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10月31日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安全可靠、綠色環保的農村電子商務市場體系,農村電子商務與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在推動農民創業就業、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帶動農村扶貧開發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從2016年8月開始,工商總局聯手阿里巴巴集團、京東集團開展試點電商扶貧。2017年財政總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關于開始2017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調電子商務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和要求;海南省人民政府于2016年10月就印發了《海南省交通基礎設施扶貧攻堅戰農村公路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方案提到,到2020年要全面實現農村公路連通到“點”,構建和完善“外通內聯、村村通暢”的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各市縣于2017年就按照方案要求開展扶貧公路建設工作。至2017年底,電子商務扶貧的外在條件已初見成效,農村淘寶在不少村落均可見到,公路實際上基本沒有問題。電子商務扶貧模式雖已構建,但其扶貧作用在多數貧困村尚未真正發揮。
2017年8月,在五個村委會開展調查,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96份,其中無效問卷1份,有效問卷195份,其中漢族有效問卷69份,黎族有效問卷99份,苗族有效問卷27份。
調查顯示,贊成每月領取救助金最高的是石屋村委會占16%,力乍和只納兩村委會都沒有貧困戶領取,加腦和后物分別占4%和6%。通過問卷調查和現場采訪發現,除了沒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選擇資金救濟外,其他有勞動力的貧困農民基本不會選擇這一方式。村委會兩委干部做了很多工作,過問和指導農民脫貧,支納村委會兩委干部指導率高達85%,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該村委會100戶貧困家庭仍有56戶尚列在扶貧對象當中。此外,農民對種植和養植還是比較在意,所以更多的貧困家庭選擇種植和養植,但多為自產自銷,也沒有把這些變成脫貧產業,其原因歸根結底是市場競爭力不足,他們對市場認識不足或根本不知道市場信息。
從調查中還可看出,農民對脫貧方式的選擇中,對教育就業脫貧和產業發展脫貧是認可和期待,教育就業脫貧最高占62%,有四個村委會占50%以上,產業脫貧最高占78%,且有三個村委會在70%以上。與之相對應,農民也認為農村返貧概率高的重要原因在于沒有產業支撐,最高的是力乍村委會占87%,統計顯示,無產業支撐是脫貧又返貧的主要原因,而當地政府和村委會也意識到了,只是在實施時遇到不少阻力,有來自農民本身的,有來自市場的,有來自技術的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又產生了收入來源少等問題,石屋村委會和加腦村委會有分別88%和86%的村民認為收入來源少是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收入來源少主是因為脫貧主要依賴種植和養殖,脫貧方式較單一。
利用電子商務來實現助推產業形成,即可改變收入來源少問題,又幫助農貧實現可持續發展,實現脫貧致富。國家有非常多的政策扶持電子商務進農村,企業也都紛紛加入。因此,把握好這一機遇,是當地政府和村委會要做的工作。可惜在調查的五個村委會當中,加腦村委會兩委干部上下一心,將當地的野生茶、苗族的手工藝品等,雖地處偏遠,但通過阿里巴巴集團在該村的農村淘寶推廣出去,成為貧困家庭家庭的收入來源之一。其他四個村委會都沒有將電子商務納入脫貧工作當中。
以電子商務模式推動農民脫貧的路徑并未能讓農民入眼入心,其原因在于:
(一)電子商務產品饋乏。海南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熱帶農產品生長,此為眾所周知之事。通過調查發現,農民擺脫貧困主要方法也在于種植。
然而通過電子商務售賣農產品,要求非常高,一是物流要快,這一要求有阿里巴巴集團和京東集團的保證,問題不大;二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種植過程和運輸過程中都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如果沒有政府出技術,農民自身要解決此難題,極其艱難。三是確保農產品包裝,這也需要政府幫忙出謀劃策。此為通過電子商務出售農產品,農民的積極性不高造成電子商務產品饋乏的原因之一。
手工藝等特色產品生產能力不足,無法形成產業,電子商務產品源不足的原因之一。如黎苗回等族的特色工藝研發主要靠農民自己在勞作之余制作,一件產品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去完成。而在電子商務中,產品充足是前提。
(二)電子商務經營管理欠缺。目前利用電子商務的村委會中,其管理屬粗放式,誰有產品賣就把產品放在農村淘寶中,會有快遞公司來收。但是這些產品具有不確定性,沒有形成穩定的產品源,所以多數時候,農村淘寶都是小雜貨鋪,其作為電子商務的平臺沒有發揮出來。
(三)電子產品資源分散。貧困村落的地理位置通常比較偏僻,單就農產品而言,這樣的地理位置對于資源的集中非常不利。每一個村委會每一個村小組的貧困家庭,其土地又比較分散,將產品資源集中起來的運輸成本和人力成本會大大增加。
充分利用電子商務優勢擺脫貧困,實現可持續的致富道路的有效途徑之一。以較為完整的道路交通系統、多家電商集團的參與為前提,精準扶貧工作面臨著非常好的機遇和挑戰。搭建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精準扶貧平臺,構建完整的電子商務體系,將邊遠的貧困村落與先進的經濟發展平臺聯結在一起,是可持續脫貧的方式之一,也是見效比較快的方法之一。
(一)構建具有能夠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1.特色農產品。海南每年都舉辦熱帶農產品推介會和展覽會,吸引不少的商家。海南還有非常成熟的果蔬運輸綠色通道,從這個綠色通道將熱帶果蔬運往全國各地可謂源源不斷。但是貧困村落和貧困農戶的產品基本不在這一體系之中,地處偏遠、種植零散、種植技術落后、產品不達標等諸多原因。如能以村小組為單位,按要求種植、采摘,化零為整,利用各電商集團提供的物流體系,由政府出面將農民種植的各具特色的農產品納入原有的果蔬市場銷售體系當中,其脫貧當有成效。
2.少數民族的特色產品。在走訪儋州苗嶺排村時發現,該村委會發動當地村民特別是婦女和女孩子,把苗家的手工藝傳承下來并制作成工藝品,由村委會統一收購,拿到鎮上和市里去賣,由此增加一些收入,但是未能達到脫貧指標。苗家黎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村民,他們并非沒有手藝,只是沒有手工藝品出售渠道。村委會可利用電商平臺,以村小組為單位,組織農閑的村民制作手工藝品,完成電商產品。
3.特色菜肴。食品在網上的銷售,亦不容忽視。白沙縣亦研發出黎族特色菜肴南餐(意譯),以前此菜肴雖然極受黎族人歡迎,但因其氣味很濃,也讓多數不了解黎族菜肴的人敬而遠之。但是白沙縣一批年輕人研發出來的南餐,一是氣味極淡;二是用當地特有的小河魚,味鮮;三是他們請了營養專業對該食品進行營養分析,發現其中含有對人體極有益的氨基酸。其實黎苗回都有大量的特色小吃,如能在此下功夫,將自愿參加的貧困村貧困家庭聚集起來,共同完成多種保質期較長的特色小吃,必然會形成產品體系較為亮眼的產品之一。
4.海洋產品研發。大海賦予海南優厚的待遇,海南應當回復大自然的厚愛。在保護大自然的同時,充分挖掘具有特色的海洋產品。可惜在市場上看到的海洋產品,除了珍珠之外,其余的似乎未能形成良好的產業鏈,質量、外觀、形式等的吸引力都不夠,再加上市場不規范,導致海洋產品無特色,前景不太理想。在消費者需求質量日漸提升的情況下,產品質量也需要隨之提升。海南的海洋產品如走大眾如線,那么沿海地區的眾多的貧困家庭其實都可以加進來。海洋產品如果走精品路線,其實貧困家庭能提供的人力資源,他們能吃苦,對大海情有獨鐘,甚至對大海產品的養殖可能也有一定的經驗,他們缺少的是資金,缺少的是領路人,缺少的是市場開拓者。在扶貧的道路上,很多企業都自覺地參與進來,與企業合作,脫貧工作會更順利。
5.鄉村游及農家樂。海南有著大自然的恩賜,處處好風光,可謂一村一景。在海南省人民政府推廣的美麗鄉村、百鎮千村建設中,很多美麗鄉村被挖掘出來,加腦村委會就是其中一個。加腦村委會地處萬泉河上游,河兩邊風景秀麗,兩委干部帶領群眾為加腦村做好規劃,所有景區的林蔭小道都是農民自己修建,開發了萬泉河漂流、黎苗歌舞、農家樂、家庭旅館等,萬泉河漂流已經形成品牌。該村委會的村民對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的支部書記滿懷感恩。
(二)確保扶貧數據真實,真正做到將貧困家庭納入到電子商務扶貧體系中。在調查過程中也發現,貧困村落和貧困家庭數據失真的原因有三:一是在制度缺失和執行不規范的情況下不免出現失實;二是扶貧工作者對扶貧對象不熟悉,導致扶貧工作操作失當,數據采集出現偏差;三是在農民收入采集時因農民自身等原因導致數據失真。因此,注意收集貧困家庭的真實數據,特別是收集貧困家庭成員的數據,包括年齡、專長、喜好等,為下一步幫扶提供真實數據。
(三)整合資源,形成較為成熟的扶貧電子產品源。在數據采集真實的基礎上,充分開發貧困家庭的特色資源,將其納入電子商務產品體系之中。整合資源,需要有一個系統的考量,包括整合方式、整合責任人、產品資源分類、質量監管、電商營銷、統計分析等,讓資源化零為整,適應電子商務產品需要。
(四)培養電商人才,建立貧困家庭人才庫。根據建構電子商務完整體系的人才需求,適當引進部分貧困家庭成員,培訓電商需要的一些技能,幫他們培育電商產品、倉儲管理方法、物流、客戶交流等,都可分級培養。五指山蕃茅村委會就有成功例子,該村委會的黎錦傳承者組建織錦培訓中心、織秀技藝傳習所等,將所有的貧困家庭婦女組織起來學習織黎錦,所織成品通過實體店和電子商務形式銷售,收入歸個人所有,從而很快實現脫貧致富。
電子商務有著種植養殖所沒有的優勢,即周期短、見效快、受干擾少、占用時間短等特點,在農村的發展也才剛開始,村委會兩委干部如能重視這一平臺,在政府的幫助下構建以電子商務為載體的精準扶貧模式,其后續將會持續發力,將在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致富上起重大作用。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海口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