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政鋒
(廣東省遂溪縣第一中學,廣東遂溪 524300)
法治意識是中學政治核心素養的內容之一。法治意識的培養是指“營造一個處處有法治,時時有法治的社會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包括對公民法治的觀念、認知及執行途徑、過程等全方位的教育,促使公民進一步了解法律,掌握法治知識,形成一種法治意識或對法的信仰,并且在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法治”[1]。隨著依法治國的不斷深入完善,在青少年中開展法治教育顯得更為迫切。但是我們發現,雖然在高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中提出了法治意識,但是高中課本除了一本選修教材之外,并沒有專門講述有關法治的知識內容。而在高考指揮棒下,選修的課程基本是不開設的。因此,在高中政治學科中系統地學習法治知識,就無從談起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法治意識成為未來人才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如何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貫穿法治意識的培養就成為我們重要的議題。
整合教材內容,挖掘教材涉及法治的內容,是我們在課堂上能夠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地滲透法治意識的重要途徑和必要保障。通過對教材的挖掘整合,為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積累素材,從而使法治意識的培養無處不在。
例如,《經濟生活》在商品的知識講解中引入商品質量的法律保障;在紙幣的知識講解中引入關于人民幣保護的意識;在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知識的講解中引入關于國有資產保護的相關法律;在公司的兼并破產知識的講解中引入《破產法》《壟斷法》等相關法律;在勞動者知識的講解中引入關于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法律;在投資理財知識講解中引入關于規范投資、股票市場的規章制度;在財政知識的講解中引入《財政法》等法律;在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知識講解中引入規范市場秩序、《國際法》等法律。《政治生活》在公民的政治參與知識講解中可以引入關于公民權利保護或者規范公民行為方面的法律;在政府知識講解中引入《行政法》等法律;在人民代表大會相關知識的講解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法律制定的過程;在共產黨知識的講解中可以引入黨的紀律規定與黨的建設;在國際社會知識的講解中可以引入國際秩序與國際法則的內容。《文化生活》在傳統文化知識的講解中可以引入傳統文化對當前法治建設的啟示;文化市場知識的講解中可以引入關于對文化產品、文化影視作品的一些規定。《生活與哲學》則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以及從哲學角度探索法治建設的途徑。
法治意識的培養不能太過于拘泥于教材,我們要善于把教材看成是一種可拓展的資源,從教材中生成法治素材,超越課本知識局限,拉近學生與法治的距離,使學生在對知識的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法治思想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法治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強化法治認同,增強公共參與意識。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應該是基于自己與世界相互作用的獨特經驗去建構自己的知識并賦予經驗與意義。這個過程是展示具體而真實的情景,從而營造解決問題的環境,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活化知識的過程[2]。我們僅僅整合課本拓展法治內容是不夠的,它只是告訴了學生法治無處不在,但是無法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法治的重要性,樹立起法律的權威,維護法治的尊嚴。因此課堂上,我們還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再結合課本知識內容,讓“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遙遠而陌生”的法律。當然,我們不能采取知識灌輸的方法,而是需要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學會從法律角度看待事件的是非曲直,判斷事件的真善美丑,能夠學會通過法律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既明白是什么,又理解為什么,還知道怎么辦,這樣才能夠真正落實獨立思辨的法治思想的培養。
比如,我們在講解《經濟全球化》時,必然會讓學生探討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這時除了常規的教學目標和知識的學習之外,我們可以利用中美貿易戰中的中興事件,從法治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讓學生體會:法律是不可觸碰的底線,是不容踐踏的尊嚴!
再比如,在講解《文化與綜合國力》時,可以列舉一些國人法治觀念淡薄的表現,如闖紅燈、亂扔垃圾、破壞公共物品等無視法律的行為。然后告訴學生我們強調的文化軟實力更多的是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或者是文化的凝聚力等方面來說的,卻忽視了法律意識也是屬于國家文化軟實力不可忽視的部分,讓學生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經濟、文化的復興,更應該是內心力量的復興,應該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些社會層面價值觀的內化。
通過這樣切身的案例說法,學生不會感覺說教和陌生,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法治意識的培養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找到了相交的平衡點,從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角度,引導學生把陌生的法律具體化、生活化,在思考中交融了法律知識,在思考中樹立了法律權威。
法治意識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課堂上,只能讓學生感知法律的作用,無法真正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依據法律辦事的習慣。我們要利用一切機會使之回歸實踐,指導實踐。回歸實踐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綜合實踐課目標也是相一致的。
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模擬法庭等活動,創設具體事例讓學生在模擬活動中,能夠身臨其境地運用法律知識處理事情。同時,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很好的回歸實踐的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契機,引導學生策劃好法治研究主題,做好方法指引。比如,教師可以針對某一情境創設問題,激勵學生質疑探究的積極性,可以是針對某一問題所做的法律依據實踐,比如企業環境保護是否符合法律要求、市場價格是否存在違規行為、市場秩序等主題。我們還可以利用一些紀念日或者學校活動滲透法治教育,比如在學校的法治宣傳周、國家的憲法日、世界法律日等,開展“走進法律”等相關的主題實踐活動。
法治意識的培養一定是在平時教學和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落實的,因為它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只有滲透知識與實踐的教學,才能讓我們真正地信仰法律、畏懼法律、尊重法律,樹立法律認同,生成法律情懷,培養法律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