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北京時間11月14日,美國國會授權的“國防戰略委員會”(NDSC)發布了一份長達98頁、題為《提供共同防御——評估和建議》的報告。看了“報告”的大致內容后,我馬上就想到了我在今年第46期《三聯生活周刊》上發表的題為《馬蒂斯得不到他想要的錢會怎樣?》的專欄文章的相關內容,于是就確定了這期專欄的標題。
簡單說,NDSC的“報告”內容大意是,美軍目前的戰備狀況很糟糕,恐怕在未來戰爭中將難以同時戰勝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大國競爭”對手。“報告”在提出了美軍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后,在7方面提出了32項評估與改革建議。從美國主流媒體對“報告”內容的報道上看,落實這些國防與軍隊改革建議最難做到的,還是在民主黨控制了眾院多數席位后如何確保2020財年后國防預算的穩定增長。比如彭博社記者卡帕喬(Tony Capaccio)在報道“報告”的內容時,就直接用了“‘國防戰略需要的投資比特朗普計劃的要多”這樣的標題。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在第62頁指出,政策制定者必須把政府支出不斷增加和稅收收入不斷減少視為不可持續的趨勢……在過去20年里,小布什、奧巴馬和特朗普三任總統的減稅政策,減少了可用于國防和應對更廣泛的財政挑戰的資源。要解決不斷增長的債務問題,國會不應將削減國防預算視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辦法,而應著眼于整體的聯邦預算,特別是津貼和稅收,以使國家建立一個更穩定的財政基礎。同時,“報告”在第25條的評估與建議中還說,目前的國防預算水平不能確保美軍在與一個大國作戰的同時維持對另一地區的穩定威懾。為此NDSC建議,今后國防預算應維持在3%~5%的增長水平。換句話說,該“報告”認為,要想讓美軍真正執行將中、俄設定為“大國競爭”對手的新版《國防戰略》,國會和政府就必須為國防與軍隊改革提供一個穩定的財政基礎。
其實有關這些內容,在前文提到的那篇專欄文章里,我已經分析了特朗普政府和國會是很難在短期內兌現的。事實上,就在NDSC“報告”公布的當天,美國《財政時報》就報道了財政部剛公布的2019財年第一個月聯邦收支的情況,即2018年10月聯邦收入為2530億美元,聯邦支出為3530億美元,聯邦赤字較2017年10月增加了38%,達到1000億美元。除了這個“論據”外,可能還有一些讀者會想,在那篇專欄文章的最后,我還假設了若美國軍方得不到想要的預算,可能會優先選擇對付中國,那中國該怎么辦呢?
要問答這個問題,不妨先看一下NDSC發布“報告”的當天國內主流媒體頭條發布的一則報道:11月13日至14日,中央軍委召開了政策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報道引述中國軍方最高領導人在會議上的講話內容,此次會議部署的任務,就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制度的深化改革,“解決軍事政策制度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進而實現“更好地解放和發展戰斗力”的目標。由此就可以得出一個答案:即無論未來美國在軍事上同時把中、俄視為“大國競爭”對手,還是優先選擇只對付中國,中國都不會停止國防與軍隊現代化改革的步伐。當然,得出這個答案的前提是:中國在未來幾年內必須要確保將預算的赤字率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完成國防與軍隊現代化改革提供一個穩定的財政基礎。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美國在今年1月首次把中國列為軍事上的“大國競爭”對手后,又從今年3月開始不斷對中國發出貿易戰的威脅,兩者之間一定是有關聯性的。

11月6日,在2018第十二屆珠海航展亮相的殲-20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