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的提出,為新時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多民族雜居共處的民族分布格局為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發生場域。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包括政治上堅持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經濟上堅持脫貧攻堅、富民興桂戰略,文化上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教育上大力發展民族團結教育等。在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應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探尋新時代深化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同路徑。
【關鍵詞】廣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經驗;深化路徑
【作 者】羅彩娟,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后。廣西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5-0011-007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當前民族團結、民族關系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解釋了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論的科學內涵,即要處理好“民族間共同性”和“民族間差異性”的關系,要理解好“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原則?!懊褡褰蝗凇辈⒉皇且ㄟ^“交融”的形式進行民族同化,本民族文化認同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是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不斷加強的,就像生態學中的協同理論,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只有不斷繁榮發展,才能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談到“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第一次寫入中國共產黨黨代會的報告中。
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6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廣西各族人民始終沿著社會主義道路攜手并肩、砥礪前行。廣西在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需要加強總結,同時,在原有的基礎上,如何更進一步地推進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業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多民族雜居共處: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發生場域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世居民族和滿、蒙古、朝鮮、白、藏、黎、土家等其他44個民族成份,12個自治縣和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59個民族鄉。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全區總人口為5159.46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為2891.61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62.8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711.05萬人,占37.18%,其中壯族1444.85萬人,占31.39%。[1 ]418-419
從各民族來源來看,其中既有土著民族,又有遷入民族和外來民族。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經過民族識別,確認了壯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彝族、京族、回族、仡佬族、水族等11個少數民族,他們與漢族一起組成了廣西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廣西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共處的地方,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創造了廣西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正是因為12個民族在廣西這片土地上雜居共處,為各個民族的互動交流提供了基礎,各民族共同書寫了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輝煌歷史。
從民族的地域分布來看,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大雜居的特點十分突出,與此同時,各少數民族又有相對集中的聚居地域。壯族是廣西也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地區的南寧、柳州、崇左、百色、河池、來賓6市。漢族在各地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南部沿海及桂東地區。瑤族散居在各地山區,相對集中在柳州、桂林、賀州、百色、河池、來賓6市,設有恭城、金秀、富川、巴馬、都安、大化等6個瑤族自治縣。苗族主要居住在融水、隆林、三江、資源、龍勝、環江、西林、南丹等縣(自治縣),其中融水苗族自治縣苗族人口最多,約占全自治區苗族人口的40%。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龍勝、融水等3個自治縣,其中三江侗族自治縣侗族人口最多。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羅城、宜州、柳城等縣(自治縣、市),其中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仫佬族人口最多。毛南族主要聚居在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刈逯饕幼≡诠鹆?、柳州、南寧、百色等市及臨桂、靈川、鹿寨、永福等縣。京族主要聚居在東興市江平鎮。彝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那坡縣。水族散居在南丹、宜州、融水、環江、都安、興安、河池市金城江區等縣(自治縣、市、區)。仡佬族主要居住在隆林各族自治縣。
廣西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雜居的現象十分普遍,這種大雜居、小聚居的雜居共處格局對促進廣西民族關系友好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多民族雜居共處的格局為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基礎和場域。
二、廣西推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總結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年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走向深入,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語言、族際交友與通婚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都各有特色。廣西各民族在長期的相處過程中,經濟上互幫互助,互通有無,經濟往來日益頻繁,經濟上的交往交流是各民族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鄧小平說:“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不把經濟搞好,那個自治就是空的。少數民族是想在區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處,一系列經濟問題不解決,就會出亂子。”[2 ]364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各族人民的經濟聯系由自發的互通有無、互助合作逐漸發展到以市場為主體的經濟合作,這種合作可以體現在集市貿易上各族群眾進行的經濟交易互動及國家扶貧過程中各族干部和各族群眾間的相互合作上。相互依存共生而聚居一處的各民族已經基本形成了相互依賴的經濟共同體,正一起朝著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新時代邁進。
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還體現在民族服飾文化交流互鑒,民族節日文化交往共享,宗教信仰交流互滲;民族“互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族際通婚覆蓋面廣,各民族血濃于水;多種語言交流互通,各民族價值觀念趨同;族際交友普遍,各民族患難與共等諸多方面??偨Y起來,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力保障和維護各民族合法權益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1987年10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總書記卡達爾談話時說:“解決民族問題,中國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國聯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認為這個制度比較好,適合中國的情況。”[2 ]257
郝時遠在論文中對習近平有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方面的講話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在論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時,習近平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這條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來論述,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提高到黨的民族政策的源頭的高度,提出黨的民族政策都是由此而來、依此而論的論斷;提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起根基作用,這一根基動搖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統一與自治”“民族與區域”相結合的論述中,闡釋了所有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各族人民的地方,提出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承擔著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更大責任的政治要求;指出現階段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關鍵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同時“加強對規范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相關法規和制度的研究”,等等,這些都是對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論與實踐的新闡釋、新發展。[3 ]這些新闡釋、新發展就是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高度概括和高度肯定?!白鳛橹袊厣鐣髁x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就是尊重歷史、符合國情、順應人心的先進制度?!弊灾螀^成立60年來,廣西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用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在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過程中,廣西還注重在壯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地區建立自治縣。早在自治區成立之前,1951年8月至1958年5月,就先后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金秀瑤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防城各族自治縣、隆林各族自治縣等8個少數民族自治地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又先后建立了富川瑤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恭城瑤族自治縣。此外,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分別給少數民族人口較多,又不具備成立自治縣條件的西林、凌云和資源三個縣享受自治縣待遇。與此同時,因建立地級防城港市而撤消了自治縣建制的防城區和東興市原享受的自治縣經濟待遇不變。
1984年以來,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和有關民族政策的規定,廣西先后恢復和建立了63個民族鄉(現有59個民族鄉),以及l個享受民族鄉待遇的鎮,其中瑤族鄉51個,苗族鄉8個,瑤族苗族鄉1個,侗族鄉l個,回族鄉1個,仫佬族鄉1個,分布在8個地、市30個縣(市、自治縣、區),成為民族區域自治的重要補充。
這種從自治區到自治縣的民族區域自治格局的確立,以及作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補充形式的民族鄉的建立,為我區各少數民族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充分享受自治權利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證。[4 ]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出臺了不少與民族相關的文件、法規和規章,現行有效的民族法規、規章和文件共92件,其中自治條例、單行條例25件,地方性法規和文件67件,涉及民族干部、民族傳統文化、民族教育、民族特色村寨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廣西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法配套的民族法制體系。
2014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做到“兩個結合”,即“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要做到堅持統一和自治相結合,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廣西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可以說做到了這兩個結合。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適合國情、區情,廣西壯族自治區用60年的成功實踐證明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和優越性。中國共產黨的選擇是正確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也有利于各民族的團結和共同繁榮。正是由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廣西各民族更加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經濟繁榮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發展,堪稱民族團結的模范、維護祖國統一的模范、維護社會穩定的模范以及“三個離不開”的模范。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政策保障。
(二)聚力脫貧攻堅、富民興桂戰略,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邊境民族地區的發展創造了良機。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旨在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深入,桂西北和桂東南經濟優勢互補進一步得到發展。
2000年2月24日,由國家民委發起的“興邊富民行動”正式啟動,對廣西是一次難得的機遇。通過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十二五”規劃,邊境地區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邊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民族團結和邊防鞏固效果突出,各族群眾凝聚力和向心力顯著增強,為邊境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2000年國家實施興邊富民政策以來,各民族地區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不斷探索加快發展本地區經濟的政策措施。興邊富民政策的落實,對于推進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經濟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快了民族地區的脫貧,地區間的交流與合作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的交融,縮短了民族之間的差距。
通過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廣西區內邊境縣的經濟實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邊民的民族團結和各族群之間的友好互助關系也顯著增強。如2000年以來,邊境縣之一的靖西縣(如今是縣級市)以先后被國家民委列為全國興邊富民行動試點縣和全國興邊富民行動重點縣為契機,圍繞《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和《興邊富民行動“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開展興邊富民基礎設施大會戰工作部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群眾脫貧、財政脫帽為目標,扎實推進興邊富民大行動,全縣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邊境民生得到極大改善。地處中越邊境的其他7個市、縣也同樣因為興邊富民政策的實施,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邊境地區呈現出民族關系平等團結互助一派祥和的景象。
自治區成立60年來, 廣西歷屆黨委、政府緊緊抓住和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發展機遇,把國家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沿海地區開放政策、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政策和邊境地區開放政策等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從“三大戰略、六大突破”“富民興桂”“兩區一帶”發展到“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不斷優化發展布局,做好發展經濟,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各項工作,廣西經濟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城鄉差距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差距逐步縮小。2017年,廣西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和1萬元,南寧地鐵1、2號線全線開通運行,廣西成為5個自治區中首個開通地鐵的自治區。各民族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逐年上升,為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經濟保障。
(三)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樹立民族團結模范典型
自2010年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出臺《關于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意見》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發動各方面力量,采取多種形式,深入持續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
2017年9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印發《關于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指導意見》,指導全區進一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吨笇б庖姟分荚谕ㄟ^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以點帶面,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指導意見》明確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宗教場所(即“六進”)的主要形式,要求以“六進”為主陣地、主渠道,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教育和引導各族干部群眾進一步增強“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理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廣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主要經驗在于:1.健全機制,推進創建活動制度化、經?;?.重視宣傳教育,營造民族團結進步濃厚氛圍。3.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4.保障合法權益,正確協調民族關系,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5.大力培養、使用少數民族干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少數民族干部政策。6.扎實做好監督檢查工作。[5 ]通過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表現在: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法賦予的權利得到充分行使;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得到較快發展,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兩個共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觀念不斷深入人心,民族團結進步的氛圍愈加濃厚;依法妥善處理涉及民族因素可能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堅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大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六進”工作,發揮好“主陣地、主渠道”作用。[6 ]
全區以民族團結進步“六進”(即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鄉鎮、進宗教場所)為主要形式,以鞏固和發展廣西各民族大團結為主要目標,以點帶面,使創建活動逐步覆蓋到各個方面,有力地推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區建設。截至2016年底,全區共建立了600多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點,其中創建活動進機關單位142個,進企業80個,進社區91個,進鄉鎮159個,進學校122個,進宗教場所20多個。組織實施“國旗工程”,在陸海疆一線行政村和59個民族鄉597個行政村(居委會)建立2000多個“國旗工程”點,使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重要陣地。通過扎實有效地推進創建活動,使民族團結進步觀念牢筑在各族群眾心中。同時,通過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筑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質、精神、經濟等方面的基礎。
廣西在自治區層面推進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最終要落實到具體的每個市、縣、區,甚至到某個鄉鎮開展,所以各地結合自身的民族結構和民族關系情況,開展具有獨特性、針對性的創建活動,各地的經驗也不一樣。如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的南寧市已經發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成熟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的經驗。南寧市于2013年9月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市(州、盟)試點城市,是全國13個試點之一,也是廣西唯一入選的城市,其經驗具有代表性和可借鑒性。南寧經驗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建立“123456”少數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1”就是成立南寧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2”是加強硬件和軟件建設;“3”是構建市、區(縣)、社區三級服務網絡體系;“4”是建立完善工作準則、隊伍建設、結隊幫扶、法律援助四項基本服務制度;“5”是成立少數民族干部骨干、少數民族聯誼會會員、社區“民族之家”成員、志愿者以及民族工作信息員、協調員、專家顧問等5支共800多人的服務隊伍;“6”是構建外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經商就業、住房租賃、子女入學、法律援助、困難補助、清真食品等六大服務平臺。二是開展“八進”活動,創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三是以“五比五爭”為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拔灞任鍫帯钡闹饕獌热菔牵罕确€定發展,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縣(區)、模范鄉(鎮、街道);比重視支持,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企業);比團結和諧,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村(社區);比文明守法,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家庭;比互助友愛,爭當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四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族群眾的活動參與度。[7 ]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是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要成功經驗之一。
(四)大力發展民族教育事業,提升少數民族文化素質
民族教育是提升各民族成員素質的主要途徑,也是縮短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差距的途徑之一。2015年8月11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國發〔2015〕46號)的文件??梢娒褡褰逃且豁椄拘浴⒒A性的重要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西的民族教育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廣西少數民族教育進入了第二個飛躍發展階段。2001年全自治區已有80個縣(市、區)和172個鄉鎮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覆蓋人口4110萬人,人口覆蓋率達85%以上。其中50個少數民族貧困縣已有20個縣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目標。2007年全自治區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比例分別達到:小學36.24%,初中37.28%,普通高中34.93%,普通中專43.78%,普通高校34.95%,有的已超過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區人口的比例。義務教育階段學齡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小學為121萬人,占學齡人口總數的27%,初中為61萬人,占學齡人口總數28%。少數民族在校生所占比例都高于少數民族學齡人口所占的比例,小學高7.4個百分點,初中高8.66個百分點。全區少數民族學生毛入學率小學達到132%,初中達到137%,分別高于全區小學、初中毛入學率28和33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9%,高等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8 ]
廣西壯族自治區擴大高校免費民族預科招生范圍,2015年招生范圍由原來的50個縣(市、區)增至60個,招收名額增加到3581名,比2010年的1119名增加了220%。壯漢語教育實驗從26個縣(市、區)擴大到35個縣(市、區),壯漢語雙語學校由89所增加到148所。合理運用300萬元扶持資金,每年幫助1500名特困少數民族優秀大中學學生入學,其中大學生750名,高中生750名。從而有力推動了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少數民族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升。
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教育事業同樣取得較好成績,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首先,各地結合實際情況,通過多種媒體深入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教育,建設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10年、2011年和2016年,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和自治區民委分3批先后將田東縣百谷紅軍村等45個單位命名為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2014年和2016年,李明瑞、韋拔群烈士紀念館等7個單位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各地以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為平臺,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活動,使干部群眾的思想得到升華,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其次,還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加強對青少年的民族團結教育。在全區建立了106所中小學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學校,17個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基地。在高校強化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方面的教育內容。
三、深入推進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徑探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特色與經驗既有共性,又因地理環境,民族結構的不同而呈現出因地而異或因時而異的特點。我們既要從宏觀上把握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性,也要關照各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不同特點。各民族在長期的交往交流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但這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族同化,相反,各民族雖然在風俗習慣上逐漸共通,但依舊能保存著本民族獨有的文化風采,而這也為廣西各民族的團結友好、異彩紛呈奠定堅實的基礎。
我們既要鞏固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的成果,更要進一步把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業推向深入,鞏固廣西民族團結的大好局面,筑牢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為此,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繼續努力。
(一)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利益保護制度建設,為“三交”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應當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利益保護制度建設,如暢通和拓寬少數民族利益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保障和協調機制等,以切實保障少數民族群眾的利益,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制度支撐。目前隨著城市外來經商、務工的少數民族人口逐年增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登記工作難度較大,城市少數民族因風俗習慣及其他方面原因引發的矛盾不時發生。所以,如何保護好城市少數民族的利益,如何幫助他們更好地發展,將是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尤其需要建立健全服務管理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機制。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事業的發展是民族關系的核心問題,不僅對管理民族地區的事務、維護民族地區的穩定發展有著推進作用,也對國家統一戰線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不僅要加強對上述現存問題的重視,也要制定相應政策措施。
(二)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統籌資源以發展地方民族特色產業,為“三交”提供重要的物質支持
應當抓住“一帶一路”的機遇,大力發展經濟,統籌資源以發展地方民族特色產業;重點扶持民族鄉、邊境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全區59個民族鄉,主要分布在南寧、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貴港、百色、賀州、河池等9個地級市的33個縣(市、區)。這些民族鄉一般都位于偏僻、交通不便的地區,自然條件差,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農業產業結構也比較單一,效益不高。因此,在經濟上,要重點扶持發展民族鄉,在政策上傾斜,幫助民族鄉盡早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縮短各民族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增進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交流,維護良好的民族團結和諧的局面。
加強各民族經濟協作,為“三交”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應根據全區的地理優勢,緊密結合和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進一步完善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包括邊境貿易、民族貿易、財政稅收、扶貧開發、區域經濟等政策,切實把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擺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更加緊迫的位置上來。
(三)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三交”提供結實的感情紐帶
習近平在多種場合對民族團結的強調和寄語,凝練地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習近平有關民族團結的思想論述,作為維護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要旨,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中國共產黨的章程。為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總任務,就要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各個成員之間創造和睦相處的環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加強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普及,提高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視程度,在共同繁榮發展的道路上,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活力。如今,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呈現出良好的局面,增進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消除偏見也多是從民族文化的交流著手。因此,我們仍需通過平時特別是節日加大宣傳和普及各民族的文化,增進相互了解和認同。
通過豐富多樣的民族教育方式,發揮民族團結教育基地的作用,以及通過學校教育的途徑,加強對各族青少年的民族團結教育,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青少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同時,健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的機制,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最終深化廣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夯實廣西民族團結進步的社會基礎,共建廣西和諧家園。
(本文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青年學者創新團隊——“廣西邊疆地區民族問題與社會治理研究”團隊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自治區人口普查辦公室,自治區民委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聯合課題組.廣西壯族自治區2010年人口普查廣西世居民族人口資料[Z].2013.
[2] 鄧小平.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G]//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郝時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民族工作[J].民族研究,2017(6).
[4] 周健.試論廣西當前的民族問題[J].廣西民族研究,2000(1).
[5] 國家民委監督檢查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經驗交流材料[EB/OL].(2012-06-23)[2018-09-20].http://www.seac.gov.cn/art/2012/6/23/art_5892_158920.html.
[6] 盧獻匾.關于我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情況的報告——2017年5月23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EB/OL].(2017-05-24)[2018-09-20].http://www.gxrd.gov.cn/html/art155826.html.
[7] 周健.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之南寧經驗[N].中國民族報,2015-11-06(06).
[8] 李富強.回顧·反思·創新:“多元一體”格局下的廣西少數民族教育[C].2017年第二屆廣西世居民族論壇會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