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范圍內的貿易生態化指的是在國際經濟與貿易的活動中,遵循經濟可持續的發展觀念、依據構建良好生態環境的思想、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并在實際經濟活動中落實,以保證全球的經濟、環境和人口等都能實現持續發展。實現國際貿易的生態化和傳球經濟的協調性發展是落實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生態問題成為限制經濟科學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通過有效措施使生態化貿易和全球的經濟實現協調性發展是當前的首要問題。
當前,全球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國際貿易和環境等相關問題漸漸增多,兩者之間的矛盾成為限制國際貿易取得進一步發展的首要因素。在國際上的貿易組織當中,環保已經成了經濟活動開展的前提,是貿易體系要遵循的首要宗旨。貿易組織的法規對貿易過程中的生態與環保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不同層面通過法律來對國際貿易實施約束,目的是實現國際貿易的生態化發展。同時,還通過相關協議對環境和資源開發提出了要求,保證國際貿易中的生態與環保,實現貿易生態化。為將經濟貿易對生態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實現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的發展,逐步形成貿易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貿易法生態化進程加快。在當前貿易與生態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漸漸升級的情況下,必須通過相關規定約束貿易行為,這是經濟發展必然的趨勢。
世界范圍內的資本、金融和各種資源通過貿易活動在各個國家與不同地區之間實現流動,使各個地區與國家的人民的生活所需能夠得到滿足,在全球范圍內合理配置資源,提升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證其福利性質的待遇。全球經濟的發展本質上是與貿易的生態化理念相違背的,但兩者之間的沖突并非必然的,只是目前國際市場當中經濟往來導致的發展現狀與增長方式,與生態化貿易的發展目標不相符,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增長,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地位也在不斷變化,國家之間在資本和資源方面漸漸失去平等性。同時,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消耗大量生態資源與環境資源,地球的資源供給能力逐漸降低,經濟活動導致的生態問題越來越嚴重,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是不健康的。
全球經濟需要遵循生態環保的原則實現健康發展,由于在實際的經濟活動中各地區經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貿易存在一邊倒的情況,發達國家將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的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漸漸遠離發展生態經濟的目標。從世界貿易組織建立至今,國際范圍內的生態貿易發展不容樂觀,國家間資源不平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發展中地區和國家的人民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邊緣化,而且比重逐年上升。發達國家的人口占據全球重量的30%,但其每年消耗的能源與資源占據了全球的70%。發展中國家的70%的人口卻僅僅能使用全球資源的30%。這種強烈的差距使人驚愕。所以大多數發展中的國家對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規劃持并不信任。
出于經濟發展的現狀,發展中的地區及國家不滿意世貿組織對生態化貿易與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處理方式,希望能夠重新構建世界經濟的新秩序。
由于各國的國情、經濟發展狀況和經濟的增長率存在一定差別,導致各國在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源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這些差距直接決定著不同國家的資源分配情況,例如當一個國家具備較高生產力標準與水平時,可以實現產品集約化的生產,降低產品的成本投入,這樣該國可以降低產品的價格,在貿易往來中占據了成本上的優勢。生產力水平決定著資本的流向,水平越高,其積累的資本越雄厚。流動性與逐利性是資本的基本屬性,資本總是向生產水平高、在利潤方面占據絕對優勢的一方靠攏。因此,在全球經濟發展當中,各國之間的資本分配并不是對等的,大多數資本會流行向具備較高生產力的發達國家,這樣會使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在經濟貿易中的差距逐漸增大。盡管在世界經濟發展中一些利潤的誘導使資本向生產水平較差的國家流動,但是,這些國家往往要耗費巨大的物力、人力,再犧牲一些權益才能獲取一些利潤,這與生態貿易的理想在根本上是不相符的。
全球經濟發展中在執行生產活動時,需要以生態環境與資源的承受力作為參考條件,經濟的發展要結合資源和環境的具體情況。當前全球的工業生產活動都要嚴格控制碳排放,做到節能減排,緩解全球溫室效應,保護臭氧層。當前,大多數國家為緩解本國資源緊缺和生態環境問題,通過國際間的貿易,進口別國的資源、獲取環境方面的服務,從全球角度來看,這種方式使各國對資源進口的依賴性加大,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問題漸漸呈現,在生態貿易方面起到了反面效果。每個國家都希望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又不想家居環境和資源的負擔。目前,全世界范圍內只有極少數國家的經濟活動保持在環境承載范圍內,其他國家可以進口這些國家的環境承載能力。當前經濟制度當中,為了使經濟取得發展,發達國家一定會大量的進口其他國家的環境與資源服務,這樣全球各國的生態環境都會到達承載的極限,資源問題與環境問題會更為嚴重,最終問題會不斷擴大化,發展到無法掌控的局面,是地球的資源逐漸枯竭、生態環境癱瘓。
國際貿易的生態化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發展特點:第一,實現經濟發展的生態化,使物質財富得到提升,供需能力得到強化;第二,社會生態的進步與發展,這是為了解決我國在人口方面的問題,使社會的貧富差距漸漸縮小;第三,資源生態和環境的發展,目的是實現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保證經濟發展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目標。生態貿易強調經濟發展不僅要滿足社會需要,還要注重環境的科學運用,為子孫后代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在生態貿易的發展中,經濟、環境與社會三方面在房展方面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重環境生態的保護,要想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的有效增長,需要明確經濟發展與生態化貿易之間的關系,是兩者協調發展。
世貿組織對生態化的國際貿易與世界范圍內的經濟發展的認知不夠全面深入,使其對兩者的重視不足,沒有制定協調二者關系的對策。國際貿易當中,環境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沒有受到重視,生態化的作用與引導效果被忽略,經濟發展和社會與環境之間的聯系性被忽視,使經濟增長與環境生態的矛盾漸漸激化。
為了規避資源與經濟方面的危機、保證本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發達國家能夠通過在國外建廠的方式轉移生產帶來的污染。為了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當中設置貿易壁壘。盡管一些壁壘在生態保護方面具有積極意義,但大多數壁壘是利用生態化要求限制發展中的國家的經濟發展。
國際貿易當中,要制定發展戰略限制一些國家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生態保護的發展方式。通過可持續的發展戰略引導全球經濟和社會、生態資源實現協調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保護生態環境比發展經濟更加重要,貿易生態化是未來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除了協調貿易生態化和全球經濟發展之間關系之外,國際貿易組織還要制定法律與法規,設置與貿易生態化相符的一些列具體規則。在設定規則前,需要綜合考量不同國家與地區在經濟發展中的差別,保證法律與規則的公正、公平。在貿易活動中,各國必須嚴格遵守貿易規則。
實現國際貿易的生態化和經濟的協調性發展,是國際間經濟活動和貿易往來的重要趨勢,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會對不利于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嚴重危害著資源和環境,這種模式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最終會走向消亡。貿易生態化與經濟實現協調發展,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只有各國不斷在生態貿易方面做出努力,在世界范圍內形成規范,促使果果經濟在保證生態性的基礎上進行,實現經濟、環境與社會的良性發展。
(舊金山州立大學,美國加州舊金山CA 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