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建
在國家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政策支持下,吉林省近年發展一直保持著較好的勢頭,增速在東北地區基本保持在前列。吉林省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基地,吉林大米、木耳、人參等幾類農產品是吉林省的地理標志產品。農產品在吉林省縣域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吉林省的農產品也應當依托互聯網打開銷路、占有市場,借助互聯網輻射至全國甚至全世界。
2015年以來,國家不斷出臺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指導意見和政策措施,吉林省深入貫徹黨的意見精神,抓住產業變革中的機遇,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和惠民生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吉林省人民政府2015年10月發布了《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1月發布了《關于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吉林省商務廳2018年4月發布了《關于推進農村電子商務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為推進縣域電子商務發展,商務廳還組織了省級縣域電子商務試點項目建設現場交流會,指導第三批省級縣域電子商務試點縣有序開展試點項目,確保實現電子商務進農村全覆蓋的目標。吉林省人民政府還在積極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的協同發展,力爭為吉林省電子商務的發展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
吉林省各級政府部門積極引導強化產品供應商、經銷商和服務商深度合作,推動吉林地標產品“走出去”,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力爭打造“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名品、一市一地標”產業新價值體系,助力我省新經濟發展。比如目前吉林省的通化市,圍繞大健康主題進行產業調整,不斷發展壯大人參、中藥材、山葡萄、食(藥)用菌、藍莓等特色產業。通化地區的集安市建立了吉林省唯一一家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人參現代農業產業園,集科研、生產、加工、商貿、旅游、文化“六位一體”具有通化特色的人參產業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17年度,通化地區的特產總產值已超過200億元。特色產業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其他地區也在示范下,積極尋找、調整各自的特色產業。
吉林省網民數量將近150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0%以上,吉林省電子商務服務、網上營銷、跨境電商遍及全省,截至2017年,在農村已有1.3萬多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服務范圍已覆蓋70%的縣和60%的鄉村。全省電子商務交易額已達3300多億元,連續三年增長超過30%,全省電子商務企業達6000多家,網上活躍賣家12萬戶以上,電商直接從業者達20多萬人,直接勞動就業人數達86萬多人。不論是企業還是農民,在電子商務背景下,競爭的意識越來越強,打破了原來的本地經銷模式,縮短了時間,拓寬了空間,力爭實現借助互聯網打造品牌、打響品牌。為實現吉品打造、助力雙創和扶貧幫困,2018年吉林省商務廳主辦、吉林省互聯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吉林省電子商務云平臺上線,牢牢抓住吉林省市場的痛點和難點,多縣域已經與省電子商務云平臺達成戰略合作,旨在通過電子商務與地方特色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吉林特色產品上行,主要產品為特色農產品,如大米、菌類、參類、少數民族特色用品和食品等兩千多種,同時以生態、有機、名優特產品為主的線下體驗店也同時掛牌運營,實現了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發展。
吉林省的電子商務發展近幾年取得了一些成績,如通化縣成為全省電子商務試點縣和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輝南縣成立了全省首家縣級農資電商服務平臺,百余種特色產品上線銷售,成為京東的第一家“縣級館”;延吉市入選全國電子商務百強縣行列。但是根據阿里巴巴研究院數據顯示,吉林省的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大致在中游水平,較之排名靠前的浙江省、江蘇省等差距還比較大。吉林省縣域電子商務發展處于全國第四梯隊,即縣域電子商務處于發展的階段,距離發達及較發達的第一、第二、第三梯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2015年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報告》表明電商創業和網購消費最活躍的50個縣吉林省均未上榜。這表明吉林省縣域電子商務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目前吉林省縣域電子商務主要采用的方式依然是傳統的B2B、B2C和C2C,新興的移動電子商務模式等還不成熟。現有的電子商務模式更多還是依靠企業自身的單打獨斗,企業之間沒有抱團意識,政府的導向協調力度不夠,各縣域電子商務發展思路尚不是十分清晰,電子商務信息管理滯后、真實性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品質電商平臺運營尚不成熟,剛剛建立云商平臺推廣省內特色產品。
電子商務的發展在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促進產銷銜接和公平交易,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優勢明顯。目前,吉林省各縣域越來越重視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是由于人力、財力的限制,在互聯網基礎設施上仍處于落后水平,這個問題更突出體現在農村,直接影響特色產品品牌的打造。另外,交通基礎設施也對電子商務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對縣域道路的規劃與建設維護不夠,一些村鎮的道路破損得不到及時修復。物流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環節,我省物流的體系化和數字化管理不足,物流的效率尚待提高。另外,電子商務發展還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力爭減少包裝上的浪費,發展綠色電子商務模式。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數據的處理,像阿里、百度等都有自己的數據處理機構,這都要依靠人才來實現,而吉林省近年人才流失較為嚴重,能夠投身縣域基層的人才就更少,專業人才的短缺,電子商務信息化處理能力不夠,難以依靠數據調整經營方向與經營策略,管理效率大大降低。
吉林省各縣域有不同的地理標志產品,各地區政府應當抓住自身主要優勢,將各自的特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進行整合,形成一體化與規模化,培育特色產業和品牌和電商經營主體,解決好縣域電商“賣什么”、“誰來賣”的問題。發揮企業創新的主體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的組織領導,建立各部門的聯系協調長效機制,讓企業能夠在創新發展的同時能夠“依靠”政府。其他各縣域也應當抓住各地區的主要產品,圍繞特色產品調整產業,發展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的發展最主要依賴的就是網絡基礎設施環境,吉林省各縣域應當大力建設網絡硬件,力爭實現光纖入戶,大力發展無線寬帶。還有就是保證省內及與外界連接的道路暢通,形成交通運輸網絡,并且保證道路的及時維護與修復,為產品的物流運輸做好保障。有了良好的網絡運營環境,還應當建立信息化數據庫,對縣域電子商務實施信息化管理,及時分析數據的變化,利用大數據及時調整縣域電子商務的經營方式和方向,這樣能夠讓相關企業和農戶有的放矢,不再盲目轉變生產與經營。
品牌價值已經是現代經濟中不得不重視的部分,品牌能夠吸引消費者,拓寬市場,帶來集群效應。吉林省的電子商務相對落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沒有形成品牌效應,如浙江義務、海寧,就是因為特色產品鮮明,打響了自身品牌才在全國縣域經濟中名列前茅。吉林省近幾年也越來越重視品牌與知識產權的創建和保護,“長白山人參”、“吉林大米”、“黃松甸木耳”等品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也給這些產品的電子商務帶來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宣傳有限,還有很多企業沒有充分認清平臺開發運營的戰略意義,商務等相關政府部門應當樹立主動服務的意識,宣傳平臺功能,組織企業開展供需對接活動,推薦當地優秀企業和優質地標產品入駐平臺,構建網絡銷售直通車,搭建線上銷售體系,助力農產品上行,努力探索電商發展的新路徑。
吉林省的物流行業增長潛力是比較大的,2017年度快遞業務量17569.40萬件,增長26.5%;快遞業務收入30.45億元,增長21.2%,該數據僅是快遞的業務情況,不包含郵政包裹業務,但是東北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物流效率較發達地區仍然差距較大,特殊的生鮮運輸要求還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物流產業園區還沒有形成規模,所以建立網絡化、數字化的物流產業園區,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基礎和根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除了政府加大對電商企業的扶持力度,還應當鼓勵、引導縣域農民積極創業,提升企業和農民的電子商務技術水平。通過與高等院校產教研合作及技術、管理培訓,培養出全面掌握生產、銷售、管理、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吉林省縣域發展離不開特色農業,如何實現特色農業與互聯網對接,發展具有優勢的電子商務模式,政府應當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企業積極打造自有品牌,提高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素質,助力吉林省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