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全球化、金融化和新自由主義的出現,大大地影響到了全球的經濟形勢。馬克思主義關于金融資本理論的思想對金融資本的變化特征做出探索。
金融自由化的出現是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二戰之后一直沿用的金融體系被打破。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出現新自由主義,在市場上十分強調資本的自由調節作用,反對來自政府的一切管控作用。冷戰結束,全世界開始迎來了金融資本迅速發展的時代。
金融自由化給全球的匯率帶來了很大的波動,這也在一方面促使世界各國的經濟體之間開始走上金融化的道路,同時也帶來一些危害,大資本對一些國家的主權貨幣發動攻擊,小國家只能大量儲備美元,這也構成了美元全球化的基礎。
在非金融行業也存在金融化,主要是由于法人金融機構的影響力增強,由于法人金融機構的體量很大,工業集團不可能忽略這么大的資本,所以就開始主動加入到金融化的趨勢中。在新自由主義時期的一些企業中,為了恰當刺激管理者的工作斗志,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很多企業采取向管理者劃分股份的方式進行激勵。因此股權的價值直接決定了這些管理者的收入,一旦股票價格上漲,就能得到的利潤更大。說到底,還是為了加大自身的利益,很多實體企業或者個人都愿意融入到這場金融變革中。
很多非金融企業開始融入到金融化中,那些跨國集團對國際金融秩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在二十一世紀初,美國的通用電氣集團85.15%的資產都是由其全資子公司GE公司所占有的,而GE就是一家金融公司。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就出現了新貨幣主義,它主要的模式就是一旦出現經濟下滑狀況,就開始向市場投入貨幣,穩定市場,以免發生危機。這個模式與自由放任政策一起構成了經濟金融化的一個推動力量。自由放任政策,這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在市場上能夠隨意增加產品,不受任何限制,只要能營利,就有增加產品的動力。
新貨幣主義存在很大隱患,比如在1987年金融危機中,美國不斷向市場上注入貨幣,這樣直接衍生了新經濟泡沫。在新經濟泡沫破滅之后,美國又產生了房地產泡沫和后來的次貸危機,每次帶來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并且影響范圍十分廣泛。
當今世界各國的主權貨幣已經很好的與金融市場融合在一起,這個趨勢發生的時間段主要是在美國和英國之間開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左右實行的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有很大的財政赤字,需要國際上資金的引入,同時也可以通過向世界上其他國家進行投資,獲取巨額的經濟利益。其他西方國家也開始跟隨著兩個國家的腳步,紛紛開始加入到這場金融自由化的市場中。九十年代蘇聯解體更加刺激了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腳步,這些解體的國家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也開始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
全球金融中心也隨著歷史而發生變遷,從二戰之前的英國倫敦遷移到二戰后美國成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元成為國際通用貨幣,金融中心在紐約落地生根。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網絡開始形成,很多國際交易的平臺都是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在全球范圍內可以不間斷的進行電子交易。在這種背景下,金融資本有了更加便捷的方式獲取利潤。電子交易不僅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也隱藏著一些危機,一些資本以互聯網的速度對全球利益進行瓜分。很多金融資本開始對于糧食等物資進行期貨交易,這對全世界人們的生存產生了很大的危害。
如今,金融市場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原先的制造業的大公司都能夠控制經濟,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出現,這一位置已經被替代。在市場上的利潤分配去向來說,金融利潤的占比已經遠遠超過了實體制造業公司。在美國,金融業的利潤在長期的發展中也是一個不斷增大的趨勢,在1980年左右占比20%,直到今天的56%,超過了非金融業的利潤。社會上過剩的資本都開始大量涌入到金融行業中,與非金融資本相比,金融資本的形態差距很大,根本沒有任何物質的束縛,能夠隨時進行轉換行業,并且以最大的利潤為目標。
馬克思和列寧指出金融資本就是代替壟斷資本主義進行統治的工具,之所以能夠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就是因為金融資本的力量。但是,金融資本也必須借助實體行業才能發揮出其統治能力,兩者要互相融合,互相推進,才能夠發揮出巨大的力量。金融資本也開始通過其他形式控制人們的生活。在美國,金融資本開始進行個人信用貸款,慢慢超過了企業的貸款額,金融資本大大加強了對所有民眾經濟活動的控制力度。
在1995年之前,美國的銀行控股公司只有6家,總資產加起來不過美國GDP的17%,但是到了2006年的時候,這個數字就變成了55%。美聯儲已經成為全球壟斷的代名詞。雖然在名義上由美國政府管轄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主要還是由私人銀行進行管理和操作。它的一切活動都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對民眾的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因子,其壟斷性質不言而喻。
在傳統的汽車和鋼鐵行業中,壟斷有不斷加強的趨勢,新興的產業也開始慢慢被壟斷,形式開始轉為技術壟斷。技術壟斷有其自己的特點,那就是隨時可能會有新技術打破該壟斷,所以在技術上的競爭會一直持續。這來源于西方國家為了減輕滯脹危機,將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但是其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自己手里,主要的利潤也回流本國,從一定層面上加深壟斷的廣度和深度。其間還滋生出一個新的壟斷環節——銷售環節,即由買家壟斷市場,沃爾瑪體量巨大,很多供應商都想要展開合作,這是沃爾瑪就開始以買方壟斷控制生產環節的價格。
過去,資本的輸出主要是在一些國家爭奪殖民地產生的,資本的輸出一般都會激化矛盾。在目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一般都是雙向的資本輸出形式。以美國和拉美國家之間的資本流動為例:最開始拉美國家在美國資本輸出的收益大概在0.2%左右,但是在后來這一數字變成了0.7%左右,這一收益的大幅增加主要是拉美國家一些上層階級在美國的投資獲利。這種模式已經與原來的世界列強瓜分世界上的弱小國家形式不同,各國的上層階級都能夠因為利益聯合起來。
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壟斷資本主義也慢慢浮現出發展停滯的趨勢,金融資本就必須尋找一些修復的手段,不斷的維持這個壟斷系統的運作。在每次金融危機之后,都有大量的資金用來援助金融機構,維持其正常運轉,不至于倒閉,這樣不僅在已經困難的政府財政上加大了負擔,還讓歐美國家出現了主權債務危機。
但是在得到政府的援助之后,這些金融機構繼續經營其壟斷行為,不斷地獲取利益。這種模式是不合理的,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導致下一次金融危機繼續到來,但是政府或者全球相關組織也不能對其采取措施,更加不能限制它們的發展,因為只要對它們形成了限制都會嚴重影響全球金融化進程。這是一個不斷惡化的循環,這個模式已經顯現出極大的病態。
二戰之后,世界上各國之間并未爆發戰爭,資本開始以國家作為后臺,瘋狂搶奪資源。
2008年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使美元相對于歐元等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貨幣更加堅挺,而俄羅斯、東南亞到南美,每個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的貨幣相對于美元都貶值了,因為美國主導著經濟全球化,如果不改變美國金融壟斷資本對于許多國家貨幣發行的控制,美元將會一直“堅挺”下去。美元的發行者利用2008年的這次的危機帶來的美元貨幣荒,不僅擺脫了長期濫發美元導致的美元信用喪失的風險,還借機濫發大量的美元大大地賺了一筆,而且還獲得了救市的好名聲。
如今的金融資本掠奪,主要是在金融市場進行,但這種掠奪范圍顯得更加寬廣,對被剝削國家產生的危害更大。二戰之后,日本和德國的經濟曾一度逼近美國,因此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當時的德國和日本的美元儲備大幅貶值,極大的危害到了本國的利益。后來中東地區爆發石油危機,美國以高價征收石油,同時要求必須以美元進行結算,推高了石油的價格,日德自身的石油資源不是很豐富,必須接受高油價,利益受到了損失。當時歐洲國家和日本都有在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競爭廉價勞動力和市場的行為,美國先后對這些國家展開金融戰,通過金融手段使得這些國家本幣升值,打擊其出口的行業。這些做法維持了自身的霸主地位,并且使得全球經濟市場處于動蕩。一些西方國家看出了其中的端倪開始推出歐元試圖與美國進行抗衡,想要擺脫美國的控制。
資本的增值需要金融資本的介入,這個過程能夠提高勞動生產力。金融資本特別是風險資本的發展為促進新技術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確實,金融資本如果利用得當的話確實是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的,而且將成為未來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重要經濟調節網絡。
與二戰之前的壟斷程度相比,現階段的金融壟斷程度更高,并且其各層壟斷階級統治者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這種狀況帶來的好處是能夠很好的避免列強之間的戰爭,在進行統治時,更多的采用金融手段,這是當前世界上廣泛存在的壟斷方式。
(中國人民銀行萍鄉市中心支行,江西萍鄉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