人依附的“本體”,個人是依體而存的“魂魄”。維護教職工的根本利益,是有效維護大學根本利益的基礎,只有維護好民眾的利益,大學這個“體”也才有“魂”,也才富有無限生機與活力。
(二)大學持續發展為“源”,個體和諧穩定為“流”。習近平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鄧小平指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大學的發展,個人利益就失去了根基和依靠。大學的發展壯大、個人的利益維護,需要每個大學人的團結協作和艱苦努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有效維護大學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三)大學需求為“旗”,個體需求為“元”。教育變革持續深入,教育競爭更加激烈,大學的強盛與每個教職工的個人利益息息相關,大學的發展高于教職工的個人需求。創新發展之偉力,存在于廣大民眾之中。有效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必須維護教職工的正當權益。大學工會是全體教職工的“家”,是架通決策者和實踐者的“橋”,必須從學校全局高度把維權維穩有機統一起來。
二、大學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面臨的全新課題
(一)國家政策調整,為大學工會履職賦予了時代課題。習近平指出,要把堅持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了我國教育改革的總體戰略、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我國從2016年起實行延長退休年齡新制度,在正常情況下,大學教職工均要工作到60歲。一系列新政策的相繼出臺,為大學工會做好維權維穩工作賦予了全新的時代課題。
(二)大學創新發展,為大學工會履職提出了更高標準。從全國高校總體情勢看,各大學都擔負著建設、改革、轉型等多重任務。新的形勢與任務,既為教職工履職盡責提出了新標準,同時也為大學工會實現維權維穩有機統一提出了新要求,大學工會必須圍繞教育改革新使命、全面建設新發展,來匯集教職工的智慧與力量。
(三)個人需求變化,為大學工會履職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今大學:獨生子女比例增大,勞動關系更加靈活,準入準出機制的自主性增強,現代生活方式流行,新型價值觀普及,無私奉獻精神淡化……,大學工會實現維權維穩有機統一呈現鮮明時代特征,時時有“難題”、處處是“難題”、人人有“難題”。
三、大學在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中面臨的突出矛盾
(一)多于關注維權需求、難于掌控維穩需要。大學教職工類型多樣、需求各異,高校工會必須以主要精力、人力、物力、財力來滿足教職工的維權需要。工會雖明白全局發展高于一切的重要性道理,但不能置群眾訴求不顧,不能總是要求教職工要“忍耐”和“無私奉獻”。在這兩個顧慮的制約下,工會的維權維穩工作往往面臨“想重點發展又怕觸及個人利益,想改革創新又怕引起人心波動”等矛盾。
(二)多于采用說服教育、難于實施綜合治理。雖然高校的絕大多數教職工富有無私奉獻、團結友愛等精神,但卻有少數人存在唯我獨尊、我字當頭等偏激言行。高校工會在處理個人需求矛盾時,稍重的話講不得、容易引起誤解的話說不得、批評的語氣用不得、生氣的情態使不得、要求辦的事一分鐘也緩不得。過去,還有公開檢討、自我批評、行政處分、物質處罰、張榜公布等手段;今天,這些綜合治理手段卻難以操作運行。
(三)多于實施常規慣例、難于實施改革創新。糾正“四風”,緊鑼密鼓;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嚴深細實;確保安全穩定,如石壓胸;創新工作方法,往往議論紛紛……在此情況下,大學工會往往只能按部就班、按老規矩行事。
四、對大學深化維權與維穩有機統一的實踐考量
(一)以維護群眾的發展權益為牽動,確立“立足點”
一是要樹牢教職工的主體地位。在維護教職工的權益時,要敢于和善于交擔子、明任務,用信任來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用給平臺給機會來促進自我完善與自我提升,使大家在崗位實踐中,把鍛煉成長、履職建功、維權維穩統一起來。二是要維護教職工的全面發展。把傳統的“給予”觀轉變到“幫帶扶持”上來,把以“服務型維權”為主轉變到以“引導型維權”為主上來,把維護教職工尤其是青年教職工的全面發展,作為維護其根本權益的主要價值取向,盡力為教職工提供上學深造、實踐鍛煉、參與競爭、參與大項活動等機會,著力豐富其經歷、提升其閱歷、增強其能力。三是要著力解決教職工的實際困難。各級領導和職能部門,要消除“怕”的心理和“煩”的意識,像對待親人一樣,切實解決大家的困難與疾苦,與群眾建立起榮辱與共、風雨同舟的真實情感,實實在在地幫助大家排排憂解難,努力增強全體教職工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二)以弘揚群眾的精神豐碑為動力,確立“平衡點”
一是要把弘揚大學精神與歌頌群眾貢獻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深入宣講大學精神,著力彰顯大學精神的歷史偉績;另一方面,要廣泛歌頌教職工在大學精神鼓舞下的歷史貢獻。通過凝神聚氣、歌功頌德,深入激發教職工的愛校情、事業心、責任感。二是要把加強思想建設與樹立模范先進結合起來。一方面,深入貫徹習主席關于加強大學黨的建設、堅持立德樹人的指示要求,大力開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教育,強化思想引領;另一方面,要通過樹起模范典型、表彰突出事跡,來激發全體教職工的內在活力。三是要把提供優質服務與強化組織原則結合起來。一方面,要把大學建設發展的形勢與任務、目標與要求講清楚,使全體教職工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要努力為教職工提供優質服務,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環境,形成雖苦尤榮、萬苦不辭的生動局面。
(三)以維護大學的創新發展為統領,確立“凝聚點”
一是要用事業創新凝聚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緊緊抓住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大學教學科研傳統優勢,大力推進教育改革,為廣大教職工提供施展才華、實現理想、建功立業的人生舞臺。二是要用良好風氣激勵人。健全法規制度,狠抓制度落實,依法嚴格治校,深入剜療一團和氣、推諉拖沓、得過且過等沉疴,健全準入準出、運行激勵、競爭淘汰等機制,加大獎罰力度,大力倡導有作為、敢擔當,把大學建設成為風清氣正、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戰斗集體。三是要用維護大局約束人。既講組織照顧,更講組織紀律。著力增強法規制度的號召力和約束力,始終把大學的發展需求放在第一位,始終把講政治紀律、維護大局作為首要準則,形成人人為大學、大學為人人的良好風氣,使我行我素者、置身事外者、凌駕組織者,無立椎之地、無藏身之所。
(四)以適應時代的潮流需求為抓手,確立“發展點”
一是要針對網絡時代物理隔絕現象,努力增強新一代大學人的“校園意識”。針對大學教職工居所越來越遠、群體越來越散、交往越來越少、面孔越來越生、“校園”意識越來越淡等新情況,采用在片區建立服務站、在網上建立交流群、在小區建立園丁戶、在市區建立交通點等方法,增強居于校外教職工的歸屬感、教職工的大學集體感和榮譽感。二是要針對獨生子女責任過重困局,著力緩解新一代大學人的需求矛盾。大學的青年教職工占絕大多數,她(他)們是大學的主體,是大學的未來,是大學的希望,大學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年青一代解決實際困難。各高校應充分考慮青年教職工多為獨生子女、家庭負擔較重等因素,在加大政策傾斜、物質扶持、精神激勵、助困補助、走訪慰問力度等方面,形成配套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拿出具體辦法,使新一代大學人,能為大學的創新發展盡心工作、盡情拼搏、盡智有為。
(作者簡介:李偉(1974.09),男,漢族,云南省昆明市人,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管理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現任云南財經大學中華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