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出國旅游、學習與經商的人數與日劇增。根據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部門“投資參考”的調研數據顯示,中國居民2017年在境外交易消費金額預計為2.3萬億元,同比增幅為11.8%。在推進中國人民出國消費便利化的同時,需要保證我國國際收支監管的有效性,對銀行卡境外交易的有效監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人民幣國際化是人民幣在中國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支付和儲備貨幣的過程。我國在1996年基本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自由兌換。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首先是通過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進行,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與我國周邊國家自發的利用人民幣現金進行貿易結算;第二種是國家政策推動的對外貿易中的人民幣結算流通。我國資本項下人民幣還沒有實行完全自由兌換,但隨著資本項目的逐步開放用以及人民幣在國際投資領域的廣泛使,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的國際循環流通途徑正在形成。2015年11月3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宣布IMF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新貨幣籃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正式進入新的階段。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人民幣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活躍。同時,通過推動香港、加拿大和倫敦等離岸人民幣中心發展、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在深圳前海離岸進行人民幣業務試驗等方式,人民幣的國際化效果越來越明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顯示,在人民幣國際化八大指標中,除人民幣跨境收付業務有所下降以外,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債券、非居民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人民幣外匯交易、人民幣現鈔境外流通、雙邊本幣互換和人民幣跨境使用基礎設施等七項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對境內銀行卡境外取現,我國的相關管理規定本人名下銀行卡(含附屬卡)合計每個自然年度取現不得超過等值10萬元人民幣,每日每卡取現不得超過等值1萬元人民幣,個人不得通過借用他人銀行卡或出借本人銀行卡等方式規避或協助規避境外提取現金管理。但怎樣確認某銀行卡是規避或協助規避境外提取現金管理是一個難點,同一個人可以同時使用多個人的銀行卡在境外進行頻繁取現。這既給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給反洗錢資金追查增加了困難。由于現金本身具有不易追查跟蹤的特性,這就加大了境外取現資金的追查難度。犯罪分子可以在境外以取現的方式將資金用于支持恐怖融資活動,也可以利用境外取現將國內非法資金轉移出境,給打擊洗錢犯罪活動增加了難度。
我國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消費按商戶類別碼(MCC)進行了規定,分為完全禁止、金額限制和完全放開三種。金額限制是指除60101、60112兩個商戶類別碼之外,其余代碼項下持卡人單筆交易金額不得超過等值5000美元。完全放開類是對交易金額沒有限制。目前我國資本項下還未完全實現自由兌換,因此一些非正常資金利用境內銀行卡在境外完全放開類消費進行資金的轉移。通過與不法境外實體和網絡特約商戶勾結,形成以消費為基礎的非正常資金流動:一是以高報(或低報)商品和服務價格,將資金從國內(或國外)轉移到國外(或國內);二是對商品和服務進行重復支付,也可用多人持有的銀行卡進行支付,這進一步使交易的復雜性增加,也就降低了違規違法交易被發現的概率;三是虛報商品和服務的數量,通過多報(或少)報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實現資金由境內(或境外)向境外(或境內)流動;四是虛報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和類型。
2003年5月1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銀行外幣卡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匯發﹝2003﹞65號)第一次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提出了要求,隨后外匯局又針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國家外匯管理局于2017年5月26日頒布的《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金融機構報送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的通知》(匯發﹝2017﹞15號)標志著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全面進入外匯局的監管范圍,這個文件對監管的數據范圍、報送主體、報送時間、報送渠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監管提供了法規依據。
目前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進行監管的機構有外匯局、發卡金融機構和銀行卡組織。外匯局對境內銀行卡持有者在境外交易是否存在違規交易記錄或其他違法違規行為進行確認,明確境內銀行卡持有者是否進入黑名;發卡金融機構根據外匯局發送的黑名單對其暫停本年及次年境內銀行卡持有者在境外取現交易權限,并根據境內銀行卡持有者是否違反商戶類別碼(MCC)規定的消費額度限制;銀聯卡等人民幣卡由中國銀聯進行額度限制,Visa 等非銀聯卡由發卡行在自身系統中進行額度限制。此外,商務部、工商局、海關、稅務和公安等部門也有一定的監管職能。
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監管目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針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取現交易進行監管。個人名下銀行卡境外提現(含附屬卡)合計每個自然年度不得超過等值10萬元人民幣,超過年度額度的,本年及次年將被暫停境內銀行卡在境外提取現金功能;二是針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消費交易進行監管,根據商戶類別碼(分為完全禁止、金額限制和完全放開三種),發卡金融機構在銀行卡系統中進行相關設置。
1.監管主體目標的不同影響監管效果
由于各監管部門管理目標不同,監管目標的差異性會影響政策和監管效果。境內銀行卡的發卡金融機構管理目的是吸引新客戶、維系老客戶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外匯局是以客戶主體為單位進行監控管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的途徑實現資金的非法流動;銀行卡組織主要是進行資金清算業務,并獲取一定的收入。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的監管處于相對割裂狀態,對資金流動環節管理上存在很大差異,管理部門之間缺乏緊密聯動,直接影響監管效果。
2.監管數據的不及時性造成監管的滯后
目前,外匯局要求發卡金融機構每日12點前報送前一日24小時內本行銀行卡境外交易信息數據。外匯局交易數據對客戶進行額度核對后判斷銀行卡持有人是否違規進入黑名單,并于當日通過銀行卡境外交易外匯管理系統向發卡金融機構發送黑名單,發卡金融機構不晚于北京時間當日17時起暫停黑名單所列個人使用本機構銀行卡在境外提取現金權限。由于目前外匯局不在現行境內銀行卡交易清算的框架之內,境內銀行卡在境外從發起交易到清算資金完成劃撥,均沒有外匯局的參與,使得外匯局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無法做到實時監測管理,對異常交易、大額交易不能做到實時監控,只能進行事后監管。
3.監管部門間數據的共享程度不高影響監管效率
監管部門間對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數據共享程度不高。如: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的國內居民出入境數據沒與外匯局之間共享,外匯局不能判斷銀行卡持有人是否本人在境外交易消費;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的戶籍數據沒有與外匯局共享,外匯局不能判斷銀行卡持有人是否用出借本人銀行卡等方式規避或協助規避境外取現管理。
著力彌補對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的監管空白。以資金流出為主線,規范市場行為,搭建一個完整的制度體系,從多角度、多方位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進行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進一步完善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進一步界定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中參與機構的權利與義務。完善對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的監測,建立境內銀行卡在境外交易的預警體系,通過全面梳理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相關數據,形成全面完整的數據鏈,以數據為基礎建立預警指標體系,為境內銀行卡境外交易監測提供及時、準確的數據支持。
(中國人民銀行遵義市中心支行,貴州遵義5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