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熙賀,吳 薇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a.交通與測繪分院;b.職教研究所,陜西楊凌712100)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和速度的發展非常迅猛,全國各地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尤其是硬件設施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升級,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高等教育體系正在進一步開放,高職院校面臨來自生源市場與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雙重壓力,社會各界對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高職教育的基本職責和內在要求是“文化育人”,高職院校能否構建具有鮮明“職業”和“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是能否實現“文化育人”的關鍵所在[1]。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提出,“要提升校園文化對職業精神養成的影響力,推進優秀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高職院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傳遞正能量的實踐育人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庇纱丝梢姡F蠛献魇歉呗毥逃虒W發展的趨勢和必由之路,高職院校必須了解產業文化和企業文化,整合學校和企業文化資源,將優秀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打造獨具特色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品牌,實現校企文化的全方位融合。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發展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于產品是否質優價廉,這些都要求企業擁有優秀的人才,擁有良好的科研技術。而高職院校是以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培養應用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教育單位,一方面為企業提供人才,另一方面又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幫助企業節約研發成本,降低研發風險[2]。此外,高職院校想要在目前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有所行動,又快又好地完成校企文化的融合對接工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保障。通過與企業的真誠合作,能夠有效解決人才培養所需的實踐實訓設施、基地等問題,尤其是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實現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1.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高職學生成才[3]。高職學生的文化課成績普遍不太高,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出現厭學逃課等現象。高職學生通過與企業接觸,領悟企業文化,感受在經濟大潮背景下企業之間、企業中人才與人才相互激烈競爭的現實,有利于使他們自覺地增強危機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激發學習動力,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學習機會,努力提高學習成績。
2.提升全面的人格素質,有利于高職學生成人。校園文化的作用在于孕育并提升學生的道德人格,將企業文化當中的“質量意識”、“時間觀念”、“團結協作精神”“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等精髓融入到校園文化當中,有助于高職學生客觀正確地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競爭與協作、自由與紀律、理想與現實、付出與回報之間的關系,有助于高職學生人格素質的全面提高,良好品質的全面養成。
3.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有利于高職學生就業[3]。目前有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在走出校門初入企業時感覺難以適應,沒有做好吃苦耐勞的準備,缺乏責任感和紀律性,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被企業辭退。校園文化融入了企業文化,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多直接接觸企業的機會,使他們深切體會到企業嚴格的規章制度和紀律要求,感受到企業員工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和堅忍不拔的堅強意志,使他們重新進行自我定位,盡快調整心態以提高適應能力,盡量縮短初入企業適應崗位的時間。
4.構建創新創業思維,有利于高職學生創業[3]。創新是企業文化的精髓,是企業經久不衰的秘訣。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求新求變、積極探索的精神,增強創新意識,構建創新思維,為今后成功創業打好必要的基礎。
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強校之源。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二元藕合性[4],校企文化融合不但可以體現高職院校的二元性,而且也是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的力量源泉。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優勢在于融入了更多的職業元素和對實踐技能的運用。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在深掘悠久辦學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入優秀企業文化的精髓,突出高職院校文化的職業性、實踐性和服務性,構建獨一無二的辦學特色,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個性化的發展。
1999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原國家級重點中專陜西省農業學校、陜西省水利學校和省部級重點中專陜西省林業學校合并組建省屬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院歷史可以追溯到1934年于右任先生和楊虎城將軍創建的國立西北農林??茖W校附設高職。建校八十余年、三校合院十余年來,累計為國家培養各類行業專門技術人才15萬余名,成為首批入選28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首批入選50所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經驗典型高校之一,為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院校立項建設單位。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自1999年合并組建至今,校企融合碩果累累,職教特色獨樹一幟。2007年開展了百縣千企聯姻工程,按照互利互惠、協作共贏的原則,與省內外139個縣(區)政府、1 132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友好的合作關系,校企共建163個集“學生實習實訓、教師鍛煉和科研試驗、社會服務、畢業生就業”為一體的綜合基地,形成了“學校、企業、政府、學生四方受益”的互惠互利良性機制。2010年學院牽頭成立了楊凌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構建了以學院和廣大企業為主體的職業教育體系,較好地實現了中職教育與高職教育的銜接、教學與科研生產的對接、人才培養與職業需求的統一。
近年來,學院堅持正確的辦學方針和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等方面穩步推進綜合改革,基本實現了校企文化全面深入融合,構建了當前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
學院首創“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個性發展+創新創業教育”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過程,推動教育模式改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融入優秀企業文化和企業先進理念。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辦學優勢,利用現有辦學資源,持續推進校企合作、產教學研合作,制定校企協同育人制度,采取多項措施將企業文化融入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體系當中。
水利工程分院引企入校,創新校企合作機制,與中水電建集團十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理事會,以企業冠名,成立“中水電建集團十五局有限公司水電學院”,在三個方面進行深度融合。一是人才培養方案由雙方共同制定,企業協助建設專業標準、構建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管理及職業教育研究工作。二是校企協同育人,理論課程教學和校內實驗實訓在校內完成,學院為考核合格的學生頒發畢業證及各種職業資格證,生產性實習和頂崗實習教學工作在企業完成,企業為考核合格的學生頒發實踐技能培訓證。三是組建校企共建共享的實驗實訓中心和教師掛職培訓鍛煉基地,共同開發實驗實訓項目,共同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共同培訓提高教師實踐技能和執教能力,共同培訓提升企業員工專業技能,實現合作共建,創新共贏。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水利工程專業已成為全國水利示范專業,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成為名牌專業,學生就業率持續多年高居98%以上,就業對口率平均82%以上,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逐年提升。
學院通過統籌協調、規劃設計、多方參與和制度激勵等方式,鼓勵廣大師生員工進行有關校企文化融合的研究與資源開發,使企業文化能夠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地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及物質文化等層面,使高職學生能夠有效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有效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1.“傳承歷史,凝練價值,求實創新,獨樹一幟”的校企精神文化融合。校園精神文化是一所學校文化傳統、教育觀念、價值體系和精神氛圍等方面的整合與結晶,它是校園文化核心和靈魂[5]。歷經80年滄桑巨變,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在建設技能型高水平職業大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內在契合點,樹立服務于企業的理念,加強校企業文化融合,促進校企之間的理解與溝通。如藥物與化工分院在與東科藥業等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過程中,總結摸索出了“冠名招生型”“定向委培型”“崗前實習型”等多種形式的“訂單班”,為企業“量身定做”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操作技能嫻熟、學院培養與崗位要求無縫對接的優秀畢業生,達到了學院與企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使學校、企業、學生受益,實現了多贏的目的。學院還通過定期拍攝宣傳紀錄片、精心籌劃校史展覽館等方式講述學院發展歷史、弘揚勵志故事等,讓廣大師生關注學院辦學方針和辦學理念、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發展脈絡以及核心價值觀等,采取多項舉措促進校企精神文化的融合。
2.“教學、管理、服務一體,多級監控,全員育人”的校企制度文化融合。制度文化猶如一把標尺,是師生的行為準則,是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基礎,發揮著規范育人的重要作用[5]。在管理機制上,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全面發展,五育并舉,德育為先”和“教育科學化,管理規范化,服務親情化”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內部管理體系,打造高效優質的管理團隊。學院成立了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學院黨委書記和學院院長擔任,組員由學院副院長和各機關處級干部組成,校園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決定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為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策劃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職場育人工程,樹傳統品牌文化,師生和諧,技能強化”的校企行為文化融合。學院實施了專家教授百場報告工程、社會實踐育人工程以及個性化教育工程,邀請企業專家、行業精英以及杰出校友走進校園、登上講臺,分享職場經歷,暢談職場文化,使學生了解行業發展形勢和企業文化,為學生樹立了牢固的專業思想,對學生尋找和把握自己的研究與學習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啟發。
學院引導學生組建各類企業化模式管理的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職業特色的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能在校就學習到更先進的企業管理理念。學院堅持以每年的重大節慶活動為契機,突出主題、精心組織,舉辦“十大節慶”校園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節等學生活動,提升校園文化內涵,促進校企之間的文化交流。學院鼓勵學生參加各項技能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廣泛開展涵蓋各個專業的技能大賽,學生在參賽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企業文化、企業創新意識及作為企業員工遵時守紀等方面的重要性,顯著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4.“彰顯職業特色,蘊含人文精神,承載自然美感”的校企物質文化融合。高職院校物質文化建設是學校辦學實力和硬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物質文化建設也是校園優秀文化的承載載體,既具有陶冶、約束、激勵與凝聚的功能,又擔負著展現高職教育特有理念和個性的重任[5]。
學院積極融入企業文化元素,處處彰顯職業特色。在三個校區積極推動櫥窗文化和展板文化,將杰出校友、優秀校友的創業事跡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進行展示,讓在校學生品味企業的目標、使命、精神和標準等,近距離感受企業文化。學院的實驗實訓環境高雅和諧、文明健康,學生在實驗實訓場地可以感受到“真實環境、設備、產品”的企業氛圍。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校企文化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融合,在校企合作的新思維、新途徑和新方法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近年來,學院學生在各項國家級、省部級及各類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中屢創佳績,累計獲獎380余項次。僅2017年上半年,就獲得省級職業技能大賽1等獎5項、2等獎2項、3等獎4項的好成績,特別是近期學院師生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再創佳績,榮獲陜西省“金獎”和全國總決賽“銅獎”,為學院贏得了榮譽。學院學生“雙證書”獲取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
學院目前正在以“十三五”規劃為主線,以“61410發展思路”為統領,緊抓機遇,追趕超越,開展一流專業建設、人才名校戰略、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信息化建設、新校區建設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其中校企文化的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學院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學院未來實現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高職名?!蹦繕颂峁┝擞辛Φ谋U?。
參考文獻:
[1]馬杰,林峰,卓璧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現狀與對策[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4):93-95,99.
[2]吳高嶺,余敏.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多元融合的意義及途徑[J].湖北社會科學,2013,(5):171-174.
[3]張婷.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4]王榮才,吳紅.新常態下校企文化融通的實踐探索——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4(2):141-143.
[5]楊麗穎.高職院校特色校園文化的構建[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