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基礎、路徑與價值

2018-12-06 07:34:46倪國良張偉軍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倪國良 張偉軍

【摘 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重要方法?,F階段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具有堅實的空間基礎、政治基礎和歷史文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路徑主要有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憲法化、構建正義的內部族群權利關系、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推進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法治化等。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具有目標性和功能性兩大價值,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野下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民族建構

【作 者】倪國良,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偉軍,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甘肅蘭州,730050。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5-0028-008

一、引 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是對傳統民族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回應了各種有關民族理論與政策的爭論,指明了國家民族建設的方向,是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統合性基礎性概念。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個自在的存在,也是一個需要不斷被建構的存在。正是其自在存在,中國才有民族的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被不斷闡釋和建構,是由于中國在從帝制時代的天下觀念到現代民族國家的轉型中,不斷面臨著國內民族整合與國家民族建構的挑戰與壓力,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踐與理論建構的必然結果。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綜合措施,將中國國內分屬于不同類別的族群整合成一個具備國家民族屬性與特征的統一體,其重點與難點是提升國內少數族群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如此復雜的民族共同體建構,是涵蓋歷史書寫、政治認同、文化交流、社會交融以及地理經濟一體化等不同內容的整體工程,具有復雜面相和多重路徑。從實際效果而言,歷史、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傳統的建構路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形成和現代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仍將起到重要作用。但從現代國家民族建構與國家民族問題治理的視角而言,法治方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將日趨重要,是統合各種中華民族建構方法的規范路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和有效鞏固的必由之路。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是通過憲法和法律的思維、理念與方法,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和法權地位,構建完善能夠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憲法法律制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化,規定憲法和法律禁止損害、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由文化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到法治共同體轉型,最終成為中國國家政治民族,完成現代民族國家的構建任務。本文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法治建構的基礎進行初步闡明,嘗試性地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基本路徑,指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意義與價值,力求對從法治視角出發進一步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有所理論和實踐助益。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基礎

法治是根植和建基于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需要支撐法治的空間、歷史與政治資源。通過法治的方式建構民族共同體,也是在一定的空間、歷史和政治環境下進行的,離不開它們的支持。共享互嵌的生存生活地理經濟空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大一統政治傳統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政治格局,分別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空間、歷史與政治基礎。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空間基礎

作為空間的領土及其之內的各種資源是人類共同體生存發展的基礎。不同的現代國家民族建構,都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展開的。國家民族建構成功之后,其所在的空間將作為國家存在的基礎,成為國際法與國內法雙重意義上的國家領土,受到國際主體和國內人民的尊重和認同?,F代民族國家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領土首先是它的必要構成要素,即強調它是一個具有特定物理性質的空間場所。[1 ]民族認同,首先表現為對自己所在地理空間的占有與認同。因此,表現為領土的空間是民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性要素,離開一定的空間,民族及其表現形式的國家建構將失去物質基礎。

近代以來,隨著以天下觀念為意識形態的帝制解體,中華民族面臨國家領土空間和民族有機體保衛與發展的雙重任務。歷史上形成的傳統中國的地理空間在現代國際法體系下受到侵略與威脅,長期自在存在的不同族群面臨現代民族理論的挑戰。國家領土和國家民族共同體的建構通過傳統文化與政治的方式已然不足。因此,按照現代國家建構的一般原理,在立憲體制之下,通過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規定中國的領土空間和中華民族的統一整體性,就成為清末以來民族國家建構的通行做法。1912年2月12日頒布的《清帝遜位詔書》明確表示:“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2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空間領土主權由清代皇帝轉移到“中華民國”,成為現代“中華民國”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地理空間基礎,也拉開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和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歷程。之后,自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到1982年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歷部憲法,都規定了中國這個特定的地理空間是中華民族的地理活動范圍,是中國的領土,從而也決定了中國這個地理空間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物質基礎。

法治的實施和效力的發揮,需要空間基礎。依法治原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也需要空間作為基礎。現代中國繼承了傳統中國的地理空間,形成了中國的領土范圍。生活在中國地理空間范圍內的全體人民共同占有、共同開發、共同使用中國地理空間范圍內的一切資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就是在中國地理空間范圍內,通過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將自在存在于這個地理空間范圍內的人整合建構成為一個更加自覺的統一民族,而現代中國的完整統一的領土空間正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提供了穩定、有序、廣大的地理空間。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歷史基礎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深層動因和持久動力與歷史、文化和情感關聯。通過法治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是對中華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與情感認同的明確和規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過程中,需要深入闡釋和弘揚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密切難分的民族情感紐帶,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歷史文化基礎。

在中國傳統天下觀念中,沒有現代的民族概念。民族概念作為“西學東漸”的結果,由梁啟超通過翻譯日本學術著作引入中國。[3 ]民族概念傳入中國之后,由于使用上的混亂,導致國家民族與中國內部民族的概念困境。一方面,按照現代民族國家的理論,中國在整體上是一個民族;另一方面,將中國內部不同的族群也定義為民族。這種概念與理論困境長期未得到完全的解決,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起因與動因。但近代以來國內各民族由于歷史形成的共同文化和近代共同的奮斗歷程,事實上形成了認同中國全體民族是一個整體民族,亦即中華民族,同時,也形成了中華民族是由國內不同的民族組合而成的事實,費孝通先生將這種雙層的民族觀念概括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4 ]109-147。多元一體格局的核心要義在于中國各民族具有各自的不同文化特征,但也有各民族共有的超越各自特征的共同文化屬性,正是這種超越各民族文化特征的共同的文化屬性,成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文化基礎。也可以說,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歷史文化基礎。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發展形式,構筑了牢固的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情感關系,為當下和未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奠定了厚實的文化基礎,形成了良好的法治建構環境。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同樣體現在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中。在中國二千多年的帝制統治時期,形成和發展了一整套處理和規范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民族關系的思想與制度,涵蓋了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權利、政府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少數民族區域的政治制度安排等各個方面,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形成的重要保障,也為當下和未來進一步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歷史的經驗和鏡鑒。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政治基礎

法治不能獨立于政治而單獨存在,法治是對政治的引導和規范。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在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和政治進行引導和規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政治基礎至關重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政治基礎,一是要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二是明確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政治資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條件,現實的各種政治思想、制度、力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能夠完成的政治保障。

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上作為一個自在的存在,是與中國中央王朝的政治統治聯系在一起的,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構的。正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政治上的認同,才避免了近代民族國家建構過程中類似于奧斯曼帝國的分裂,保持了國家疆域領土和民族主體的完整與統一。從自在的政治共同體到自為的政治共同體,需要一系列的政治整合與重構,但是并不影響中華民族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事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文化共同體,又是政治共同體,[5 ]政治共同體的事實使得中華民族最終轉型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法治作為政治的一部分,其實施基礎是政治共同體的存在和穩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屬性將通過法治的方式得到進一步的強化,但沒有政治共同體作為政治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將缺乏牢固的根基。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自清末以來就開始建構,但是未能提出適當的路徑與可以實現的目標,加之中國近代國內革命、戰爭與外來入侵交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一直沒有完全有效地開展。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獨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國內政治基礎穩固,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國的國家建構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進行的,不同于狹隘的資本主義建國思想,社會主義本身具有超越民族概念的涵義,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國內各民族的政治民族意識。新中國成立后,放棄了“中華民國”時期不承認國內不同民族存在的事實,從政治上將國內少數民族和主體民族—漢族放在同等的地位,不但承認各民族的存在,還實行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在制度設計上采取了民族區域自治的制度,賦予少數民族在一定區域內實行自治。中華民族的概念具有了多元復合的意涵,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提供了寬闊的政治空間。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上,中國當下具有一些強大的優勢,包括……新中國國家建設成就以及超民族的國家化政治組織(中國共產黨)。[6 ]中國政治的本質特征是實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中國共產黨居于核心地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最為重要的政治基礎,也是最為重要的政治資源與組織優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實行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實行人民代表大會的政體,統一的政治制度體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目標,也是進一步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從文化共同體、政治共同體走向法權共同體的政治保障。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路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具體實施進路與措施。通過一系列的法律理念變革、法律制度設計和法律實施,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律化、法治化,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自由交往交流交融的法律機制,依法禁止和懲治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行為,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提供法治思想、理念與制度保障。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憲法化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作為文化與政治概念存在的,通過法治方式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提升為一個憲法法律概念。長期以來,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中國憲法和法律文本中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現行憲法文本沒有中華民族的表述,不具有憲法和法律規范的意涵和效力。在憲法文本中,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述是“中國各族人民”“全國各族人民”。①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憲法》序言第7、第8和第10自然段增加了“中華民族”的概念,中華民族的概念首次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文本中,具有重大的意義。

憲法在法律體系中處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效力。將中華民族概念寫進憲法文本,在憲法的高度將數千年通過交往交流交融演進形成的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予以確認,中華民族的概念初步憲法化,中華民族取得了憲法地位。中華民族概念的憲法化,有助于整合國內各民族,為在憲法層面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憲法依據。中華民族在憲法文本中的規范涵義,是將中華民族與中國各族人民、中國人民在涵括范圍上等同起來,與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傳統接續起來,并起到了統合涵攝國內各族人民和中國人民的意義。另外,從國際政治的維度上看,中華民族對外代表中國的國家民族身份,國內各民族都不具備對外代表國家民族的身份資格,是中國現代意義上民族國家建構的重大完善。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最終目標是法權地位的確立。因此,僅是宣示意義的2018年憲法修正案有關中華民族的概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憲制法權地位的確立,仍然還有相當的距離,現行憲法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進一步規范化表述,仍然有相當的進步空間。中國作為成文憲法國家,在憲法文本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予以明確規范的規定,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憲法化的內在邏輯與合理路徑。具體路徑是,可以在憲法序言或者總綱中單列一段或者單列一條,通過高度精準的憲法規范語言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做出規范性的憲法定義,將內涵于歷史、政治現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憲法中明確表達出來。這有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整個基礎的穩固,并以此概念統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全部內容。

中華民族共同體憲法法權地位的確立及其憲法化,并不是無視國內少數民族的文化差異及其權利,而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實現全體公民不分民族身份的真正平等,共享中華文明,并共建面向未來的中華文明??紤]到國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傳統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需求,為不再成其為主流的傳統文化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是合理的憲政結構、法律制度以及相應的法治實踐所能夠做到的。[7 ]因此,繼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持自身語言文化生活方式等傳統的自由都將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框架內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構建正義的內部族群權利關系

法律關系的核心是權利義務關系。法治的價值是權利義務關系的正義配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內在地蘊含著構建共同體內部正義關系的要求。構建正義的內部族群權利關系,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穩定存在的重要基礎。通過法治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正義的族群權利關系,主要是建構平等的族群權利結構,消除各種形式的民族歧視,包括不合理的逆向歧視、取消民族身份的法律固化做法、建構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法律制度機制等,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構建為憲法和法律認同共同體。

中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這是一種以單個民族作為單元的共同體民族平等思想,在中國的實踐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對推動少數民族的發展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實際實行中,民族身份與公民權利關聯起來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也強化了少數民族認同,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具有一定的負面效果。同時,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政策實踐層面被解讀和執行為少數民族在一切事物中的優先權利,乃至于在刑事犯罪方面對少數民族都采取了較之漢族寬松的刑事政策,民族逆向歧視的現象在中國的法律和政策中普遍存在,成為中國少數民族法律和政策的一大特色。法律的逆向歧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導致公民平等的原則因為民族身份的照顧政策而受到損害,身份權利泛濫形成了以民族為特征的民族身份政治,強化了少數民族對自身民族身份的認識和認同,弱化了對國家公民身份和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的認知和認同;另一方面,國家在法律和政策層面對少數民族權利的一味照顧,使少數民族形成了一種依賴心理,不利于少數民族自身積極性和能動性的發揮,也一定程度上在局部地區形成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心理情感對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既需要著眼于當前法律所未規定的處理內部民族權利關系規范,也需要對已有的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法律權利義務規范進行修正。

構建正義的內部民族權利關系,需要重新審視民族平等原則與公民平等原則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主觀意向與客觀效果之間的矛盾,并作出更加合理的規定。民族平等原則在新中國成立后,對促進少數民族對新中國和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認同和信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國家建構的深入,公民的觀念成為國家的重要政治觀念,少數民族不再是國家的邊陲邊民,而是國家公民。這時,一味強調民族平等的意義也將減弱,而公民平等的觀念在國家政治中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逆向歧視的法律和政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已經有點不合時宜,公民權利平等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少數民族權利的特殊保護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內才具有合法性與合理性。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公民權利平等的原則是民族平等原則的深化和發展,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各少數民族公民而言,強調公民平等不僅不會對自身權利造成損害,還將有助于少數民族公民完全融入國家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成為不帶民族標簽的國家公民,對于自身發展是有利的,也有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化,有利于少數民族公民對自己作為國家公民的認同。

(三)發展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制是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傾向和中國具體的歷史傳統相一致的。新中國成立初期,采取“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以俄為師”,蘇聯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影響了新中國初期的民族思想與政策選擇。但是中國民族狀況和歷史傳統與蘇聯完全不同,大一統的政治觀念歷史悠久,完全采用蘇聯民族自決的理念不符合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國情。作為折中,中國共產黨采用了結合區域自治和民族自治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此來處理中國的民族問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創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思想和中國歷史傳統結合的產物,是中國社會主義民族思想、政策和制度的核心。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其本質是在中國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實行范圍不同的自治,由少數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務。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國家以社會主義國家建構為目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處于草創和起步階段,各項制度法規也不完善。改革開放之后,國家以法制建設和落實政策為出發點,制定了以《民族區域自治法》為核心的一系列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作為具體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處理中國民族問題的過程中,顯示了其制度的彈性和有效性,為國家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踐給邊疆少數民族及其地區發展提供了獨特的制度優勢。國家以少數民族區域為基礎,制定和落實了一大批發展少數民族及其區域的優惠政策,對少數民族地區大力進行經濟援助和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極大地改善了少數民族的生活境遇、社會環境和文化水平,應該說是成功和有效的。

但是也應該看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理論、目標與實踐之間并非沒有張力甚至矛盾。在單一制的國家結構形式內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需要國家高度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智慧,否則會導致自治名存實亡或者國家有分裂之虞。事實也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一點。如新疆和西藏一些叛逃到國外的民族分裂分子,就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幌子,謀求民族區域的所謂高度自治,給國家統一造成了一定的威脅,給中華民族共同體造成了潛在的損害。因此,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既需要堅持民族區域自治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制度,但是也需要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做出新的解釋和促進新的發展。

創新和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制度承載形式,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重要任務和目標。在法治的維度上,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制度表現形式,就是通過立法和制度建設,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認同,形成對國家政治制度的認同,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是一個文化精神的共同體,也是一個有著共同的憲法價值、法律價值、政治價值以及法治目標的政治共同體和法律共同體。中華民族法律共同體的建構,主要是形成對以憲法為核心的國家法律體系的認同和遵從,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對憲法和法律的認同高于對所謂民族習慣的認同,憲法和法律處于全部認同體系的最高位置,具有最高效力。作為基本政治制度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也要以這個目標為核心進行相應的理念和制度調適,確保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對國家憲法和法律的認同。具體言之,就是民族區域自治的立法、執法、司法等法律實施活動,不得同國家憲法和法律相違背,國家立法機構對一切民族立法都有審查權和撤銷權,體現國家主權意志。同時,實施民族區域自治,要落實中央管制權在各少數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權威和效力,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和人民民主專政的政體不能因為民族區域自治而受到損害。

(四)推進民族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

宗教信仰是民族的主要特征,因其屬于精神范疇,又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過程形成,具有精神性和穩定性。所以,宗教信仰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主要因素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各民族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加之藏、維吾爾、回等民族宗教信仰單一,且人數眾多,而伊斯蘭教又屬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與世俗體系之間的分界也較為嚴格,更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帶來挑戰。新中國成立后,堅持宗教自主、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宗教政策,中國的民族宗教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進程取得了重要進展,但是仍然有民族分裂分子以宗教作為借口和手段,實施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活動。推進民族宗教事務治理及其法治化,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重要內容,對于防范宗教恐怖和宗教極端勢力蔓延、維護國家政治安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等都有重要意義。

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法治化,首先確定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的邊界是憲法和法律。中國長期以來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政治獨立于宗教并高于宗教,對宗教進行管理是歷史傳統?,F代國家的基本原理是政教分離,這是公民思想自由和創造力的來源。中國政教分離的優良傳統符合現代國家的基本原理,也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內在要求。首先,在政教分離原則之下,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進行,國家對宗教進行管理,依法取締各種非法宗教活動,特別是依法治理宗教極端勢力、宗教分裂勢力以及試圖對國家政治施加影響的宗教力量,一方面保護合法宗教信仰的自由,另一方面保障國家安全不受非法宗教勢力的威脅。其次,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需要持續推進宗教的中國化。法律作為社會規范體系,和宗教規范體系都對社會成員行為具有影響力,只是影響力的效力和范圍不同而已。因此,法治也要為宗教規范的作用發揮提供一定的空間,使宗教規范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促進宗教的社會治理功能的實現。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構建,是現代中國國家治理的題中要務。民族宗教事務因其棘手性質,在國家治理中處于重要地位。民族宗教事務治理的法治化,核心是推進宗教管理法治化,也是促進政府宗教管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突破口,有助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8 ]使紛繁復雜的民族宗教事務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得到普遍規范,統一在中國憲法和法律的框架之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重大成就。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價值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實質上是建構國家、人民、民族三位一體的現代國家要素體系,基本路徑是融國家整體民族建設于國家法治建設之中,具有目標性和功能性的雙重價值。目標性價值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建構提供了憲制法治框架,功能性價值與法治的功能密切相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提供了規范依據、整合手段和強制力保證。

(一)目標性價值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目標是最終在民族的意義上完成現代國家的構建,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確立憲制法律地位,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權化。中國國家建設的現代化目標,是構建以憲法為核心的憲制體制,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憲制體制的民族主體表現形式。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憲法化,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法權主體對外代表中華民族,對內統合國內各少數民族,避免國內民族處于分散的狀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提供了制度化、規范化的框架和路徑,從憲法和法律的高度引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二)功能性價值

法治的基本表征是其規范性和強制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不同于文化建構與政治建構,具有規范和強制的屬性。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規范性,就是通過制度的形式,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各項建構措施提供憲法和法律的保障,使得各項措施的落實都有憲法和法律的依據,并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后盾,有利于各項建構措施的順利推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法治建構是一個國內各民族整合的過程。憲法和法律是民族整合的強有力工具,為國家各民族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實現有機整合,提供了手段和路徑。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整合,因為憲法和法律的本身的屬性,具有戰略的價值,是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穩定長期存在的基礎保障。

五、結 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將是一個長期且綜合的工程,法治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是重要路徑之一。在新時代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需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結合,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略下來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法治建構的理念和制度設計,對不利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憲法和法律思維、理念和規范進行不斷修正,構建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相匹配的國家憲制體制和法律體系,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意識熔鑄成為憲法法律制度,奠定中華民族共同體永續發展的制度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光輝,李虎.領土認同:國家認同的基礎——構建一種更完備的國家認同理論[J].中國社會科學,2016(7).

[2] 章永樂.多民族國家傳統的接續與共和憲政的困境——重審清帝遜位系列詔書[J].清史研究,2012(2).

[3] 周平.論中華民族建設[J].思想戰線,2011(5).

[4]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G]//費孝通全集:第十三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5] 趙剛,王麗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屬性解讀[J].湖湘論壇,2017(1).

[6] 關凱.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一種新的文化政治理論[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7(5).

[7] 鄭戈.“中華民族”的憲法建構[J].文化縱橫,2011(6).

[8] 閔麗.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管理法治化建設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 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欧美日韩激情|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日韩视频福利| 亚洲欧洲AV一区二区三区|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国产黄色爱视频|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在线播放91|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产在线第二页| 在线欧美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97色伦色在线综合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狠狠亚洲五月天|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在线亚洲精品官网|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综1合AV在线播放|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国产色伊人|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日本影院一区|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久久福利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a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欧美日韩高清| 91激情视频|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欧美午夜一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