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娟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忠義初級中學,江蘇南通 226332)
初中數學與小學數學相比有著顯著差異,對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他們在短時間內很難轉變過來,不容易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動態生成式教學法,可以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構建動態化的數學課堂,借此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動力,并升華課堂教學效果,使其在動態中高效學習。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為實現動態生成式教學,教師首先需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準確評估他們的知識接受能力,促使教學進度、教學目標與其學習能力保持一致。對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每節課教學之前,需了解學生對本節知識的掌握情況和真實想法,以此靈活調整教學進度和把握課堂節奏,促進動態生成式數學課堂的實現。
例如,在講授“有理數與無理數”時,教師詢問學生:大家通過小學階段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學習過不少數,概括起來都學習過哪些數?他們可能回答:分數、小數、自然數等,還有剛學習過的負數。教師:大家在小學階段學習過的都是非負數,在七年級時已經發現不夠用。于是引入負數,將正數和零擴充范圍,并羅列一系列數讓學生分類,包括0.1、0、3、-2、4.28等。當學生得出結果之后,教師:為什么大家認為0.1是分數?學生:因為它可以寫成使其知道分數和小數能夠相互轉化。接著,教師要求學生思考整數、分數、小數之間存在著怎么樣的聯系,借此展開有理數的教學。
如此,通過課前提問與知識回顧,既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還可以引出新課內容,基于他們的視角設計教學方案,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教學節奏,為動態生成式教學做準備。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動態生成式教學法時,教師可適當引入一些實際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有利于動態生成式教學的實現。
這里以“豐富的圖形世界”教學為例,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呈現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包括籃球、魔方、牙膏盒、煙囪和火腿腸等,要求學生從中發現熟悉的幾何體并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熟悉的幾何體?學生會想到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等。接著,教師以上述討論為基礎,展示一幅書房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中各個物體是什么形狀,找出認識的幾何圖形,描述它們的特征。然后,教師讓學生找出圖中哪些物體的形狀與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類似;掛籃球的網袋是否類似于圓錐?為什么?描述圓柱與圓錐之間的異同點,并在課件中顯示各物體抽象出來的幾何體及名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引入大量的生活化素材,讓學生同數學知識相對照,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與學習這些抽象的幾何體,并促進動態生成式教學的順利實施。
動態生成式教學同傳統課堂相比,主要區別在于教學方式的動態化,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強調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1]。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開展討論,增強課堂教學互動。
例如,在進行“線段、射線、直線”教學時,針對“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一定理包含線段的形狀、概念,以及線段和射線、曲線相比較等知識點,教師可將班內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6人左右為宜,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各兩名,讓他們在同伴互助下證明該定理。有的小組會拿出兩根長短不同的毛線進行實例證明,有的小組采用畫圖的方式來證明,有的小組則利用列公式計算的方法進行證明等。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對本組使用的證明方法進行論述和說明,可以發現不同小組使用的方法不同,且具有自身的特點,并要求學生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增強記憶。
這樣,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壓力得以釋放,心情得以放松,使其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思考和討論中,有利于他們在課堂互動中對線段、直線等知識點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
動態生成式教學往往需要一定的導向,圍繞某一中心設計課堂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問題情境展開教學,生成動態數學課堂。初中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借助一定的語言描述、圖片展示或視頻展示,且問題要具有新穎性、個性化、啟發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利用問題為導向發散學生的思維,并落實動態生成式教學。
舉個例子,在講解特殊角的三角函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探究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在Rt△ABC中,∠C=90°,其中AB=10,BC=8。設計問題串:sin30°的值是多少?能求出cos30°的值嗎?tan30°呢?能繼續求出60°角的三角函數值嗎?小組合作類比探究45°角的三角函數值,幫助他們鞏固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接著,設計題目:如圖1,一個小孩蕩秋千,鏈子長度為2.5m,當秋千向兩邊擺動時,擺角恰好都是60°,求它擺至最高位置與最低位置的高度差。學生思考:哪些線段為2.5m?擺角指的是哪個角?∠BOA、∠DOA分別是多少度?哪些點分別是秋千擺到的最高和最低位置?如何求A、B兩點的高度差?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利用問題串引領學生積極回顧舊知識,并思索和分析題意,使他們利用所學內容嘗試解題,培養其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的能力,并生成動態數學課堂。

圖1
初中生受自身學習態度、知識接受能力,以及小學數學基礎和家庭環境等多個因素的影響,導致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具有顯著的差異性[2]。初中數學教師在應用動態生成式教學模式時,充分調動課堂學習資源,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及時回應和評價學生的回答,使其樹立學習自信,并在動態中生成優質課堂。
比如,在“確定事件與隨機事件”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引入實例:某次國際乒乓球單打比賽中,甲、乙兩名中國選手進入最后決賽,那么,該項比賽的冠軍屬于中國選手嗎?冠軍屬于外國選手嗎?冠軍屬于中國選手甲嗎?讓學生初步認識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隨機事件的概念。接著,教師要求學生判斷下列事件屬于什么事件:后天將下雨;2020年地球會被小行星撞擊;明天太陽將在東方升起;青蛙用鰓呼吸;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打開電視正在播電視劇;他鄉遇故知;守株待兔;任意拋擲一枚硬幣反面朝上;自由轉動指針,停止后指向9。并讓學生說明理由,無論對錯,教師均需進行點評,增強對他們的學習指導。
上述案例中,教師將課堂教學內容設計成現場練習,加強對學生學習的指導,讓他們利用剛學習的知識來解答數學問題,鍛煉其應用能力,在動態中生成高效的數學課堂。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動態生成式教學模式運用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需緊密結合學生實情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和優化課堂形式,將動態生成式教學落到實處,借此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提升他們的數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