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物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學習高中生物基礎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應當結合生活中生物知識的實際應用加以分析,以實現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本文以高中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為研究內容,通過對幾個典型的案例進行探索,從而對高中生物形成更加全面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 生物 生活 應用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本質與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一方面從微觀角度綜合研究生命的多樣性與統一性,另一方面從宏觀角度綜合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在高中各門學科中,高中生物是一門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從“分子與細胞”到“遺傳與進化”再到“穩態與環境”,高中生物知識讓我們全方位認知生命系統,了解生物科學對社會生產發展的影響與實際應用。高中生物重視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無處不在的體現著生活的意義,如醫學、農業、環境、社會甚至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事務。
一、學習高中生物知識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生命觀
高中生物知識首先從微小的“分子與細胞”開始來講述生命的本質,再通過“遺傳與進化”的過程以“基因”這一線索揭示生命系統的發生和發展,最后用宏觀的視角闡述生命世界中“穩態與環境”、“個體與群體”是一個相互依存,統一和諧的整體。高中生物知識帶領我們走進了有關生命的世界,窺探到生命活動的本質,感受到生命的神圣,并形成對待生命的敬畏。逐步培養了我們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視生命的生命觀。
(二)培養社會責任素養
社會責任素養即在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及相關技能后,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主動地參與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主動宣傳生命、安全、環保等意識,并將其付諸實踐的一種素養[2]。高中生物知識中,無處不滲透著關于生命、個體、群體、環境、自然等等諸多方面的知識與思考,不斷提升我們的社會責任素養。例如,通過“遺傳與進化”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了解了遺傳,能客觀公正的看待生育男孩女孩、家族遺傳病等問題,自覺抵制封建迷信和一些社會不良現象。我們會思考,人類可以利用基因這一利器做許多事情,如改良生物品質,治療疾病等。但人類不能只為一己之私,忽略倫理道德。這是我們應有的社會責任素養,而在高中生物的學習過程中,給了我們許多這方面的思考。
(三)提升理性思維能力
德國物理學家勞厄認為“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所剩下的東西。”一切學習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個人理性思維能力。作為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生物學知識,能夠很好地的幫助我們客觀理性對待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提升理性思維能力。例如,社會上有大量關于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危害的討論甚至曾一度造成大眾恐慌,但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我們會了解到從生物學角度來講,轉基因食品是對原基因進行改良使其表達出人們所需性狀,當人食用時,食品最終會被分解成人體可吸收的小分子葡萄糖、氨基酸,而控制基因表達的DNA在受到高溫、強酸等條件時會破壞其原有結構,最終水解為五碳糖、磷酸和堿基,與非轉基因物質最終分解產物完全相同。因此,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不必人云亦云,過度恐慌。
二、高中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案例
生物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人類利用生物學知識逐步探索生命、認識自身、認識自然,并將其運用在各個領域造福人類,改善環境,保護美好家園的事例不勝枚舉。以下將以植物的光合作用、細胞呼吸作用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應用案例,闡述高中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一)植物光合作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植物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某些細菌,在可見光的照射下,經過光反應和暗反應,利用光合色素,將二氧化碳(或硫化氫)和水轉化為有機物,并釋放出氧氣(或氫氣)的生化過程[3]。植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光合作用,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可以更好的培育農作物并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例如,(1)在農作物種植上,科學設定種植密度。依據光合作用原理,對于同一類型的農作物來講,種植密度過高,將導致農作物之間光合作用的相互影響,在土壤中養料固定的情況下,這種影響則更加明顯。因此,人們在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合理設置植株密度,并根據土壤中養料實際供給情況,保證農作物光合作用效率并實現養料的完全吸收、利用,將會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生長質量和產量。(2)采取多物種搭配種植,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農業生產中,采取多物種搭配種植,能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如采取階梯性搭配種植,由于農作物多為喜陽植物與喜陰植物,喜陽植物植株高大,喜陰植物較為矮小,在喜陽植株下參差種植喜陰植物,能夠有效的提高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3)改善光照條件,提高農作物產量。室內種植技術或大棚種植技術是當前農業生產中普遍使用的一項農業技術,其依據便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加強加長植物的光照條件和時間,縮短植物生長周期,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目的。
(二)植物細胞的呼吸作用在生活中的應用
植物呼吸是植物在有氧條件下,將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底物氧化,產生ATP、CO2和水的過程,是與光合作用相逆反的過程[4]。根據以往生活中的經驗可以發現,新鮮蘿卜在室溫條件下擱置幾天不僅會口感變差,還會出現“空心”現象,這就是植物細胞呼吸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收獲后的農作物種子、水果等都需要特定的存儲環境,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植物呼吸作用的影響,避免呼吸作用對農作物種子、水果等營養的過度消耗。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對植物細胞呼吸作用的抑制,選擇脫水、低溫、低氧等方式存儲農作物種子,使植物細胞進入休眠狀態,以達到保存種子的最佳效果。
(三)保護生物多樣性在草原生態環境恢復中的應用
觀看過電影《狼圖騰》的觀眾都應該記得,莽莽草原上,游牧民族世代口口相傳的是對生命的敬畏,對大自然饋贈的感恩,人們逐水而生,與自然和諧相處,互相依存,草原上水草豐茂欣欣向榮。但由于農業生產的加大,人們大肆屠殺狼群,侵占草原開墾農田,嚴重破壞了草原上原有的生態環境,失去了一片片豐美的草原。這便是生物學中農業生產與生物多樣性之間平衡關系的生動案例。
在過去較長時間里,由于認識上的不足,出現了過度重視農業忽視生態保護的現象,尤其是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內蒙古地區為例,為保證牧民的生命生產安全,人們獵殺狼群得到鼓勵,導致食草類生物數量遠遠超出草原承受能力,草原面積因此不斷縮小甚至沙化,直到近年來人們認識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后,這一現象才得到治理和改善。由此可見,每一種生物的存在都是自然安排的結果,在生物鏈中,某一環節的缺失將導致生態系統的紊亂,并需要較長時間的修復。
三、結語
生物知識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我們應將其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即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又把書本知識納入到個人實際當中去,通過學習思考與實踐,不斷提升理性思維能力、社會責任感和敬畏生命、熱愛生活、健康生活的素養。
參考文獻:
[1]孫鼎國,王杰.西方思想3000年[M].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2]易玲,江華明,胡杰,等.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J].基礎教育,2018,(05):215-217.
[3]曹慧琴.高中生物生活化的實驗與實踐[J].新課程(中),2016,(02).
[4]丁如兵.高中生物教學中生活實踐內容的有效融合對策[J].學周刊,2016,(23).
[5]劉玉清.淺談如何做好高中生物的學習[J].中國高新區,2018,(06).
[6]田思源.生物在生活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4).
(作者簡介:徐嵩月,鄭州七中分校(樹人中學)高三三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