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鄉村振興必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而縣域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與基本空間單元。縣域經濟作為城鄉發展的紐帶,則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支撐力量。197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元年,當年城鎮化率僅為17.92%。2017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為42.3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則為58.52%。在新時代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背景下,城鄉相互聯動將更加密切,縣域經濟無疑更加具有城鄉融合的特征。當然,促進城鄉融合也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在實踐中,國外城鄉關系演變過程一般分為城鄉依存、城鄉分離和城鄉融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關系的政策理念演變歷程則分為城鄉失衡——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城鄉融合。
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重工抑農”的工業化戰略、“重城輕鄉”的城鎮化戰略,以及城鄉分割的社會管理體制,致使城鄉二元結構逐步固化。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逐步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城鄉關系開始由政府管制向市場調節轉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激活了農村強勁的發展動力。雖然城鄉隔離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依然凸顯,農業支持工業、鄉村支持城市的發展格局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依舊是以農業的發展替代農村的發展,鄉村的獨特價值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當然,財政資金還是投資在有限的農田水利等生產設施上,對鄉村的生活設施投資近乎空白。城鄉差距曾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短時期內呈現縮小的趨勢,但隨后城鄉關系進一步呈現失衡態勢,農村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更加突出,城鄉差距急劇擴大。
2002年11月,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2003年10月,十六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統籌城鄉發展”。2007年10月,十七大又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08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系統提出“五個統籌”戰略部署,內容涵蓋城鄉土地利用與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主要方面。城鄉統籌旨在打破城鄉“汲取型”關系,通過政府不斷減輕農民的負擔,持續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基本實現了對農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轉折。同時,推進征地制度、戶籍制度等改革步伐,發展理念上也注重兼顧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不斷改善。但城鄉統籌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城鄉被統籌,市場力量和地位有所弱化,側重于政府進行要素資源配置,城和鄉均處于被動和服從地位。在發展核心理念上,鄉村發展是為城市服務,農業發展是為工業服務并未得到根本扭轉。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并把“城鄉發展一體化”確立為破解“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開展新農村建設,致力于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但在實踐探索中,一些地方政府靠單純的城鎮化實現“去農村化”的做法,其實是不符合國情的。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樣化,城鎮化建設肯定也不是消滅鄉村,鄉村不應該是微縮版的城市。城鄉是血脈相融、地域相連的有機整體,關系定位應為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2017年10月,十九大首次提出“城鄉融合”,體現了發展觀念上的重大轉變和發展思路上的重大調整。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當前,亟待對鄉村本真性進行再認識,立足城鄉關系的理論應然與發展結合,重新審視鄉村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城鄉發展主體均需得到尊重,通過城鄉融合構建相互依存、互促共榮的命運共同體。當然,城鄉融合更多地體現了市場機制的作用,強調城鄉地位平等,城鄉要素互動,城鄉空間共融,進而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最終實現由城鄉二元向城鄉融合發展轉變。
我國現已經進入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城鄉融合無疑將助推鄉村振興以及深層次破解“三農”問題。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仍然存在諸多難點問題亟待解決。
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與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共存。鄉村文化、教育、衛生等遠遠滯后于城市。“城市建設的像歐洲,農村發展的像非洲”現象在不同程度上是存在的。農產品增加產量與提升品質、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等矛盾亟待破解。農耕文明衰敗、鄉賢文化缺失、社區治理不足等因素制約了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盡管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已連續8年高于城鎮居民,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到2017已擴大到22964元。另一方面,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比2016年末減1289萬人,減貧成就舉世矚目,但農村貧困人口仍有3046萬人。2016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2017年仍然是超過0.4的“警戒線”。
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明顯,鄉村發展面臨著要素資源凈流出的嚴峻現實,人才、資金、技術等嚴重不足。一些鄉村逐步走向衰落,“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的“新三農”問題日益凸顯。GDP至上,不注重質量效益,地方政府“公司化”考核,造成“只統地不統人”,失地農民配套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滯后。長期以來,要素資源由農村流向城市和工業,尤其是人口的過度流失,導致城鄉發展失衡,鄉村嚴重“失血”“貧血”,成為當前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瓶頸。鄉村大量年輕人到城鎮打工,2017年我國外出農民工為17185萬人,“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成為農村主要留守人員,整個農村勞動力結構畸形問題突出,使得鄉村活力越來越小。另外,相當一部分縣域鄉村產業突出問題是基礎薄弱,特色性不強,成長性不足。
在實踐中,“以城市為主”,“以城市統籌農村”的觀念根深蒂固。城鄉分治,重城輕鄉、重工輕農的思維慣性和政策導向,致使公共產品供給制度改革滯后,鄉村基本民生問題比較突出。在一些鄉村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問題亟待解決。農業發展方式粗放,農村生態環境退化。農村部分宅基地空廢嚴重,土地利用格局散亂無序。土地要素市場尚不完善,相對于城市居民,長期以來農民對土地的權利一直處于弱勢地位。另外,城鄉產業發展各成一體,產業鏈條無法有效對接。城鄉要素資源流動的藩籬仍未完全拆除,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均尚未有效建立。
縣域經濟是一種典型的城鄉融合的經濟形態。當前,立足城鄉關系的理論應然與發展實然,重新審視鄉村價值,重塑城鄉關系,并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
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強化城鄉基礎設施銜接互補,推進城鄉交通、水電氣等公共基礎設施融合對接,實現城鄉聯網、城鄉共享。逐步實現城鄉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推進鄉村“廁所革命”,以及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對于縣域城鄉社會融合,可按照“鄉村(社區)幼兒園——中心(特色)鎮小學——縣(市)中學”和“鄉村(社區)衛生所——中心(特色)鎮衛生院——縣(市)醫院”的教育和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模式。另外,德國“城鄉等值”戰略具有很強借鑒價值。城鄉等值,即人們無論在城市或鄉村,享受相當的公共服務水平。德國實施城鄉等值戰略,年輕人還是流向城市,但鄉村吸引了大量城市退休的老人養老,實現了“人”的城鄉互動。當然,鄉村規劃需因地制宜,充分體現地域和村落特色,兼具濃厚的鄉愁村韻。即在保持農村、山村、漁村、牧區等不同文化和風情基礎上,注重優化鄉村功能布局,提升鄉村居住品質與生活質量。最終構建新型城鄉形態,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
消除有關政策障礙,通過公共財政、價格杠桿等手段,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在破解城市資源要素進入農村的體制機制障礙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為城市資源要素進入農村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城鄉融合的發展過程是要素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大流動、大整合的過程。改變過去要素資源由鄉村向城市單向流動局面,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另外,打破城鄉土地的“雙軌制”,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同時,建立健全以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融合、以產業融合引致要素流動的城鄉融合機制。另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在地方實踐中,河南虞城全縣120萬人口,曾多達30萬人在外務工,是典型的勞務輸出大縣。但2015—2017年,虞城通過實施“鳳還巢”工程,構建農民工返鄉創業全鏈條扶持政策,將返鄉創業人員納入招商引資范圍。共吸引10萬“城歸”回鄉發展,共創辦企業8458家,并帶動就業5萬余人。
縣域經濟是一種塊狀特色經濟,主要是依托重點鎮培育縣域增長極。城鄉融合要求在縣域空間上由單極發展向多點多極發展戰略轉變。其中的經濟支撐點即是“村”,而所謂的經濟增長極就是“鎮”。因為鄉村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生產要素在某一地域集聚,從而形成各具特色、分工協作的塊狀經濟。其中,小城鎮聯接城鄉、亦城亦鄉,是城鄉融合無可替代的平臺,具有獨特的天然優勢。在頂層設計方面,突出發展交通方便、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小城鎮。同時增強小城鎮的輻射帶動能力,使其逐步成為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集聚地。鼓勵人口向小城鎮集中,促進城鄉融合。對貧困地區來講,在2020年之前的鄉村振興核心還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通過實施多點多極縣域發展戰略,支持特色村鎮建設,逐步打破城鄉功能區域分割形態,在縣域構建以主城區、重點鎮、新型社區與傳統村落為主要節點的城鄉融合新格局。
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以企幫村的城鄉產業深度融合機制。打造城鄉分工合理、功能互補、梯度布局的產業新格局,著力增強鄉村自我“造血”功能。實行縣域城鄉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實現城鄉產業由延伸型、互補型融合到整合重組融合的轉型升級。此外,通過打造區域公用品牌,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幫助小農戶對接大市場。還可以借鑒日本的“造村運動”、德國的“村莊更新”,以及韓國的“新村運動”,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等。通過推進城鄉產業深度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并培育鄉村振興內生動能。在地方探索方面,河南商水自2012年開始大力發展主要由留守婦女參與的“巧媳婦工程”,該工程以手工加工產業為主。經過2012-2017近五年的發展,已覆蓋漁網編織、針織紡織、草編塑編等20多個產業領域,穩定從業人數在11萬人以上,人均年收入增收1.2萬元。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商學院,河南鄭州4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