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晨,陳 園
(1.沈陽市第二十七中學,沈陽 110015;2.沈陽理工大學,沈陽 110159)
1.高科技人才流失。數據顯示,整個東北人口數在2015年出現嚴重下降,與2014年相比,減少近30萬人,人才流失問題不言而喻,遷入遷出比嚴重失衡,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總量位居全國前列,但高科技人才比較匱乏。由于近些年部分企業經營不善,大量高科技人才外流,以黑龍江省為例,近幾年,流出博士高達幾千人,這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無疑是個重創。
2.低層次人才與高層次人才供需不平衡。東北老工業基地人才供需并不平衡,以遼寧省為例,據統計,超過80%的專業技術人才集中在會計、工程、教育等行業,高層次人才也都占據一個較高的比例。而在電子技術、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利用等急需高層次人才的行業,高層次人才占全省高層次人才總數不足10%。某些領域高層次人才短缺,已對遼寧省乃至整個東北經濟發展造成重大阻礙。從吉林省的情況來看,技術人才分布比較多的行業為教育、農業、衛生和會計。上述四個行業高層次人才占全省人才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5.8%、11.5%、12.6%和8.3%。其他各行業高層次人才較少,而高層次人才比較少的行業,如銷售、房地產等行業,占全省高層次人才的比例不足1%。
3.人才結構錯位。目前,東北三省人才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工業企業人才占有率較低。據對吉林省調查統計顯示,吉林省事業企業單位人才結構嚴重失衡。其中,本科以上學歷的人才有65%在機關和事業單位,正高職稱人才在事業單位的比例超過90%,專業技術人才中70%在事業單位。對吉林省9個城市的調查顯示,機關事業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不足2%,但是畢業生就業選擇機關和事業單位的比例高達70%以上。長春市今年公務員預計錄取人數537人,而報名人數高達4.4萬人,錄取比例僅為1∶80,蜂擁而至的考生在報名處等待機遇、搏未來。
1.國家政策缺乏創新。國家出臺一系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若干意見,投資數萬億元,但從機制和體制上并沒有做出根本創新,思想上沒有根本改變。東北地區沒有出臺吸引或促進高層次人才創業的政策,對社會氛圍以及環境營造不充分,致使人才在幾經比較之下去往更適合的地域發展。
2.經濟結構不合理。一方面,東北工業產業鏈龐大,城市化人口比例比較大,高技術人才比比皆是。在某些企業的某些崗位上,存在多人競爭一個崗位的局面不可避免。與此同時,很多技術人才得不到證明自己的機會,就會去其他地方尋求機遇。另一方面,東北因為國有企業根深蒂固,出現了很多“濫竽充數”的所謂的有才能的人。而民營企業在東北創業的機會太少,很多在東北難以施展才能的人,只能到其他地域去爭取成功。
3.人文教育投入少。東北的優秀人才很多,但不論從歷史看,還是現在,東北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創造卻是少之又少,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方面也沒有足夠的力度,這使一些人的思想缺乏厚度。另一方面,企業在人文教育和精神傳播方面的投資也不足,形成了國家培養人才而企業使用人才的不良狀況,使一些人才對一些高技術領域工作并不了解。
4.企業經濟效益低。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趨顯現,東北老工業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競爭力下降,就業矛盾突出,經濟發展步伐相對緩慢。企業平均規模大,大型企業數量多,而中小型企業數量較少,企業之間的分工和協作配套水平較低,以致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難以發揮出來,使人才紛紛涌向更加穩定的事業單位。
1.國家出臺基本保證政策。國家應根據不同企業的發展狀況,制定薪酬基本保障政策,為企業提供高層次人才最低薪酬成本,為那些高科技人才入職企業下一顆“定心丸”,“做到扶持小企業,激勵大企業”。另一方面,對于有合理創業想法的創業人才,提供啟動資金,建立合理、創新的人才吸引機制。東北老工業基地要開創一個新時代,為人才創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工作環境。
2.加強人才培養。第一,學校方面,應加強學生興趣的培養,在保證科內知識學習的前提下,多舉行課外實踐活動,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動手、動腦能力;對于那些對高端行業有想法的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定期舉行創新創業大賽,落實他們的想法。第二,企業方面,應加大人文教育培養投入,不僅要培養高層次人才,還要對低層次人才培養重視,定期進行企業文化、業務培訓,甚至去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做到“低層次人才到高層次人才”的飛躍。
3.平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東北老工業基地應該大膽進行國有制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理論先于對策,更重于對策。消除“國有企業偏好”的思想,堅決實行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平等論;不能因為是民營企業就予以歧視,是國有企業就予以優惠,只有堅持平等原則,才能將“超重”的國有企業“民營化”,才能為東北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創業機會和就業機會。
4.企業創建激勵機制。目前,很多小型企業仍采用傳統的薪資加獎金的激勵機制,而且并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對此,可以借鑒一些先進大型企業“員工入股”的激勵制度,讓企業的員工為自己工作,不管是低層次人才,還是高層次人才,都會為自身的利益而更加努力工作。這樣一來,不僅會促進企業經濟更快的發展,也會使員工得到更高的回報。
參考文獻:
[1]楊蔭凱,劉羽.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新特點與推進政策[J].區域經濟評論,2016,(5):85-93.
[2]劉穎晰.東北老工業基地再振興與創新驅動發展[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115-116.
[3]岳麗娜.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激勵機制研究[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