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以夷治夷”:明清時期土司地區的國家治理手段

2018-12-06 07:34:46李良品李思睿文軍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李良品 李思睿 文軍

【摘 要】“以夷治夷”是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對土司地區進行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明清中央政府運用“以夷治夷”手段主要基于歷史經驗和現實考量兩方面的因素。明清統治者“以夷治夷”的舉措有三:一是剿撫并施,二是土流并治,三是眾建寡力。“以夷治夷”的手段雖然是明清中央王朝統治集團利益與土司地區民族首領統治集團利益相互結合的產物和長期博弈的結果,能達到分化少數民族、維護中央王朝統治的目的,但是這種手段在國家治理土司地區的過程中發揮著維護祖國統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以夷治夷;明清時期;土司地區;國家治理;手段

【作 者】李良品,長江師范學院教授,烏江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重慶涪陵,408100;李思睿,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講師,重慶北碚,400715;文軍,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副教授,重慶涪陵,408100。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5-0088-007

“以夷治夷”出自《明史·張佑傳》,原文為:“以夷治夷,可不煩兵而下。”“以夷治夷”最初的意思是利用外族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沖突,削減其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與“以夷治夷”語義相近的詞語還有“以夷治夷”“以夷攻夷”和“以夷伐夷”,只是“以夷攻夷”在手段和方式上表現得更為激進。可以說,“以夷治夷”是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實行的一種民族分化手段。明清中央政府在土司制度實施過程中,借鑒歷史經驗,自始至終將“以夷治夷”作為國家治理土司地區的一種重要手段。

一、運用“以夷治夷”手段的緣由

有學者認為,“以夷治夷”是指中原漢族政權利用少數民族對付和控制少數民族的一種策略。[1 ]明清統治者就是通過“以夷治夷”的手段,達到分化少數民族、維護中央王朝統治的目的。明清中央政府為什么將“以夷治夷”作為國家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

(一)有歷史經驗

“以夷治夷”是自秦代統一全國以來,中原統治者在依靠自身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力量之外,還尋求其他民族的力量以駕馭、牽制、抗衡甚至打擊給統治政權帶來嚴重威脅的另一民族力量,實現其民族政策的一種重要手段。[2 ]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中央設置“典客(或典屬國)、秦官,掌諸歸義蠻夷”,專管民族事務。在邊疆地區設置“內郡為縣,三邊為道”的地方行政機關,直接處理民族地區的日常事務,并采取“仍令其君長治之”的辦法,以法律保障民族首領的統治地位。[3 ]這一系列舉措,無疑是“以夷治夷”作為國家治理民族地區所采取的舉措或手段的由來。從文獻得知,“以夷治夷”在秦漢時期已經廣泛使用。漢代統治者在軍事上就充分利用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使其自相沖突,削弱雙方的力量。明清中央政府深知“以夷治夷”有過歷史教訓,但“以夷治夷”的歷史經驗確是國家治理土司地區的主流。由于元朝中央政府推行了“蒙夷參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逐漸形成了土司制度,民族地區的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等普遍成立,深刻地影響了明清兩代。明代中央政府“踵元故事,大為恢拓,分別司郡州縣,額以賦役,聽我驅調,而法始備矣。”“洪武初,西南夷來歸者,即用原官授之。”[4 ]7981-7982清代沿襲明代的土司建制,只是“稍加損益”。清朝雍正年間,在湖廣、貴州、四川、云南等地大力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逐漸使土司制度式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土司制度也宣告終結。因此,明清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實施土司制度,冊封當地部落酋長為土司。“以夷治夷”手段的巧妙運用,不僅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鞏固了中央王朝對土司地區的統治。

(二)有現實考量

明清統治者在治理土司地區時,采取“以夷治夷”的手段,除了有歷史經驗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現實考量。

1. 中央王朝實力所限。明清政府推行土司制度的地區,都是邊疆或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那里交通閉塞,經濟發展緩慢,文化水平很低,風俗習慣根深蒂固,社會組織紛繁復雜,地方豪酋威望崇高,而中央王朝實力有限,鞭長莫及,只能實施土司制度,并采用“以夷治夷”的統治手段。這在《明史·保靖土司志》中能體現明代中央政府的意圖。該志載:“宣德元年(1426),宣慰彭大蟲可宜遣子順來貢。四年(1429),兵部奏:‘保靖舊有二宣慰,一為人所殺,一以殺人當死,其同知以下官皆缺,請改流官治之。帝以蠻性難馴,流官不諳土俗,令都督蕭授擇眾所推服者以聞。” [4 ]7995面對保靖地區的情況,皇帝認為蠻族人的性情難以馴服,流官不熟悉當地的風俗,不好治理,責令都督蕭授在當地選擇一個有威望、大家都服從的人推薦上來。由此說明,這個被推薦上去的人,就是后來的保靖彭氏土司。事實上,明清中央政府實施土司制度以及在土司地區采取“以夷治夷”的手段,不僅是中央王朝與地方民族首領相互博弈、不斷調適的結果,而且也是明清中央王朝統治利益與土司政權統治利益相結合的產物。正統四年(1439)南丹土官莫禎奏請使宜山等縣所治之土民受其統治,帝曰:“以蠻攻蠻,古有成說,……彼果能效力,朝廷豈惜一官?”[4 ]8209可見,明王朝雖有開疆辟土的心思,但又怕蠻民不順眼,常常引起戰爭,所以,中央王朝不“惜一官”。[5 ]明清中央政府目的在于利用當地民族首領的傳統勢力和影響力,鞏固中央王朝對土司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掌控。土司地區民族首領憑借中央政府的誥敕、印信和號紙等信物以提高自己在當地的地位,有力鞏固自己的統治。[3 ]中央王朝與土司政權相互利用,上下互動,各得其所。

2. 中央政府增加賦稅。土司制度從元代不干預土司地區的內部事務到明代的“額以賦役”,這是土司制度在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變。由元代比較松弛的關系到朝貢納賦,這個轉變表明了當明王朝的力量已經足以駕馭各地土司時,各種貢賦必然隨之產生。從現有史料看,明代以前,中央政府對各地土司剝削較輕,明清時期逐漸加重。明代對云南布政司屬各土司地區征收田賦是較為苛重的。有的土司地區僅繳秋糧米,如征收王弄山長官司秋糧米6868.853斗,溪處甸長官司4242斗;有的土司地區夏稅麥和秋糧米都要征收,如征收施甸長官司夏稅麥811.26斗,秋糧米4547.379斗;鳳溪長官司夏稅麥256.2斗,秋糧米2009.447斗。有的土司地區則將夏稅麥、秋糧米折合成差撥金銀,或差撥謂馬匹,如干崖宣撫司征收差撥銀100兩,南甸宣撫司征收差撥銀100兩,木邦宣慰司差撥銀1400兩,隴川宣撫司差撥銀400兩,芒市長官司差撥銀100兩,潞江安撫司差撥銀142兩,車里宣慰司差撥金50兩,孟養宣慰司差撥銀750兩,孟良府差撥金16兩6錢7分,鈕兀長官司差撥馬四匹,每匹折銀10兩。[6 ]792-805形式多樣,不一而足。可見,封建王朝通過土司向土司地區各族民眾征收貢納,剝削關系是十分明顯的。

3. 有利于中央政府征調。明清中央政府實施土司制度的另一目的就是可以頻繁征調各地土司土兵。由于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導致全國各族人民反抗斗爭不斷,倭寇頻繁侵擾東南沿海,明王朝處于內外交困的境地。于是,中央政府不斷征調湖廣、四川、貴州、云南、廣西的土司土兵征賊、平叛、援遼、抗倭等的記載史不絕書。明清時期中央王朝頻繁征調土司土兵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節省中央政府的開支,正如明朝葛守禮在《與郭一泉論邊事》所言:“則有妻子鄉土之安,無逃亡躲避之患。無事則耕,有警則備。萬全之長計也。”[7 ] 從戰時費用來看,土司土兵奉調打仗與官軍相比,中央政府可以節省半的開支。如康熙十七年(1678)題準:“土兵助戰陣亡者,照步兵例減半給賞;陣前受傷者,照各等第減半給賞。”[8 ]正如清人胡醇仁在《耕兵議》中所言,廣西耕兵是屬于土司麾下的土兵,中央政府在“險要之地,募民為兵,給與田地,且耕且守”,對于國家來講,戰時有可用之兵,平時“無養兵之費”[9 ]220,這無疑是一件劃算的生意。土司被頻繁征調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可調動甲地土司的軍事力量去消滅乙地土司的軍事實力,借以減輕中央政府維護土司地區的壓力。

二、運用“以夷治夷”手段采取的舉措

土司制度是明清中央王朝對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區采取的一種帶有一定程度自治性質的管理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以夷治夷”是王朝用以對付少數民族反抗的慣用手法。當中央政府面對不服從的少數民族首領或土司,在再三詔諭無效的情況下,只有付諸武力。但官軍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不熟悉,無疑加大了征剿的難度。所以,中央王朝利用反叛地區附近熟悉該地區環境、且服從中央王朝統治的少數民族土司來征討少數民族首領或反叛土司就顯得順理成章了。故清人毛奇齡對明“以蠻攻蠻”的方式評價道:“以蠻制蠻,即以蠻攻蠻。倘溪洞之間,竊發進起,則彼我征調,頗易為力。因之設土兵相制之法。而其后輾轉假借,凡議大征者,無不借俍兵、土兵,遠為驅遣。”[10 ] 1可見,明清兩代“以夷治夷”的手段已深入統治者和各級官吏的內心。那么,明清統治者“以夷治夷”究竟有哪些舉措呢?

(一)剿撫并施

明清中央王朝處理民族問題尤其是土司地區問題的基本對策就是“我國家設列土官,以夷制夷,逆則動兵剿之,順則宜撫之”[11 ]348。征剿和招撫同時使用,這是歷代封建王朝慣用的伎倆。史家在總結大明王朝駕馭土司之法時言:“其要在于撫綏得人,恩威兼濟,則得其死力而不足為患。” [4 ]7981明清中央王朝在剿撫并施前提下,在對各地土司實行征剿、撫馭策略的過程中,其本身既有不乏失之偏頗的一面,也有令最高統治者擔憂的一面。正如明太祖所言:“撫之而過在太寬,剿之而過在太嚴。”[12 ]筆者搜索《明史》《清史稿》“土司志”后發現,涉及對明清時期土司的剿、撫詞語較多,但主要側重于或“剿”或“撫”,將兩個詞語連用者為數不多,僅限于“撫剿”“剿撫”和“相機剿撫”三個詞語;對于各地土司表現出來的不滿或反抗,明清中央政府就會出去“招撫”策略,在《明史》《清史稿》的“土司志”中常常出現“往撫”“招撫”“撫之”“撫諭”“撫散”“收撫”“鎮撫”“撫綏”“撫捕”“撫定”等詞語,這些詞語的背后體現的是中央政府對各地土司“撫”的行動、方式、過程及結果等。從《明史》《清史稿》的“土司志”中又可見一種常見的現象,當明清時期某個土司反抗或反叛中央王朝時,中央王朝派朝廷命官前往“屢撫不聽”或“屢撫不退”之時,中央王朝就會露出心狠、殘暴的一面,即展開對該土司實施“剿”,其中,凸顯“剿”的行動、過程、方式的詞語有“征剿”“赴剿”“進剿”“攻剿”“回剿”“搜剿”“會剿”“分剿”“排剿”“協剿”“助剿”“防剿”“合剿”“追剿”“擒剿”“雕剿”等;從“剿”的程度上看,則主要用“大剿”“盡剿”等詞語。從中央王朝“剿”土司的結果看,則主要用“剿之”“剿治”“剿捕”“剿降”等詞語,其最殘忍的莫過于“剿除”“剿滅”“剿平”。王守仁在《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中針對“剿”與“撫”的問題,信奉的是“可撫則撫,當剿即剿”。他在《奏報田州思恩平復疏》中對田州、思恩土司的“剿”與“撫”提出過“十患”與“十善”的問題。他認為:

故為今日之舉,莫善于罷兵而行撫;撫之有十善。活數萬無辜之死命,以明昭皇上好生之仁,同符虞舜有苗之征,使遠夷荒服無不感恩懷德,培國家元氣以貽燕翼之謀,其善一也。息財省費,得節縮贏余以備他虞,百姓無椎脂刻髓之苦,其善二也。久戍之兵得遂其思歸之愿,而免于疾病死亡脫鋒鏑之慘,無土崩瓦解之患,其善三也。又得及時耕種,不廢農作,雖在困窮之際,然皆獲顧其家室,亦各漸有回生之望,不致轉徙自棄而為盜,其善四也。罷散土官之兵,各歸守其境土,使知朝廷自有神武不殺之威,而無所恃賴于彼,陰消其桀驁之氣,而沮懾其僭妄之心,反側之奸自息,其善五也。遠近之兵,各歸舊守,窮邊沿海,咸得修復其備御,盜賊有所憚而不敢肆,城郭鄉村免于驚擾劫掠,無虛內事外,顧此失彼之患,其善六也。息饋運之勞,省夫馬之役,貧民解于倒懸,得以稍稍蘇復,起呻吟于溝壑之中,其善七也。土民釋兔死狐悲之憾,土官無唇亡齒寒之危,湖兵遂全師早歸之愿,莫不安心定志,涵育深仁而感慕德化,其善八也。思、田遺民得還舊土,招集散亡,復其家室,因其土俗,仍置酋長,彼將各保其境土而人自為守,內制瑤、僮,外防邊夷,中土得以安枕無事,其善九也,土民既皆誠心悅服,不須復以兵守,省調發之費,歲以數千官軍,免踣頓道途之苦,居民無往來騷屑之患,商旅能通行,農安其業,近悅遠來,德威覃被,其善十也。[13 ]

可見,王陽明對土司的“剿”與“撫”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只要我們翻檢明清的歷史就會發現,在中央王朝與以西南地區為代表的土司的利益博弈中,明清中央王朝雖然有時會在一些問題上做出讓步與妥協,但更多是要求各地土司的歸附與服從。只要反叛,絕沒有好下場,諸如廣西思恩、田州土司叛亂,云南的五征武定、三征麓川和“沙普之亂”,川黔“奢安之亂”,四川的“平播之役”和平定大小金川之亂等無不如此。可以說,明清時期中央王朝的剿撫并施,是一種以剿為主、以撫為輔之策,如明代正統年間中央王朝的“三征麓川”,就凸顯了從撫到剿、由弱漸強、以剿為主的過程,其目的在于維護中央王朝的統治。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也導致土司地區鄉村社會與王朝國家之間常常出現反反復復的矛盾。

(二)土流并治

明清時期國家和地方之間的關系,存在著中央政府統治的核心區和邊緣區的程度差別。西南、中南及西北的土司地區,相對于王朝國家統治的核心區而言,屬于邊緣區和邊陲地。王朝國家對于始終處于遠離政治中心的邊緣區和邊陲地的土司地區,其控制往往有力不從心之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國家不得不接受一些朝廷命官的建議,采取“土流并治”的舉措。“土流并治”這一舉措是明清時期國家治理的一種制度性安排。從明清時期土司制度的涉及看,這一制度性安排,均始于元代的“參用其土人”的制度性安排。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在土司地區實施“土流并治”“土流參治”“土流參用”“土流兼用”等舉措。王守仁在《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中就提出“特設流官知府以制土官之勢”和“仍立土官知州以順土夷之情”兩條建議[14 ]260-262,這可以說是“土流并治”的高度提煉以及對國家治理土司地區的一大貢獻。明清時期中央政府為了有效地治理土官區,在土司系統或土司衙署內附設流官機構,而在一些以流官為主的政府系統內又附設土官機構,以共同治理流官區,實行“土流共治”。翻檢文獻不難發現,明清時期的“土流并治”不僅體現了土官和流官可以在同一土司衙署并存,而且意味著各地土官與流官相互之間可以轉型或兼任。也就是說,這里有三種情況:一是土官可以作流官,二是流官可以在土司衙署做官,三是土官與流官可以轉型或兼任。這表明“土流并治”的制度設計,其內涵十分豐富。“土流并治”不僅是土官和流官的共同存在,更重要的是土官和流官對土司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共同治理以及對土司衙署內相關事務的共同管理。如此一來,土司衙署中除了宣慰使、宣慰同知、宣撫使、宣撫同知、安撫使、安撫同知、招討使、副招討、吏目等為土人之外,僉事、經歷、都事、照磨等佐貳官或土或流。從這種編制格局可見,在各地土司衙署的行政建制就體現為土官和流官相互監控、相互制衡、并存共治,共同行使中央政府交付的國家治理權。研究表明,在宣慰司和宣撫司內,宣慰使和宣撫使為土官之職,是土司衙署中的最高行政長官,負責轄區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行政事務;宣慰同知、宣撫同知、副使、僉事等為佐貳官(即副職),這些官員大多是朝廷任命的流官,主要輔佐宣慰使和宣撫使行使權力;經歷、都事、知事等為首領官,主管土司衙署中的文案事宜,其中經歷負責管理土司衙署中的出納文移,也就是文書的辦理,由知事輔佐經歷官;都事主要負責土司衙署中文書收發、稽查糾失和監印等日常事務。這些首領官往往是土流參用。因此,明清時期的宣慰司和宣撫司的長官都是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由兵部負責管理他們的承襲、任命等相關事宜,而佐貳官、首領官屬于文職序列,則由吏部與兵部選用和委派到各地土司衙門。由于佐貳官、首領官是在土官衙署中工作,即便他們是文職序列,也要由吏部會同兵部共同選用和委派。[15 ]這不僅體現了明代丘浚《廣西眾建土官議》“府州正官,皆以土人為之;而佐貳幕職,參用流官”[16 ]197的建議,而且彰顯了明清時期土司制度實施過程中國家治理的特色。

(三)眾建寡力

明朝成化元年(1465),中央王朝兩廣用兵,其間丘浚在經筵講官任上,隨行兩廣,撰寫了諸如《兩廣事宜議》等多篇“議”類文章,其中《廣西眾建土官議》很有見地,其中有“眾建官而分其權”的觀點不但得到統治者的高度認可,而且也為史家和學界極度贊賞。丘浚以廣西左右兩江為例,建議“有能率其種類五百名以上內附者,即授以知州之職;四百名以下,量授同知、判官、吏目等官。其官不拘名數,亦如衛所之制”。如此一來,“眾設其官,勢分力敵,自足相制,不能為亂”,無形之中就實現了“國家之勢益尊,不勞兵戈而一方安靖”[16 ]198之目標。時隔60多年后,時任總督兩廣兼巡撫的王守仁,面對思恩、田州的叛亂以及“土官知州既立,若仍以各土目之兵盡屬于知州,則其勢并力眾,驕恣易生,數年之后,必有報仇復怨,吞弱暴寡之事,則土官之患,猶如故”的實際,他給嘉靖皇帝上了《處置平復地方以圖久安疏》,提出了“分土目以散其黨”[14 ]262的建議。從王守仁的這篇奏疏可見,他將“分土目以散其黨”的觀點予以具體化,可操作。他對田州“眾建寡力”的做法是將田州各甲,“分設為九土巡檢司……各立土目之素為眾所信服者管之”。[13 ]這就是“以夷治夷”主要措施之一,即眾建寡力,分而治之。也就是將原來大土司廣闊的轄地劃分為若干小片區,設立若干個小土司。上述情形就是王守仁針對廣西田州、思恩兩個土司衙署勢力過大、事端頻起而采取的設置土巡檢司分而治之的舉措。王守仁不僅提出了“分設土官巡檢,以散各夷之黨”的觀點,他在設置土知州、土知縣之外,設立了眾多的土巡檢司,讓這些土巡檢司屬流官知府直接管轄,這無疑就分裂了這些土巡檢司的土目與土知州、土知縣的關系,最終實現了削弱土知州和土知縣實力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土官既無羽翼爪牙之助,而不敢縱肄于為惡;土目各有土地人民之保,而且不敢黨比以為亂”[14 ]262。

這種“眾建寡力”的舉措不僅在明代的廣西盛行,到清代后同樣在土司地區盛行,清政府甚至將“眾建寡力”的舉措寫進了《大清會典》里。如《乾隆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十《兵部·武選清吏司·土司》之“土官襲職”條和《光緒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百八十九《兵部·土司》之“土司襲職”有基本相同的內容:

雍正三年覆準……嗣后各處土官庶支子弟,有馴謹能辦事者,許本土官詳報督撫,具題請旨,量給予職銜,令其分管地方事務。其所授職銜,視土官各降二等,如文職本土官系知府,則所分者給通判銜;系通判,則所分者給縣丞銜。武職本土官系指揮使,則所分者給指揮僉事銜;系指揮僉事,則所分者給正千戶銜。照例頒給勅印、號紙。其分管地方,視本土官多不過三分之一,少五之一。此后再有子孫可分者,亦許其詳報督撫,具題請旨,照例分管,再降一等。給予職銜、印信、號紙分土如前例,授職再降一等。[8 ]

清代中央王朝利用土司與土司之間的矛盾進而分而治之的案例也不勝枚舉。如勐角董土司的形成就是清代中央政府“眾建寡力”的結果。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耿馬土司派遣其弟罕朝金為勐角董太爺,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第五代時,勐角董太爺的勢力逐漸超過耿馬安撫司,并逐漸產生篡奪耿馬土司職位的想法,于是耿馬安撫司與勐角董太爺之間引發了紛爭。清政府為了平息二者之間的內部紛爭,同時也為了加強清政府對云南南部傣族土司地區的控制,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道光八年(1828),清政府將擋帕河南部地區劃給勐角董歸罕榮高管理,擋帕河北部由耿馬安撫司管理。光緒十七年(1891),清政府封勐角董土千總,有印信一枚、號紙一張,準其世襲。由此形成了勐角董土司。[17 ]

三、“以夷治夷”手段的作用

明清統治者在土司地區實施“以夷治夷”手段,這不僅與該地區環境惡劣、交通閉塞、經濟滯后、文化水平很低有關,而且與當地原有社會組織根深蒂固密切相關。眾所周知,土司地區的民族首領在這些地區具有崇高的威望,而中央王朝鞭長莫及,只能采取“以夷治夷”的手段。學界對明清中央政府“以夷治夷”手段褒貶不一。我們只有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來剖析“以夷治夷”,才會得出與實際相吻合的答案。“以夷治夷”的手段雖然是明清中央王朝統治集團利益與土司地區民族首領統治集團利益相互結合的產物和長期博弈的結果[3 ],能達到分化少數民族、維護中央王朝統治的目的,但是這種手段在國家治理土司地區的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維護祖國統一

如前所述,土司地區都是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由于社會歷史的原因以及經濟文化發展滯后,中央王朝如果采取統治經制州縣的辦法去治理土司地區,勢必會激起當地民族首領所統懾地區的反抗,而這種反抗將是曠日持久、連年不斷的。中央王朝由于實力有限,要應付這種曠日持久的動亂必將付出沉重代價,且結果還將是得不償失。因此,中央政府采取“以夷治夷”的手段,應該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以夷治夷”手段的運用,不僅土司地區的少數民族易于接受,而且明清中央政府也從中得到好處。同時,在中越、中柬、中緬邊境實施土司制度,從中央王朝的角度看,使土司地區成為我國內地與外國之間一個相對較為廣闊的軍事緩沖區,當我國與外國發生軍事戰爭時,中央王朝既可以利用土司的軍事力量去對付外來的軍事力量,邊疆土司地區又可以成為維護祖國統一的一道屏障,這是中央王朝謀求的另一種“以夷治夷”手段。無論是中央王朝的軍事力量有限,還是利用土司軍事力量對付外來侵略戰爭,這種“以夷治夷”手段對于維護明清時期國家的統一和土司地區的民族團結,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二)促進經濟發展

明清中央王朝采取的“以夷制夷”手段,穩定了西南邊疆地區的穩定和國家大一統的局面。在這種時局里,其經濟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層面從元代不干預土司地區的內部事務到明代的“額以賦役”,再到清代田賦的逐漸加重,既充實了國家的府庫,也發展了農業經濟,如前面提及的土司地區實繳夏稅麥、秋糧米就是例證;二是通過各地土司的朝貢,加強了土司地區各族民眾與朝貢沿線地區各族民眾經濟文化的交流,西南地區土司將金銀器皿、各色絨綿、各色布手巾、花藤席、降香、黃蠟、檳榔……各色足力麻、各色鐵力麻、各色氆氌、左髻、明盔、刀、毛纓、胡黃連、木香、茜草、海螺、毛衣等物品源不斷地輸入北京及廣大的中原大地,極大地豐富了北方人民的經濟文化生活。[18 ]592-595同時,土司地區民族又從中原漢族地區帶回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西南、中南和西北土司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祁建華.明成祖民族關系思想初探[D].煙臺:煙臺大學,2015.

[2] 熊貴平.以夷制夷方略及其在漢代形成和發展的原因探析[J].江西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3] 李干芬.略論歷代封建王朝的“以夷制夷”政策[J].廣西社會科學,1992(4).

[4] 〔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 佘貽澤.明代之土司制度[J].禹貢,1935(11).

[6] 〔明〕張學顏.萬歷會計錄(卷十三)[G]//續編四庫全書(8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 〔明〕葛守禮.與郭一泉論邊事[G]//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七十八).

[8] 〔清〕昆岡.光緒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五八九):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1.

[9] 〔清〕胡醇仁.耕兵議[G]//全文炳.光緒平樂縣志(卷十下). 清光緒十年(1884)刻本.

[10] 〔清〕毛奇齡.蠻司合志(序)[G]//中國邊疆少數民族古文獻(43冊).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11] 嚴從簡,于思黎.殊域周咨錄:卷9[M].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 明太祖實錄[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3]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順生錄之六·奏疏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4] 〔明〕應榎,劉堯誨.蒼梧軍門總督志[Z].全國圖書館文獻微縮復制中心,1988.

[15] 楊虎得,柏樺.明代宣慰與宣撫司[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

[16] 〔清]汪森,黃盛陸.粵西文載(四)[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

[17] 李國明.土司制度下的地方與中央:以佤族聚居區為例[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1(4).

[18] 〔明〕申時行.明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91视频| 午夜福利网址| 国产成人1024精品|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站|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91精品小视频|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 无码'专区第一页|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午夜国产理论| 狠狠综合久久|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毛片免费在线| 亚洲最黄视频|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视频网|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无码'专区第一页| 欧美一级在线看| 婷婷伊人久久| 国产a网站|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麻豆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 a毛片免费看|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97久久精品人人| 亚洲无码电影|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区在线|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视频a|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网在线观看|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 亚洲欧美极品| 青青国产视频|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va在线| 91久久精品国产|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激情综合激情|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99视频只有精品| 亚洲精品福利网站| 在线欧美a| 欧美日一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