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因美國監管部門的反對,螞蟻金服放棄了收購美國速匯通的計劃,并支付了3000萬美元的解約金。此次交易受阻給中美雙邊合作造成很大打擊,讓人聯想起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雖然自二戰以后,美國一直聲稱自己是自由貿易的主要倡導者,但是貿易保護主義從未在美國消失,早在工業化時期,貿易保護主義就發揮過重要作用。關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學術界更側重于對新貿易保護的研究,即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新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主要表現、帶來的主要影響、中國的應對策略等,建樹頗多,而傳統貿易保護主義的研究,有待進一步充實。因此,本文旨在通過梳理貿易保護主義與美國工業化之間的關系,探究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作用。
所謂貿易保護主義,是指一國利用關稅、非關稅壁壘、匯率打壓等措施對進口進行限制,保護本國的產品與服務在本國市場上免受外國產品與服務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的產品和服務給予優惠與補貼的行為。受歐洲古典重商主義思想的影響,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在建國初已經產生。
地理大發現以來,英國對北美大陸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殖民統治。英國在對北美殖民地進行殘酷剝削的同時,也向其傳入了西歐先進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其中就包括西歐的重商主義思想。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早期移民以英國人為主,而英國王室就是在重商主義的動機下向北美大陸移民的。
在重商主義思想的指導下,貨幣多寡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為了儲有更多的貨幣,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帶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政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殖民擴張主義政策、保護和鼓勵本國航海業發展的政策、限制進口促進出口及保護與鼓勵制造業發展政策。面對歐洲盛行的重商主義思想,北美殖民地在獨立以后毫不忌諱的選擇繼承,具體表現為提高關稅率。由于建國初美國面臨嚴重的財政問題,所以貿易保護主義在建國后的頭二十年只是為了增加財政收入。
促使貿易保護主義與工業化發生聯系的導火索是英國對美的強硬態度。殖民地時期,英國嚴格管制北美大陸經濟,美國獨立后,英國又先后多次修改《航海條例》,變相對美施壓,英國的行為激發了美國的自強意識。時任美國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于1792年提出《制造業報告》,報告指出,美國要想強大,必須學會應對來自西歐的工業競爭,打造本國“幼稚工業”,同時提高關稅。實質上,漢密爾頓強調的是經濟轉型,希望美國從農業國轉向工業國。但是,這一想法遭到了杰斐遜總統的強烈反對。杰斐遜受英國亞當·斯密思想的影響,是典型的重農主義者。根據亞當·斯密的觀點,美國發展制造業,會阻礙年產物的價值,妨害國家走向富強。領導人相左的意見在國會引發了激烈討論。
1803年,美國卷入了英法的經濟封鎖戰爭,至 1807 年間,美國已有500 多艘船被英國捕獲,200 多艘被法國捕獲。英法的雙面打壓迫使杰斐遜一改之前的自由貿易態度,于1807年頒布了《禁運法》,對英國和歐洲大陸交戰各國實行貿易禁運。禁運使美國從左右為難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也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英法經濟封鎖戰爭陰差陽錯的使美國政界觀點達成一致,使貿易保護主義應用到了美國制造業的發展中。1812年,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爆發,戰爭使美國發展制造業的計劃更加明確,因而,有些學者將1807年的“禁運”或1812-1814年的英美戰爭結束看作是美國工業化的開始。
貿易保護主義得到認可后,很快應用于美國工業化建設,這期間,關稅稅率是影響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第二次獨立戰爭結束以后,大量英國廉價工業品涌入美國市場。據統計,1814年美國進口英國貨物1200萬美元,兩年后猛增至1.47億美元,增長了10倍以上,[4]致使美國進出口貿易環境惡化、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除了英國的挑戰,英法兩國不斷惡化的關系也時刻威脅著美國制造業的成長。事態的發展使美國孤立主義思想有了變化,由初期只側重政治和外交,轉為在經濟上也進行一定限制。1816年美國通過了歷史上第一個保護性關稅法案,即《1816年關稅法案》。
與建國初不同,雖然關稅仍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是統治者的戰略眼光已著眼于工業化。為保護本民族工業的發展,《1816年關稅法案》規定,美國將連續3年對毛紡織業征收25%的關稅。法案還規定了關稅起征價——最低估價,即所繳稅應為海關最低估價的25%,而非進口價格的25%,且實際稅率與進口價格呈反比,進口價格越低,實際稅率越高,反之,實際稅率越低。這一規定有力打擊了他國低價商品對美國的傾銷。
在美國出臺《1816年關稅法案》的同時,英國也出臺了《谷物法》,意在限制或禁止谷物進口,保護本國土地貴族的利益,避免他國競爭。英國的反擊給一向以農業著稱的美國造成威脅,美國農產品市場再次緊張。不過,危機也讓美國看到了繼續發展制造業的機遇,因為原材料下跌意味著工業制成品成本下降。1824年,門羅政府借機將平均關稅提高到40%。到1825年時,美國棉織廠所擁有的紗錠總數較1815年增長了近5倍。
1825年,英國爆發了經濟危機,為了轉嫁危機,英國向美國廉價輸出農產品和原材料,使得美國的保護主義政策從制造業擴展到農業和原材料。根據1828年關稅法案的規定,美國關稅率提高到45%,制造業占出口商品的比例也隨之上漲,1821-1830年,這一比例上升至8%,比1803-1810年上升了3.3個百分點。然而,由于南北方利益不同,北方支持提高關稅,南方要求降低關稅,1824年及其之后幾個關稅法案的推行并不如意。
南方的反對迫使北方做出讓步,1832年到1842年間,美國平均關稅率降為20%,內戰發生前,關稅率平均低至18%-19%。關稅的下滑并不能說明美國貿易保護政策已發生質的變化,事實上,較之于其他國家,自保護性關稅出臺以來,美國的平均關稅基本都維持在25%左右,仍是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即便如此,關稅下降還是影響到了美國的工業化進程。當英國在1860年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美國仍延續著以北美原料和農產品交換西歐制成品的貿易格局。緩慢的工業化進程讓北方堅定了貿易保護的決心,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
南北戰爭最終以北方的勝利結束,北方的勝利不但使美國走向統一,也使得提高關稅政策可以在美國順利展開。可以說,南北戰爭不僅是美國政治史上的轉折點,也是美國經濟史上的轉折點。
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實施下,美國的工業化進一步發展。1860年美國鋼鐵產量為1.3萬噸,1870年增至7.7萬噸,1880年達到140萬噸,到1886年時美國鋼鐵產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煤炭行業的年均增長率超過8%,1885年時產量達到10212萬噸。此外,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石油行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到1900年時,制造業的產值已是農業產值的兩倍還多。足見貿易保護主義在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性,美國總統麥金利也曾這樣表示:“我們成了世界第一大農業國;我們成了世界第一大礦產國;我們也成了世界第一大工業生產國。這一切都緣于我們堅持了幾十年的關稅保護制度。”
通過前兩部分的梳理,不難發現,貿易保護主義與美國的工業化發展基本呈現一種正相關態勢,保護力度越強,越有利于工業化的發展,當然,美國工業化的發展也需要采取貿易保護制度。不過,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工業化進程中的應用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階段,即1892年《制造業報告》提出之前,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在美國制造業中萌芽,首要目的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認可階段,即以杰斐遜為首的重農主義者同意發展制造業,同意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典型事件是1807年《禁運法》的推行;試運行階段,即1816年美國出臺第一部保護性關稅法案到南北戰爭結束之前,通過提高關稅政策,美國的制造業有了一定發展,但是工業化水平并不高;大刀闊斧實施階段,南北戰爭結束以后,當英國為首的歐洲國家開啟自由貿易之路的時候,美國卻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保護主義經濟理論體系,并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成為首屈一指的工業強國。綜上所述,貿易保護主義在美國的工業化進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廣東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肇慶52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