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支付寶、財付通、“云閃付”等第三方支付在我國農村地區蓬勃發展,使得農村移動支付市場邁向了發展的快車道,開創了農村地區普惠金融服務發展的新局面。
當前,中央與地方政府不遺余力的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移動互聯網發展,積極倡導推動“電商下鄉、智慧農村”的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移動互聯網+”對于改善農村地區的民生發揮著巨大作用,為農村地區消除金融服務“盲點”,優化金融服務資源配置,構建便民支付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得普惠金融服務在農村地區得到長足的發展進步,在創新農村金融產品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農村金融服務品質。
近年,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重點集中在農村地區,由于傳統金融服務發展受制于城鄉二元結構,其發展極不均衡,在部分領域內顯得滯后。特別是農村地區居民自身習慣性對現金的使用結算大于對其他支付介質的使用,使得農村地區結算交易金融服務呈現季節流動性強性特點,其對資金的支取操作力求簡單便捷而不繁瑣,對資金的使用注重安全和方便攜帶。而金融機構在基于成本與投入產出考慮中,對農村地區設立網點積極性不高,其較低的網點覆蓋率與電匯傳統支付手段的單一,使得農村居民對目前政府所提供的金融便民服務工具如POS機具、ATM機具認可度較低,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滿足農村地區居民日益增長的金融支付服務需求。
其次,農村地區得益于政府鼓勵金融便民服務建設,使得國內三大電信運營商對農村“網絡村村通”投入加大,但農村金融服務業水平依舊偏低。由于電腦對于普通農村居民需求較低,再加上農業生產與生活的使用關聯度不高,在智能手機普及的情況下使得大多數村民對手機支付產生熱烈需求,其支付意愿度較高。根據相關機構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居民對于水電生活繳費、農副產品資金回籠、農資產品訂購等賬務結算的支付需求均通過移動支付來實現,而少部分人利用互聯網金融工具進行再貸款、投資理財等,其單一的移動金融服務,使得目前我國農村移動支付市場遠未發揮其全部功能。
隨著國家一系列惠及農民收入水平增加的政策推廣指導下,特別是網絡技術的支撐以及便攜終端的普及,城鄉一體化建設加快發展,農村地區居民消費支付需求逐漸提升。移動支付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使得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筆數與金額呈現井噴狀態,支付市場份額增長普惠金融服務駛上了“快車道”,在解決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過程中,延伸為電信運營商、商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內的服務提供者帶來增值業務收入,催化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的升級轉型。
移動支付在農村地區伴隨著普惠金融的發展而勢頭強勁,在滿足農民便捷需求的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增長,但正是由于該新生業務的興起,在監管制度、風險管控、商業運營等方面帶來一些新的問題。
(一)農村地區移動支付監管制度有待完善
針對農村普惠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加大對農村地區所提供移動支付的不同服務主體進行整合,使移動支付成為真正的便民支付。在推行降低移動支付準入門檻與推動市場公平競爭等方面,尚未有明確的監管體系和框架,易出現監管的真空,特別是我國針對移動支付的監管法律推行時間久遠,難以對新產生的移動便民支付做出準入條件與標準的具體規定,其監管制度難以跟上形勢。而移動支付由于是跨界整合,各參與方過于關注創新而技術水平與信用體系的參差不齊使得在不同的渠道與信息處理流程融合的處理差別巨大,欺詐風險較高。若要進行移動支付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目前也只能以文件或行政指令形式加以引導,如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互聯網支付應始終堅持服務電子商務發展和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務的宗旨”。其指導意見的推出為農村移動支付發展的定位,做了廣度和深度的市場提升,進一步推廣便民支付以支撐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
(二)移動支付服務安全性接受度有待提高
涉及移動支付產業涵蓋金融、網絡、終端等服務商,在融合各方實施難度較大,特別是移動支付涉及互聯網開放的特點,對支付密碼的安全隱患較大。根據隨機抽取的農村受訪者指出,最為關注的為手機支付安全驗證,若手機僅作為支付工具使用,設備丟失或面對網絡詐騙諸如釣魚網站、木馬病毒的威脅,安全形勢嚴峻。在用戶對移動金融服務安全接受度提高的同時,手機支付密碼的安全是移動便民支付能否在農村地區順利推廣的關鍵因素。簡而言之,移動支付服務的風險作為客觀因素,雖不能從根本上消除,但是可以通過監管機構、移動支付服務商、客戶等一道努力減弱,減輕風險依靠的是國家職能監管部門的查處與客戶自身教育,技術研發與網絡安全認知等等。
移動支付若在農村地區推廣,在發展受眾群體的過程中需對技術風險、網絡安全、終端設備等方方面面進行有效管控,使得移動支付能有效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三)農村地區移動支付認可有待提升
移動金融服務作為新興支付方式,在城鄉發展顯著不平衡。由于農村地區居民文化有限,在傳統支付模式的影響下對新型移動支付接受與認同感較低,特別是在相對經濟落后、金融機構網點與通信基站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地區,其對移動支付的了解也相對較少。雖現在政府加大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力度,但從目前移動支付的推廣情況看,普通農村居民對其接受度仍舊不高,反映冷淡,使得移動支付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比較緩慢,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逐步提升農村居民對移動支付方式的認可度。
(四)移動支付運轉模式不清晰。目前,針對移動支付的發展,還缺少一種可行的發展目標和完善的商業模式,在針對農村地區的農、牧、林等涉農業務,需從線上與線下透過手機終端進行整合區塊鏈建設,如何使更多的供需雙方透過移動支付來減輕其接入金融服務成本,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普惠金融發展,這仍需一段時間來逐步改進現有商業模式發展路徑。
一是構建移動支付助推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的良性政策環境。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完善金融政策制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高移動支付支持普惠金融的效率。對金融機構網點偏少的地區優先發展移動支付等便民金融服務政策支持,鼓勵拓展普惠金融下農村的金融服務提供商以稅收優惠或財政補貼、基礎設施興建等政策性優惠,降低供應商運營成本,引導更多的金融服務供應商將其新的產品或服務投入于農村地區,培育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環境。
二是深化技術創新的同時有效保障移動支付安全的可控性。金融業務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在帶來了金融服務的創新中,使得跨行業交叉性的金融風險更為突出。農村地區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對于資金損失和支付安全泄露風險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務必要利用推廣移動支付的契機,加速金融、網絡、終端等供應商的融合,對移動支付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與電子簽名認證等進行優化,打通移動支付產業鏈瓶頸,完善移動支付發展,在推動移動支付構建標準化的進程中,使移動支付能夠為廣大農村地區居民接受,提升移動支付包容性、兼顧性,使得為其全民共享。
三是不遺余力地推動金融服務消費者權益保護,針對農村地區金融知識薄弱,應著力培育農村金融消費者對信用以及支付安全意識的重視程度,優化金融服務的生態環境,通過多種金融知識普及下鄉宣傳活動,做好移動支付信息領域的披露,提升農村金融消費者金融意識,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增加農村用戶參與移動支付的主動性,使得移動支付業務能服務更廣泛的群體,為普惠金融構造良好的金融服務平臺。
四是引導更多的金融主體參與,實現多層次區塊鏈的發展。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僅僅依靠政府支持無法解決市場投入和主體選擇。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應按照以市場為主體,在拓展資金來源渠道的過程中引入多層次、可持續性的適度競爭普惠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服務產品,使其為農村實體經濟服務,對具有發展前景良好的商業與金融模式,要積極加以引導和推廣。
(中國人民銀行龍山縣支行,湖南湘西州41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