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西安郵電大學,西安 710121)
要想正確認識和理解市場,就必須搞清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主要通過價值規律來體現的,其基本動力是追求剩余價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市場的基本作用是獲取壟斷價值。
第一,價值規律理論。價值規律理是市場作用的最基本內容。商品的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者想要獲得商品的價值,而顧客想要獲得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價值又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格總是圍繞價值的這條線上下波動。市場就是通過這些機制發揮作用的。
第二,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就是勞動者在商品生產中創造出的價值,它體現了資本家對勞動力的壓榨程度。資本家的最終目的是賺錢,因此他們必須獲得最大的剩余價值,就是獲得最大利潤,這也就是推動市場機制的基本動力。
第三,壟斷利潤理論。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必不可少的,資本家通過競爭來獲得利潤。競爭的最終結果會導致壟斷,一群資本家聚集在一起,將某商品的價格壟斷,以獲得壟斷利潤。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家獲得了高于平均市場利潤的壟斷利潤。
第一,競爭的形式。馬克思主義指出,自由競爭導致壟斷。企業競爭方式是通過圍繞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體現的。其包括兩種:一種是企業內部的競爭。企業內部通過改進技術或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該企業的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從而獲得利潤。另一種是指企業間的競爭。必須明確的是,這里的企業間的競爭是生產不同商品的企業。企業通過合并等方式,將不同行業資金轉移到一起,這樣就形成平均利潤率。企業間的競爭使資源在全社會中重新分配。
第二,競爭必將形成壟斷。競爭使企業聚集在一起,最終必將形成壟斷。根據內容,壟斷基本上有兩種形式:技術型壟斷和市場型壟斷。技術型壟斷,顧名思義,就是有企業通過創新或引進新的技術,獨占該技術使之不外流,從而使該企業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產生差額,即超出其他企業額外獲得的利潤。市場型壟斷就是壟斷市場的一部分資源,企業控制資源的自由流通以獲得超額利潤。在自由市場中,能夠自由進出的資源產生的是平均利潤,而被控制的部分也能獲得利潤,但是這部分被壟斷企業獨占了,壟斷企業擁有該部分多出的利潤。
國家與經濟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先有社會才有國家,國家經濟必須要適合社會的實際情況。馬克思提出,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理論,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一理論。一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二是市民社會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形成國家,反過來,國家就要服務于社會經濟;三是國家掌握了社會的大部分經濟,管理資本國家的各種事務。通過這一理論,不難理解在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中,市場在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
1.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的關系。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國家通過暴力瘋狂地掠奪財產,壓榨剩余勞動力,例如國家殖民掠奪等。國家還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和各種補助政策,保護私人資本。到了資本主義壟斷階段,國家甚至直接全面地干預經濟生活。
2.國家與資本主義土地所有權的關系。土地所有權是指一部分對土地具有隨意支配的權利。土地所有者通過地租獲取超額利潤。國家規定了土地所有權,也通過土地所有權來發展國家經濟。實現土地所有,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要求。
3.國家與雇傭勞動的關系。資本主義主義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產生雇傭關系,而國家在一些關系的產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雇傭勞動的產生就是離開土地,為資本家生產提供勞動力,資本家并給予一定的報酬,即形成了雇傭關系。國家一方面促進雇傭工人的產生,另一方面通過各種制度和政策為資本主義提供需要的勞動力,或對其生產進行監督等。
1.國家與對外貿易的關系。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國家主要通過殖民制度來實現對外貿易。早期的機器生產使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原材料,于是他們通過商業戰爭、奴隸買賣、搶占殖民地等方式獲取國外市場。在19世紀,許多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制定保護關稅制度。通過廢除和減少關稅的方式加大原材料的輸入,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出現各種信用危機,這時國家通過信用制度來緩解信用危機。
2.國家與世界市場的關系。隨著科技進步,國家之間聯系越來越密切,逐漸形成了世界市場。國際上,市場使資源在全球內重新分配。國家參與分工,使本國經濟和國際接軌,經濟制度也越來越國際化。國家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目的還是要發展本國的經濟,其過程中更要維護本國的利益。
第一,發揮市場的決定作用。首先,國家不能過分干預市場經濟,應解除對市場的禁錮,遵循價值規律,由市場自主形成價格。其次,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護產權,形成有序的市場經濟體系,促進市場經濟自由有序地發展。最后,反壟斷,防止生產要素、企業、國家的壟斷等,通過國家政策,鼓勵社會公平競爭,經濟共同發展。
第二,發揮市場的宏觀調控作用。首先,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不能過多干預,應建立一種市場型政府,弱化一部分權利,政府應激勵經濟的發展,但要注意激勵經濟發展的力度,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政府應該是服務于市民社會的,其經濟上要遵循市民經濟規律,政治上應受到市民監督。其次,政府的經濟制度改革應將市場配置資源放在首位,而不是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政府與市場應各司其職。關于公共資源的配置機制,需要政府這只“有形之手”干預,這樣才能使社會公平。
第三,維護民族利益。經濟全球化給國家經濟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這樣的趨勢下,僅靠市場經濟的自主調節作用是不夠的,政府必須制定相關的制度和政策,打破國際貿易中不利格局,維護本國的利益,這樣才能在競爭洪流中屹立而不被淹沒。
[1]張國昀,鞏軍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框架下的國家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羅伯特·吉.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M].楊宇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