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鄉村振興中的文化重構

2018-12-06 07:34:46李軍明向軾
廣西民族研究 2018年5期

李軍明 向軾

【摘 要】文化重構既是推進鄉風文明的基本措施,也是整合鄉村力量的基本手段,更是保護鄉村文化多樣性的基本對策。鄉村文化存在衰敗化、脫域化、碎片化等問題,因此必須進行鄉村文化重構。“整合—展示”與“吸納—融合”的動態演變路徑、“文—人”一體的活態發展路徑、“文化基因—文化事項—文化空間”的系統性保護路徑是實現鄉村文化重構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鄉村振興;文化重構;文化轉型

【作 者】李軍明,黔南民族師范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貴州都勻,558000。向軾,重慶文理學院文化遺產學院研究人員。重慶永川,402160。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5-0095-009

一、引 言

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同時在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鄉村振興戰略”作了具體部署,并在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實施該戰略的具體方案,要求在2050年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實現鄉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其內容主要包括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五個方面。在鄉土社會中,鄉村—文化—環境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鄉村是文化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場域,環境是鄉村與文化的生存土壤,而文化則為鄉村建設、生態保護提供精神動力,也是發展鄉村、建設鄉村的重要資源。正如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可以說鄉風文明是鄉村社會穩定有序的基石,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建設內容涉及鄉村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習俗,以及生存方式與情感心理等,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1 ]而傳統鄉村社會中的村規民約、生活習俗、行為方式、思想覺悟、生活風尚等是鄉民精神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集中體現,是鄉村社會的“隱性文化”[2 ],在整個鄉村的鄉風文明建設中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因此要依托鄉村社會原有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整體推進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現階段鄉村文化式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是當前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因素。因此要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使鄉村社會原有的文化整合與調控機制得以正常運行,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等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秩序,從而有效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促進鄉村文化復興。可以說鄉村文化重構既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村民文化自信的重要舉措;既有利于保護鄉土文化基因的多樣性,也有利于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那么,何為鄉村文化重構?鄉村文化重構是指為適應鄉村社會內部文化要素和外部文化環境的變化,立足于原有的文化基礎,在鄉村振興中有意識采取一系列干預措施,通過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以及不同文化間的吸納融合,建構出一種新的具有區域特色、鄉土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系統,從而實現對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功能提升及整體性保護。也就是在時代變遷中,鄉村社會原有的文化系統功能失調,通過對鄉村社會內部各文化要素進行保護傳承、優化重組及開發利用,建構出一種新的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型鄉村文化系統,以充分發揮鄉村文化的整合與創造、凝聚與價值認知功能。

二、鄉村文化發展的現實困厄

(一)鄉村文化衰敗化明顯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信息化的快速推進,鄉村文化衰敗成為既定事實,這種衰敗既體現在傳統村落的鄉村社會中,也體現在轉型發展的鄉村社會中,其具體表現為鄉村文化的斷裂與邊緣化。

一是鄉村空心化導致鄉村文化傳承斷層。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是鄉村社會人口單向流出所致。由于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鄉村社會中原有的生計方式不能滿足鄉民生產生活需要,在生計壓力下不得不選擇外出務工,以至于出現大量的空心村。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的行政村、自然村數量呈嚴重下降趨勢,行政村從1986年到2011年,減少258020個,平均每年減少10321個;自然村從1990年到2013年共減少1123200個,平均每年減少48835個。[3 ]7這種人口的不平衡流動是由鄉村內生離心力和外生牽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筆者在鄉村調研中發現,農民逃離鄉村是一個“代際傳遞的夢想工程”,部分農民因現有能力及條件約束,把逃離農村的夢想寄托于下一代,如此下去必將人去樓空。鄉村是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而人是文化基因的載體,人都逃離了原有的生存環境,又何談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鄉村的最終結局是一個失去文化內涵的空殼,成為毫無生機的文化荒島。

二是鄉村邊緣化導致鄉村文化地位衰減。大部分人具有思想偏見,片面地認為城市優于鄉村,前者是“文明”與“富裕”的名片,后者是“愚昧”與“貧窮”的象征。可以說在現有的文化體系中人為地將鄉村文化與城市文化放在不平等的天平上,從而導致鄉村文化話語權逐漸消解。因為基于人的理性選擇(其實是有限理性),鄉村原有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人際關系悄然發生變化,長期下去必然導致鄉村文化價值體系解體,利益的驅動幾乎淹沒一切傳統鄉村社會文化價值,而成為鄉村社會的最高主宰。[4 ]從鄉村社會的內部結構看,傳統的鄉村精英(如寨老、活路頭等)逐漸沒落,失去凝聚人心與匯聚鄉民的力量。“差序格局”既是鄉村社會秩序運行的基本邏輯,也是鄉村文化體系運行的基本規則。在鄉土社會中,鄉村精英是鄉土社會穩定的中堅,既扮演著調和各種關系與沖突的中介人角色;又發揮著文化教導、倫理指引等功能。但反觀現實,鄉土社會中非正式組織的鄉村精英如寨老發揮的功能逐漸減弱,尤其是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鄉村社會結構中(如貴州西江苗寨),傳統的鄉賢或精英在現行鄉村文化體系運行中的地位迅速被邊緣化。

(二)鄉村文化脫域化嚴重

環境是決定人類社會和文化特征的關鍵因素。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社會結構和文化特征都可以通過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得以解釋 [5 ],這充分說明環境在鄉村文化形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就是鄉村文化系統與其文化環境互塑共生,文化系統的要素、結構、功能、屬性、特性等在相當程度上是由鄉村環境塑造的。因此,無論是鄉村文化的“內生演變”還是“外部植入”,都要堅持文化與環境的適應性原則,但遺憾的是現階段鄉村文化脫域化現象較為普遍。所謂脫域化是指在對鄉村文化保護傳承、開發利用中脫離了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文化空間),或者在對鄉土文化的外來“植入”中忽略了鄉村社會原有的文化環境,以至于文化意義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一是體現為鄉土文化在開發利用中的脫域化。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逐漸成為一種稀缺資源,尤其是民族文化。但鄉民因能力、資本等條件約束不能對這些資源進行創造性轉化,地方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那些實力強大的金融集團“另起爐灶”“異地重構”鄉村文化,其典型代表是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村。這種開發方式基本上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略文化保護,而且在開發過程中假借原生態民族文化之名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甚至采取某些措施限制文化所有者參與。筆者在貴州某著名景點調研發現,所謂的原生態民族歌舞是一套按部就班的機械表演,“當地村民”(實際上是從各地招聘而來的演員)跟著音樂節奏整齊劃一地比劃動作,并不知曉演出節目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聲稱是為了“生計”而參加演出。筆者認為,脫域的鄉村文化資源開發不能視為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傳承,而只是對過去鄉村文化歷史的舞臺展現。正如張博指出,不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土性,脫離原有的文化空間進行旅游開發,將遺產強行移植并進行商品化的后果是:不受歡迎、價值不大的文化遺產,會被開發商最終拋棄而衰亡;那些受歡迎的文化遺產,表面上維持繁榮,但實際上它原生文化空間已經受到破壞 [6 ],其文化遺產的形態已經發生了改變。

二是體現為文化植入與鄉土原生環境的脫域化。鄉村文化有其獨特的地域性、鄉村性及社群性,這些特性與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同時鄉村文化具有開放性,只有不同文化之間互鑒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增強鄉土文化的活力。在新的文化“植入”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該文化要素對鄉土文化環境的適應性,但行為主體(政府或開發商)在鄉村文化的“嫁接”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破壞了鄉村文化系統的生態環境。如部分鄉村旅游景點生搬硬套地制造出與當地文化生境不和諧的假文化,尤其是民族村寨旅游中的“圖騰柱”,看起來“高大”“神秘”,不僅與當地整體文化環境不協調,而且沒什么文化內涵。

(三)鄉土文化碎片化突出

嚴墨指出,文化是創造的,也是人定義的,向來沒有一個完整的整體,是一個易于碎片化的時代;同時現代社會又是一個把碎片化不斷重構的社會。[7 ]較為遺憾的是鄉村中的文化沒有重構與整合的趨勢,反而出現更為嚴重的“碎片化”,這種碎片化表現為自為的碎片化與人為的碎片化。

一是文化發展過程出現“自為”的碎片化。鄉村文化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發展變化按照自身的運行邏輯進行有序的文化演化,可以說文化的新舊更替與推陳出新是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在鄉村社會發展中,部分文化要素的功能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構成鄉民生產生活需要,例如侗族的火塘和鼓樓、苗族的婚戀習俗、土家族傳統編織工藝等文化要素都出現不同程度地衰退,“自為”地散落在鄉村中。

二是人為的因素導致鄉村文化碎片化。首先,部分文化要素因人的選擇在新的文化生境中失去了生存土壤,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文化功能喪失,也不意味著文化基因的消亡,而是一種暫時性的回避,甚至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復活。例如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梯田灌溉系統、水車等是農耕文明的產物,隨著鄉村人口的外出務工,這些文化要素的功能處于停滯狀態。其次,人為的選擇性保護也會導致文化碎片化。文化的邊界與行政的邊界往往具有不一致性,除了行政分割破壞文化整體性外,政府在保護中往往對那些知名度高、經濟效益好的文化事項保護力度大,而對那些知名度低、經濟效益較差的文化事項保護不足,而且只注重保護鄉村中某一文化事項,忽略了對該文化事項密切關聯的文化基因及文化空間的保護。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界定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只是提“相關”的場所,但并無實質內容,在具體操作中基本上是對某一具體文化事項的保護,例如水族馬尾繡、土家族撒葉兒嗬、水族水書、侗族大歌等,而忽略了對該文化事項的生存空間、適用范圍、文化意義的保護。這種以單一文化事項為基礎的文化保護進一步加劇鄉村文化的碎片化。再次,人為的“碎片化”還體現在鄉土文化資源開發中的“斷章取義”,如一些鄉村習俗的某一特征被無限夸大甚至污名化,如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之鄉因“走婚”習俗被宣傳成“艷遇之鄉”,“芭莎苗寨”被描繪成最后的“槍手部落”等。

三、鄉村文化重構的路徑選擇

(一)“整合—展示”與“吸納—融合”的動態演變路徑

傳統村落中的鄉土文化是一定時期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的產物,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互動的產物,文化的本質特征是某個民族生活方式的體現,而生活方式又是由一定時期的生產方式決定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方式發生較大的變化,其對應的文化表現形式也應當發生變化。可以說,任何一種文化形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必然會有一些文化事項被激活、被消解或被重構,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8 ]從某種意義而言,所謂原生態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因此,任何試圖靜態、固化保護民族文化的想法都不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在實踐中都會遭到文化主體的強烈抵制。重構鄉村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強鄉土文化的活力與生命力,豐富鄉民的精神生活,因此不能對鄉土文化采取簡單的靜態保護措施和機械的傳承方式,而是要在尊重文化內生演變規律基礎上,形成一種“整合—展示”與“吸納—融合”的動態演變路徑。“整合”就是把鄉村中的各種物質或非物質的文化要素結合起來,形成文化合力。“展示”就是要充分體現出鄉土文化的張力,既包括對鄉土文化人文價值的展示,也包括對鄉土文化經濟價值的展示;“吸納”就是通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互鑒,揚長補短,美美與共,體現鄉土文化兼容并包的特性。“融合”則是鄉土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往中,在傳統與現代的互融中轉型發展,把時代性與傳統性有機統一起來。民族地區的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是人文價值與經濟價值的統一體,只有通過對這些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如民族歌舞、民族傳統工藝、民族村寨旅游、民族醫藥、民族食材等,以產品的形式走向市場,才能從不同視角展示鄉土文化的魅力,從而實現文化資本化。同時,任何文化都處在不斷地變遷中,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只有把他文化的精華與自身文化的發展演變結合起來,促進自我文化的轉型發展 [9 ],才能增強傳統村落中鄉土文化的生命力。

“整合”就是將某一系統內不同結構、要素、功能建構為一個相互協調、有機統一的整體。鄉村社會的文化習俗有其與之相適應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且有其與之匹配的整合機制。文化的發展是不斷地從碎片化走向“整合”的建構過程,可以說“整合”是文化“展示”的基本前提。鄉土文化整合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既包括對鄉村中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整合,實現文化的整體建構;也包括對鄉村生產生活與自然景觀的整合,實現文景一體化;還包括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整合,實現文化轉型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對鄉土文化的各類價值進行整合與轉化,實現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展示”既是鄉土文化獲得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鄉民對自身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展示”之目的在于向外界傳遞鄉土文化的歷史源流、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走向,以展示的方式實現鄉土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獲得他者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同時以展示的方式體現出鄉土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在全球與地方的轉型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鄉土文化的“展示”不是為獲得經濟價值進行掠奪性、毀滅性的開發,也不是為博得眼球、增強吸引力而進行異化、神話宣傳,而是真實地再現傳統鄉村文化的發展全貌,因此在展示過程中既要秉承本真性與藝術性的統一,也要堅持前臺與后臺的統一。所謂本真性,就是展現真實的鄉村,如村落布局、文化古跡、田園風光、山川河流、生產器具等;同時也要展示真實的鄉村文化,如鄉土風俗、民間信仰、傳統節日等。當然這種展示并非不加修飾,在本真性的基礎上可以進行藝術性的表達,但絕非為刻意迎合他者求新求異而人為地對鄉村文化進行改性。可以說整個鄉村就是一個開放的展示場域,既包括顯性文化(村容村貌、生產工具、生活場景)的展示;也包括隱性文化(民族信仰、婚喪習俗)的展示。而展示的方式要因村制宜,既要體現出多元性,也要體現創新性。既可以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民宿旅游、生態旅游,例如廣西平安寨,不僅展示蘑菇房的建筑文化、農耕文明的梯田文化,而且可以展示壯族梳秧節、壯族山歌等民族風情;也可以發展鄉村生態農業,例如湖北夾壁村是一座天然的生態茶園,“冷后渾”“黃金葉”是其特色產品;同時可以利用鄉村文化資源發展民間傳統工藝,如貴州卡拉村的鳥籠、貴州石橋村古法造紙、廣西舊州手工繡球,既延續了傳統文化,又實現了文化增值。

鄉村文化具有自我調適、自我建構與自我強化的功能,也就是文化具有一定的“慣習”,在新的發展中會沿著過去的路徑進行演變。文化的慣習可能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產生文化發展的正效應,把原有的文化特質傳遞下來,但這種“慣習”有可能使文化發展沿著錯誤的路徑“鎖定”在某種無效的狀態,同時又會排斥對其他文化要素的吸收,不利于文化的轉型發展,導致文化發展的負效應。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傳統鄉村文化具有兩面性,既要看到其優秀、合理的成分,同時也不能忽視其欠合理的成分,因此在鄉村文化重構中,要采取一定措施對文化發展的路徑依賴進行適度干預,既要弘揚鄉土文化的精華,也要摒棄不合理的成分,做到“揚”與“棄”的有機統一。在網絡化的社會結構中,要真正復興鄉村文化,就要吸收他文化的養分,探尋鄉土文化的依附體,在個性化中體現出共性,在共性中保留文化個性,形成不同文化的兼容發展,也就是在保留原有文化因子的同時,把他文化的優秀文化元與鄉土文化中的文化基因有機結合起來,并借助于廣為接受的新型文化載體傳承鄉土文化。湖北夾壁村在鄉村文化重構中把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借傳統載體傳播現代文明,如2015年中秋節大型文藝節目《重男輕女要不得》以勞作號子的形式宣傳男女平等的觀念 [10 ],這種傳統與現代的嫁接,既傳承了鄉土文化,而且吸收現代文明的養分,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中實現了鄉土文化的轉型發展,這種新的文化態更易于與現代社會環境相適應。總之,“整合—展示”與“吸納—融合”的動態發展路徑強調文化與經濟的互嵌、互融,既要實現文化增值,同時也要拓展鄉土文化的生存空間,把傳統與現代內化到鄉土文化的轉型發展中。

(二)“文—人”一體的活態發展路徑

在鄉村文化系統中,最重要的核心文化要素是“人”,人不僅是鄉村文化系統的創造主體,而且是鄉村文化系統的最終載體。鄉村文化因人而生,有了人才有文化,可以說文化是人的生存之道,發展之道,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滿足人的需要,是鄉民生產生活中鮮活的場景與要素。而鄉村中的人天然攜帶著某種文化基因,是文化的活態載體,同時人是文化的再生主體,為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必須完成文化傳遞與再生產,因為“人出生以后就生活在人文世界中,這個世界不是個人造出來的,是前人留下來的遺產,個人通過學習在人文世界里生活。人本來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但人的生活方式,包括思想方式和認識事物的方式都是前人給予的,是向前人學習而來的”[11 ],以學習或濡化的方式完成鄉土文化的代際傳遞。在鄉村振興中,既要發展鄉村經濟,也要保護鄉村生態,更要重構鄉村文化。我們所重構的鄉村文化是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是為鄉村發展服務的而不是在博物館中簡單地靜態陳列,鄉村文化復興最理想的狀態是既有活態功能,又有文化意蘊,更具有可感知性。因此在文化重構中不能只關注文化本身而忽略文化主體,也不能只保護文化形態而忽略文化內涵,這就要求在整個文化重構過程中體現出活態性特征,即文化功能與文化傳承的活態性,把“文化”與“人”有機統一起來,走“文—人”一體的活態發展路徑。

所謂文化功能的活態性是指鄉村文化在鄉村社會發展中繼續為鄉民的生產生活服務,發揮著活態的文化價值功能。文化功能論認為,一切文化現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社會中的某個社區,都是一個功能統一體。[12 ]柏貴喜從生活化與生存化功能角度探討傳統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機制,并指出當前文化保護的困境在于這兩種功能的弱化。[13 ]對鄉村整體而言,文化規約著鄉村集體的行為方式,是整個鄉村價值體系的建構與表達,是村民集體行動的心理基礎,可以增強鄉村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對鄉民個體而言,文化是維系鄉村內部團結的基礎,不僅可以滿足鄉村內部成員的情感交流,而且是成員需求社會表達的有效方式。正如李忠斌、李軍等指出,文化的產生、發展、傳承是族群及成員的需要,不被族群及成員需求的文化會自行消亡,這是文化發展演變的重要規律 。[14 ]因此文化要成為族群的需要才有生命力,才有群眾根基,所以文化就必須融入群眾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并成為其活態的元素。任何一種文化都具有多重價值屬性,也就是具有不同的功能,而且文化的功能具有漸進性和更替性,在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功能,對應的價值屬性也不相同。“民族文化資源的屬性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的動態演變過程,早期的民族文化主要滿足各族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體現為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經過社會的動態演化,其經濟價值日益凸顯,逐步發展為一種綜合性的資源屬性。”[15 ]對鄉村內部而言,文化發揮的是生產生活功能,在心理層面體現為民族禁忌、民族信仰,規約著鄉村社會的集體行為;在生產層面體現為生產工具或生產技術,如梯田灌溉系統、稻魚鴨共生系統、傳統民族工藝,是鄉村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社會而言,鄉村是文化多樣性的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當然,文化演變遵循著用進廢退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技術進步,部分鄉土文化的功能弱化甚至退出歷史舞臺,例如少數民族婚戀習俗中的苗族游方、瑤族鑿壁談婚基本喪失原有的功能,但這些文化事項是在特定時期內少數民族群眾與自然、社會互動的產物,具有較強的人文價值及經濟價值,是稀缺的人文資源,對他者而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可以人為地創造一些條件重構其功能,改變其原有的價值屬性,以新的方式如文化旅游繼續為鄉村社會發展服務,這樣不僅激活了已經或即將消亡的文化事項,而且保障了其功能的活態性,可以說鄉村文化的功能因文化自身的演變而不斷發生變化,“從滿足這種需要轉而去滿足另一種需要,而且一時失去功能的文物、制度也可以在另一時又起作用,重又復活”[16 ]335。總之,某種文化事項不構成鄉民的需要,不能給文化主體帶來利益,尤其是經濟利益,文化持有者就會認為鄉村文化是落后的,就會逆向選擇,甚至拋棄鄉土文化。在這種示范作用下,鄉土文化的最終命運可能走向消亡。因此,在經濟利益至上的物欲時代,對文化的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既要滿足鄉民的精神生活,更要滿足鄉民的物質生活,可以說重構鄉土文化的活態功能是保障文化母體傳遞延續的關鍵所在。

所謂鄉土文化傳承的活態性是指文化在滿足鄉民需要的同時擁有廣泛而深厚的群眾基礎,而文化主體為自身發展需要不斷進行自覺地活態傳承。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性社會存在,在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一切運作都必須借助物質載體的運作來實現。載體存則文化存,載體滅則文化滅。[17 ]可以說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植根于深厚的群眾土壤。文化活態性與人的活態性一脈相承,而且人是活態文化的載體。鄉村中人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活態文化符號的象征,不僅攜帶著文化基因,而且不斷生產文化意義。麻國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與“人”的生產生活結合在一起,“人”是其最為重要的因素,在民族村寨的活化中,真正要保護的對象就是村寨中的“人”,只有“人”保護下來了,活態也不是問題了。[18 ]如前文所述,文化產生于而且服務于鄉土社會,是地域性、民族性與群眾性的統一,文化的活態性必須體現為傳承主體的活態性,在文化傳承過程中,不僅是形態的活態傳承,而且是意義的活態傳遞。換言之,文化是一個完整的符號,是“能指”(文化形態)與“所指”(文化意義)的統一,完整的鄉村文化傳承必須是形態與意義的統一。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鄉村人口單向流動,而民族地區的空心化更為嚴重,筆者在貴州某村寨調研發現,人口流動率在50%以上。要實現鄉村文化的重構,就必須留住具有文化基因的鄉民,留住了具有文化基因的人就留住了鄉土文化的根與魂。可以說,只有依靠鄉民的活態傳承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代際傳遞與鄉村文化復興。行文至此,不得不對當前脫域化的文化資源開發進行反思,無論是文化的“生產性保護”還是“旅游化生存”都應在文化生長的鄉土社會中完成,依托其深厚的群眾根基,因此無論是文化資源開發還是保護必須通過一定的利益機制把鄉民納入其中,只有具備活態文化基因的人參與才能實現文化產品與文化意義再生產的統一,也只有這樣的生產性保護才不至于對原有的文化改性。現階段脫離民族群眾、脫離特定文化空間的文化再生產都不能稱之為生產性保護,例如深圳民俗文化村、麗江古城等旅游景點,都只是簡單地對一個民族文化變遷內容的再現,尤其是所謂的民族特色文藝表演只不過是為獲得經濟利益在特定時空中逢場作戲,基本都程序化、格式化,其本身的文化意義早已空殼化,可以說脫域的“文化資本化”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背景下為滿足消費者對異文化獵奇的工具而已。因此,鄉土文化的重構必須體現為文化的活態傳承,這種文化傳承必須是鄉民自覺的傳承,是文化形態與文化意義統一的傳承。

(三)文化“基因—事項—空間”的系統性保護路徑

如前文所述,現階段鄉村文化自為碎片化現象突出,再加上在保護過程中人為割裂了文化的整體性,破壞了鄉土文化自我建構、自我發展的機理。文化是一種重要的、復雜的系統,每一個鄉村都有自己相對獨立運行的文化系統。所謂文化系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并與文化環境發生一定關系的若干文化所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19 ]鄉村是由文化基因、文化事項與文化空間構成的文化整體。文化基因是文化事項的基本元素,也是特定空間內生成文化意義的活態要素。文化基因是文化事項得以存續的根本前提,文化基因的消亡必定導致文化事項的消亡;文化事項與特定的時空環境共同構成文化空間,而且文化事項是文化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化意義生成的核心象征;文化空間既是鄉村文化基因集中展示的場所,也是各種文化事項意義生成的時空場所。在鄉土文化重構中,不僅要保護文化事項本身,也要保護構成文化事項的文化基因,更要保護文化事項意義生成的特定空間。可以說保護鄉村文化基因是保護鄉村文化的“神”,保護文化事項是保護鄉村文化的“形”,而文化空間是“形神統一”的場所。鄉村文化復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通過一定的條件干預實現鄉村文化整體性保護是鄉村文化重構的理想狀態,而達至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就是采取“文化基因—文化事件—文化空間”的系統性保護措施。

文化基因是構成文化事項的基本元素,其本質是一種文化意蘊,或者文化內涵,是一種文化區別于另一種文化的本質性要素。文化基因既是鄉土文化活態延續的保障,也是鄉土社會價值認同的紐帶。文化基因的消亡會導致某一文化事項的永久性消逝,甚至是對鄉土文化的連根拔起,可以說保護文化基因是保護鄉土文化的關鍵所在。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是人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性和生物性共同組成人性……人類的文化基因應該是存在的。[20 ]那么什么是文化基因呢?所謂文化基因就是決定文化系統傳承與變化的基本基因、基本要素 [21 ],可以被復制的鮮活的文化傳統和可能復活的傳統文化的思想因子 [22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傳統思想最核心的內容已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他所謂的“文化基因”是指在“傳統文化”中孵化而成、正在或可以在“文化傳統”中承繼發展的最小文化因子,是過去、現在和未來時空中傳承、傳播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單位。[23 ]文化基因具有客觀存在性、無形性、活態性等特征。即文化基因是一種非物質的,借助于一定的物質載體呈現,而且以活態的形式存留于鄉土社會中,具有客觀存在性。可以說不同的鄉村風貌就是一座座相異的活態文化基因庫。以民族村寨歌舞為例,侗族大歌、土家族《六口茶》、土家族勞作號子中的“曲調”是一種文化基因;西南少數民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熱情好客,這種“熱情好客”也是一種文化基因;南北鄉村中的不同方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鄉音”也是一種文化基因;黔東南傳統民族工藝中的蕨編技術、銀飾品制作工藝及黔南牙舟陶制作工藝、湖北恩施壩漆工藝等民族工藝都是鮮活的文化基因。總之,文化基因是客觀存在的,存留在鄉村社會的特定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可以抽象為一個民族的心理底層結構和思維方式,體現在道德、藝術、法律、哲學、生活、生產中,是一種區別于他文化的基本特質。[24 ]反觀現實,在人口異常流動與外來強勢文化及文化資本化共同作用下,文化基因變得異常脆弱,呈現出變異甚至消亡的趨勢,從而使鄉村文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因此在鄉土文化重構中,在尊重文化基因正常演變的同時,要創造條件順利實現文化基因的代際傳遞與承繼,尤其是要防止外部強勢文化基因對本土文化基因非正常入侵(不包括文化間的吸收、融合與創新)。

文化事項是指由文化基因相關載體共同形成的能夠人為感知的具體文化事件。文化事項是文化基因的物質性體現,是文化空間的核心要素。任何文化事項是有形性與可感知性的統一。任何一個鄉村包含多個不同的文化事項,例如民族服飾、傳統工藝、生產工具、節慶儀式等。這些文化事項可能與其他文化事項之間沒有直接關聯,獨立存在,具有相對完整的文化意義,例如土家族婚戀習俗與農耕習俗之間沒有直接關聯;也可能是一個大文化事項中的某一小文化事項,也就是由不同小文化事項構成一個整體的大文化事項。正如周洪宇等指出,對某個系統來說它是由某些要素(或子系統)組成,同時它又是組成更大系統的一個要素(或子系統)。[25 ]例如湖北利川土家族婚戀習俗包括“見面、取同意、看人戶、插香(訂婚)、結婚”等環節,每一個環節遞進關聯構成該民族一套完整的婚戀習俗,而且每一個環節是相對獨立的“事件”,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民族村寨中的節慶儀式是由一系列小的文化事項構成的一個完整文化事項,如貴州三都水族的端節是一個完整的文化事項,可以通過具體的過端時間、魚包韭菜、端坡賽馬、相互走訪等一系列小的文化節點或文化事件來展現。上述這些文化事項都具有可感知性,而且在村民日常生產生活中發揮著活態功能。為此在鄉村文化重構中要繼續保護具有典型鄉村文化意義的文化事件。

在鄉村文化重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文化事項本身,更要關注文化事項隱喻的文化意義,保護鄉村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護鄉村社會中蘊含的文化意義,這必然要求對生成文化意義的文化空間進行保護。截至201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372項,而有關文化空間的保護項目屈指可數。正如烏丙安指出,要把關注保護的重點向各民族、各地方民俗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項目傾斜……以及其他密切聯系著億萬民眾生活和心理愿望的大型文化空間列為保護的重中之重。[26 ]可以說任一文化事項脫離了特定的文化場域,其文化意義無法生成,其內涵無法表達。文化空間既包括文化事項,也包括特定的時空范圍,可以說文化事項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舉行,其深邃的文化內涵才能進行充分闡釋與表達。例如,傳統村落是天然的文化空間,既包括村寨建筑空間布局,也包括村寨自然景觀,人在村落中的各種文化活動構成了一個整體性的文化空間。如水族端坡是一個典型的文化空間,平時是一般的自然場所,而在端節期間是一個神圣的場所,既有時空,又有文化事項(賽馬、敲銅鼓、跳舞等)營造了特殊的文化氛圍,而且生成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劉鐵梁指出,“如果讓井塘村的婦女們到舞臺上去表演儀式歌舞,那些本來在村落環境中由她們與觀演者在文化互動中所生成的意義就無從產生,她們的情感也難以表達。不燒黃表紙,沒有了香煙裊裊所營造的神圣氛圍,婦女們之間沒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充分交流,她們的歌舞表演如何能夠保持韻味?”[27 ]3由此觀之,文化空間是文化意義生成的特殊場所,案例中的“氛圍”“內涵”“韻味”等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征。可以說在鄉村文化空間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也保護了文化基因與文化事項。綜上,在鄉村文化重構中,在繼續保護鄉村文化事項的同時,要加大對鄉村社會中文化基因及生成文化意義的文化空間進行保護,只有走“文化基因—文化事項—文化空間”的系統性保護之路,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文化復興。

四、結 語

文化復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州馬莊村調研時所指出的,“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還要關注精神風貌”。可以說重構鄉村文化是推進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既要體現出鄉村文化外顯的價值尺度,也要體現出鄉村文化內在的動態發展;既要注重鄉土文化的活態承繼,也要注重鄉土文化的系統性保護。重構鄉村文化之目的在于通過整合鄉土文化資源,盤活鄉土文化存量,激活鄉土文化功能,增強鄉村社會的整合力、凝聚力、向心力,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筆者認為在具體的鄉村文化重構中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把握文化重構中經濟發展與文化保育的關系。任何一種文化是一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在社會發展中其對應的文化功能和價值也會發生變化。因此,我們所重構的鄉村文化不僅具有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娛樂功能等,而且更應該具有經濟功能,也就是要利用鄉村文化資源為鄉民的生產生活服務。同時要正確處理鄉村振興中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鄉村經濟是鄉村文化保育的物質基礎,而文化重構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落后地區的鄉村皆因經濟發展緩慢致使文化功能衰減更為突出,這在客觀上要求在鄉村振興中整合各類文化資源,轉變其原有的功能屬性,大力發展文化經濟,以此增強鄉村社會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全面提高鄉民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二是把握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系。文化系統有一套完整的自組織演化機制,文化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鄉村文化重構中不能一味強調原生態文化,也不能對原有文化固化、靜化,可以說傳統與現代并非天然對立,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要辯證看待鄉土文化,既要保留本土文化的精華,也要吸納他文化的養分,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揚”與“棄”,以及對現代文明的“吸納”與“融合”,達到對鄉土文化承繼、拓展與創新之目的。

三是處理好“文化”與“人”的關系。在鄉村文化重構中既要保護鄉村文化,更要保護具有文化基因的人。因為文化是鄉民的謀生之道,而鄉民是文化基因的活態載體,文化的活態性與人的活態性一脈相承。鄉村是一個開放的場域,更是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場域,客觀上要求文化應當具有為鄉民生存發展服務的活態功能,同時也要求文化主體對鄉土文化的活態傳承。因此,在鄉村文化重構中要走“文—人”一體的活態保護路徑。

四是要處理好文化結構與要素、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文化具有整體性與系統性,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文化要素構成。可以說鄉村文化是文化基因、文化事項與文化空間的統一體。重構鄉村文化就要實現對鄉村文化的整體性保護,為此在鄉村文化重構中不僅要保護文化事項本身,也要保護文化基因及生成文化意義的文化空間,即要走“文化基因—文化事項—文化空間”的立體化保護路徑。

參考文獻:

[1] 張國民,劉芳,劉旭芳.論新農村鄉風文明之系統特征[J].系統科學學報.2013(2).

[2] 陳興貴.人類學在民族旅游開發中的作用[J].貴州民族研究.2007(3).

[3] 胡彬彬,李向軍,王曉波.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4] 劉鐵芳.鄉村的終結與鄉村教育文化缺失[J].書屋,2006(10).

[5] 袁同凱.人類、文化與環境——生態人類學的視角[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6] 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空間保護[J].青海社會科學,2007(1).

[7] 嚴墨.文化變遷的規律——碎片化到重構[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8] 李佳.從資源到產業:鄉村文化的現代性重構[J].學術論壇,2012(1).

[9] 李忠斌,李軍,文曉國.固本擴邊: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的理論探討[J].民族研究,2016(1).

[10] 李忠斌,李軍,文曉國.武陵山區特色村寨建設新思路:基于夾壁村的調研[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2).

[11] 費孝通,方李莉.早年生活與文化熏陶[J].民族藝術,2002(3).

[12] 李金發.旅游經濟與民族村寨文化整合——以云南紅河州慕善彝村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13] 柏貴喜.民族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及其建構——基于系統論、控制論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5).

[14] 李忠斌,李軍,文曉國.以文化為內核的特色村寨遴選指標體系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5(5).

[15] 唐劍,張明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權界定與保護性開發——基于巴澤爾產權經濟理論視角[J].民族研究,2016(6).

[16] 費孝通.重讀江村經濟:序言[M]//費孝通.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7] 苗東升.文化系統論要略——兼談文化復雜性(一)[J].系統科學學報,2012(4).

[18] 麻國慶.民族村寨的保護與活化[J].旅游學刊,2017(2).

[19] 柏貴喜.文化系統論[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20] 吳秋林.文化基因新論:文化人類學的一種可能表達路徑[J].民族研究,2013(6).

[21] 王東.中華文明的五次輝煌與文化基因中的五大核心理念[J].河北學刊,2003(5).

[22] 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8(2).

[23] 耿識博.習近平“文化基因”論的內涵探析[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3).

[24] 劉長林.宇宙基因·社會基因·文化基因[J].哲學動態,1988(11).

[25] 周洪宇,俞懷寧,程繼松.文化系統論綱——文化學系列研究之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6).

[26] 烏丙安.民俗文化空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中之重[J].民間文化論壇,2007(1).

[27] 劉鐵梁.作為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民藝術:代序[M]//張士閃.鄉民藝術的文化解讀——魯中四村考察.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AⅤ无码国产精品|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www.亚洲国产| 精品视频第一页|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91导航| 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欧美| 国产jizz| www.av男人.com|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国产va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久久无码av三级|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内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久久semm亚洲国产|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成年人国产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久久公开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制服无码网站|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亚洲视频免| 亚洲bt欧美bt精品|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婷婷丁香色| a天堂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欧美三級片黃色三級片黃色1|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91精品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亚洲av无码人妻|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网站|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小视频| 精品国产香蕉伊思人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奇米影视狠狠精品7777|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成a人片|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欧美一级高清视频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