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歡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處湘西南邊陲、懷化市南部,總面積2210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這里有淳樸的苗侗各族人民、這里有最具少數民族風情的人文地理、這里有獨具特色的地域產業。靖州物產豐富,最有名的當屬“武陵三珍,靖州三寶”——“楊梅”、“茯苓”、“山核桃”,這“三寶”是全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靖州素有“中國茯苓之鄉”,有茯苓基地5.2萬畝,居全國第一,靖州的茯苓產量占全國茯苓總量的60%,出口量占到了70%,靖州有全國最大的茯苓交易市場,“靖州茯苓”獲國家地理標志認證。靖州有“南方山核桃之城”之稱,有山核桃基地6.4萬畝,居湖南第一,是國家第八批山核桃栽培與綜合加工示范區。靖州還是“中國楊梅之鄉”,楊梅基地面積8.6萬畝,靖州的楊梅歷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史,有“江南第一梅”的美稱。靖州楊梅色澤呈烏、酸甜適度、果大核小、營養豐富,富含多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是當之無愧的“果中瑪瑙”。靖州楊梅千百年來一直沿襲生態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可謂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擁有綠色食品標志和農產品地理標志,2016年又獲得了全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的金字招牌。
“靖州三寶”是靖州發展最成功的品牌農產品典型,以“靖州楊梅”為例,靖州楊梅口感好,季節性強,上市時間極短,所以,每年楊梅成熟之際都會吸引來數以萬計的游客,以“靖州楊梅”為品牌的靖州特產更是暢銷國內外。“靖州楊梅”是靖州縣楊梅協會持有的地理證明商標,未經許可使用是侵權行為。正因為靖州楊梅深受大眾好評,所以靖州周邊縣市一些不法商販打著“靖州楊梅”的旗號,以假亂真,以次充好,混淆視聽,哄騙外來游客,嚴重影響到我縣“靖州楊梅”的聲譽和口碑。
近年來,靖州眾多品牌建設的相關主體積極探索農產品品牌建設路徑,創新品牌發展模式,農產品品牌處于迅速發展時期。但是,在數量增長的同時,靖州農產品品牌建設總體基礎仍較差,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品牌較少,大多數的農產品品牌影響范圍局限于局部區域,國際知名農產品品牌更是屈指可數。
具體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第一,缺乏創建農產品品牌的意識。部分經營主體自主能力不強,缺乏實干精神,認為創建品牌農產品的難度大、費用開銷大,程序繁瑣復雜,還要承擔風險,所以創建品牌的積極性不高;第二,目前靖州縣的農產品生產主要以小規模農戶為主居多,大多數農民沒有形成實體公司或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環境和競爭中,小農意識嚴重,一些生產商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慣性束縛,所以創新品牌的主動性不強。
第一,農產品品牌的建立與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創新,這就要求要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農業技術水平,善于發掘和大膽使用敢于和善于創新的人才。但在靖州農產品經濟的發展中,受生活環境、教育理念、科技水平、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觀念等各因素的影響,經營主體良莠不齊、從業人員參差不齊;第二,當前部分經營主體對品牌農產品的定位不準,經營核心仍是農產品,而不是品牌,整個生產銷售過程只重量而非質。加之農產品品牌建設費時費力、品牌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所以從主觀層面制約了靖州農產品的發展。
第一,農產品加工是特色農產品進入市場流通、促進農產品銷量的重要環節,但我縣部分經營主體因技術相對滯后,對農產品精深加工開發投入少,沒有引進先進適用的技術裝備和工藝,缺乏科技創新水平和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能力;第二,部分經營主體缺乏長遠的投資眼光,沒有認識到包裝的重要性,忽視了得體的產品包裝的潛在價值,進而影響到商品的附加值無法凸顯。
第一,關于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思想和制度體系尚未完全成熟,缺少統一、系統的規劃組織和引導,導致我縣農產品品牌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相關主體的獨立行動上,代表我縣地域形象的知名農產品品牌不多,縣域范圍內品牌資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各品牌聯動效應沒有得到很好發揮;第二,用制度體系或是法律手段進一步加強對我縣農產品品牌的保護。如果忽視對品牌的保護,那么辛辛苦苦創下的品牌就會被部分急功近利、利欲熏心的人輕而易舉竊取利用,最終損害到我們品牌的形象。這些都勢必對靖州發展壯大品牌農產品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靖州縣經濟發展戰略是“生態立縣、商貿興縣、工業強縣、旅游活縣”,建設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中心城市,高舉特色產業發展大旗,高舉新型城鎮化發展大旗,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我縣農產品品牌發展思路上,要積極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進行系統全面謀劃。第一,根據靖州實際,建立健全適合我縣農產品品牌發展的思路,明確農產品品牌發展方向和指導原則;第二,選擇我縣特色鮮明、品質優良、市場潛力大的產品,突出特色,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實現差異競爭,錯位發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知名區域農產品品牌。
質量是品牌農產品的根本,大力推進靖州本土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就要突出抓好質量安全問題。第一,強化發展意識。從標準化生產基地抓起,擴大標準化生產規模,提高標準化水平,確保農產品品牌質量過硬;第二,加強農產品的質量監督管理,堅決維護靖州農產品品牌形象,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第三,提高農產品品牌保護意識。整合縣域農產品品牌,充分利用先進科技,大力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做到質量有標準、程序有規范、銷售有標志、市場有監管,打牢品牌農產品發展的基礎。
創新現代品牌農產品流通銷售方式,打造高效、暢通、快捷、安全的農產品流通體系。第一,創新銷售手段。一改過往的市場直銷,大力發展品牌農產品電子商務。利用網上交易系統,配合物流配送系統,保障消費者收到高質量、安全、可靠、放心的農產品,提升品牌的忠誠度;第二,創新流通方式。大力發展連鎖配送、農產品冷鏈物流等新型業態,實現品牌農產品的統一標準、統一配送、統一定價,積極創建高效安全的品牌農產品。
第一,靖州現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區4個,有補天藥業、百諾酒業等省市龍頭企業16家,對已發展起來的農產品品牌和即將準備建設的品牌,進行合理規劃、資源整合,將這些農產品產業納入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中,作為全縣農業產業化重點開發項目或扶貧產業開發重點項目,在征地建設、技術培訓、信息化平臺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給予支持;第二,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優勢特色、產業基礎、區域政策等條件,因地制宜培育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產業的興旺,離不開科技手段的重要支撐,要讓農業科技變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銀,科技成果轉化是關鍵一環,這就需要鼓勵更多的有志青年返鄉創業,鼓勵更多的科技人才將新技術、新知識帶到農村,造就一批有能力、懂技術的致富帶頭人,形成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
第一, 借鑒靖州楊梅發展模式,注重挖掘品牌農產品內在特性、文化內涵、歷史底蘊,根據農產品品牌的歷史、地理、傳統、風俗等文化特色,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溝通;第二,充分利用網絡、廣電、報刊書籍等多種媒體對產品進行宣傳報道,同時還要利用產品展銷會、交易會等渠道全方位的展示品牌主體的形象,只有加大宣傳力度,拓展展銷窗口和渠道,才能提高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樹立起良好的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