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欽文
(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093)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為了恢復法制建設,恢復國家的正常運轉,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提出要認真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的法制,這個時期,“法治”的概念還沒有成型,仍然是用了“法制”的概念,但是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文件的發表,清算了過去十年的錯誤,使中國從滿目瘡痍中走出來,我國確確實實是走上了“依法治國”的道路。所以,改革開放可以算是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化的進程。
20世紀70年代末仍然停留在“法制建設”上,“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仍然是有一定的區別的。“法制”主要強調的是法律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是加強法律制度的制定、完善、實施以及依法辦事。20世紀70年代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深切地體會到過去的動蕩破壞了法律制度和國家政治的正常生活,意識到“依法辦事”的重要性。由此鄧小平在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指出:“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必須堅決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這一時期的中國法治化的著手點是在制度方面的建設。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法律制定出現了“噴井式”的增長,其中最重大的是1982年《憲法》的制定。《憲法》為中國法制建設構建了基本的框架,也成為了當時中國法治化進程的核心動力。它強調了“法律至上”的理念,是中國法制建設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法治化進程的重要一步。
進入21世紀,中國的法治化進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法治這一理念在不斷被貫徹,其涉及領域也在不斷地細化,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法治”也因此注入了新的理念。法治化與和諧社會相互交融,相輔相成。這一時期,中國的法治化在理念、法律體系、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獲得顯著的成果。在理念上,是與“和諧”理念的相互融合;在體系上,1999年對憲法的第三次修改和2004年對憲法的第四次修改,這兩次修改使得法治的概念被不斷鞏固,使這個依法治理國家的體系能夠更加得到重視,它被成文的法律所規定,它的運轉獲得了權威性的肯定,國家法治體系得到了最高的政治、法律和社會的效力[1]。在國家治理層面,一些不合時代發展的制度依法逐漸廢除,堅持公正司法,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嚴格執法被多次強調。
美國是在一個相對理想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它的憲法遵循三權分立原則和分權與制衡、天賦人權等原則,它的建立就是以“法治”為基石的,法治化隨著美國的建國而開始,和美國共同成長與發展。美國的憲法二百多年來未被改變過,通常都是通過憲法修正案對憲法加以補充,并賦予最高法院大法官以憲法的解釋權,所以美國的憲法具有超穩定性,這為其法治化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基礎。而法律總有缺陷和需要與時俱進之處,美國法律制度的改進和法治化的發展是靠美國民眾與權力機關的博弈得以發展的。從一個案子來對整個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最后對法治化的進程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小到民眾訴教育委員會案,20世紀50年代,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是由一個普通民眾對美國的法律和政治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最高法院在布朗案中裁決南方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制度違憲,對推翻種族隔離制度和種族歧視觀念起到了積極作用,極大地促進了黑人人權運動的發展[2]。美國的法治化進程是自下而上推動的結果。由于它是一個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國家,所以它的法治化進程是不斷完善法律和在法律實踐中尋找法律的不足之處,并加以修正和反省,這與中國的自上而下式的法治化進程頗有不同。
美國的法治化進程體現出了西方國家與我國法治化道路的差異,也給我們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美國將國家權力三分,美國的政府權力有限但是效率高,其原因就是在于美國民眾都愿意遵循憲法價值觀,而聯邦法院也是按照美國憲法的價值觀來裁決人民的糾紛,審查判斷政府、州及地方是否違反聯邦的憲法和法律,以此保障人民的團結,國家的統一[3]。美國的憲法賦予了最高法院對憲法的解釋權,美國整個政治運作體系也將憲法置于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極力維護美國憲法的權威性,這種意識也深入到每個美國民眾心中,民眾都自覺地遵循憲法的規定,維護憲法的權威性,認同憲法所傳達出來的價值觀。我國應該認識到公民的法律意識是中國推進依法治國,推動法治化進程的重要驅動力。國家的法治化建設也可以拓展渠道,多元化展開,不僅是自上而下地推動依法治理,也可以自下而上地通過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實踐來推動中國法治的進步。
我國現階段法治化進程將加強國家的治理能力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而美國在加強治理能力方面更多的是通過司法途徑加以協助,更多的是在制度和法律的層面加以推動。而我國各項法律都是在逐步發展和完善,吸取以往的教訓,以全球經驗為借鑒,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還是要加強制度的建設,要堅持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同時要完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完善我國的基本法律體系,不斷填充新的法律成果。我國的法院和檢察院是具有獨立性的司法機構,擁有司法權和對法律的解釋權。而在實際生活中,法院的權力相對狹窄,也受到了其他職權部門的影響,司法的獨立性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極影響。所以,在法治化道路上,加強法院的權力,保障司法的獨立性是加強國家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法院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受其他部門的干涉,民眾才能尊重法律判決,尊重憲法的精神以及憲法所蘊含的價值理念。法治化進程要維護司法的獨立,司法的獨立在于法官的獨立,完善法官的任職資格制度,職務保障制度,以及為法官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使其沒有生活的后顧之憂,從而在判決中保持司法的公正性和獨立性,這是我們能夠從美國借鑒的經驗。
樹立合理的公民意識,維護憲法精神,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完善法律體系,保持司法的獨立性,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必要一步,也是推動法治化進程的有效途徑。
[1]張文顯.法治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中國檢察官,2014,(4).
[2]任東來.美國憲政歷史:影響美國的25個司法大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3]齊延安.美國的法治經驗及啟示[J].法學論壇,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