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平時服用膠囊藥物一樣,喝水吞服一粒藥丸大小的“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僅需15分鐘時間,就可以輕松完成胃鏡檢查,這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帶來的全新胃鏡檢查體驗。
該機器人進行的胃鏡檢查全程無痛、無創、無麻醉,檢查結果高度準確。這項技術對胃部疾病診斷的準確性和電子胃鏡一致,而且特別適用于體檢無癥狀人群。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近日開發了一種“創可貼”型流感疫苗,它能抵御多種流感病毒菌株,民眾可以自行使用。
這是一種微針貼片疫苗,外形看起來和創可貼一樣。疫苗以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的佐劑為主要成分,藥物被干燥處理后,置于微型針處。研究人員將微針排布在透皮貼劑上,佐劑通過皮膚傳送至人體。貼劑在皮膚上不產生任何疼痛感,一兩分鐘后就可以撕掉。
研究人員表示,對雪貂和人類開展的臨床實驗表明,該透皮注射法安全無副作用。就疫苗能夠預防的菌株數量而言,該貼片疫苗的效果也非常不錯,是未來理想的流感疫苗形式。目前,該新型疫苗仍處于研發階段,距上市還需要一段時間。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家在實驗室器皿中培育出人類視網膜組織,在治療色盲和黃斑退化的路上邁進一步。
研究人員發現,能感應到藍光的視錐細胞最先形成,其次是能感應到紅光和綠光的視錐細胞。他們還發現,甲狀腺激素對正在成長的細胞長成能感應到特定顏色光的視錐細胞發揮重要作用,而這種激素水平不由甲狀腺控制,而是完全取決于眼睛。這些發現讓研究人員深入了解了為什么甲狀腺激素水平低的早產兒,患視覺疾病的概率偏高。
了解到甲狀腺激素的作用后,研究人員通過控制這種激素的水平培育出分別只能感應到藍光、綠光或紅光的視網膜。這就離幫助感光細胞受損的人恢復顏色視覺近了一步。
近期,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罕見地批準了一款避孕APP。
據了解,這款APP是通過計算排卵期幫助避孕的。其工作原理是讓女性記錄早晨體溫。女性體溫會在排卵前和排卵后出現波動,APP可以記錄相應的月經周期內的變化。通過這些數據,女性可以預測自己的排卵時間。更神奇的是,使用該APP女性的避孕失敗率僅為1.8%。
不過,因為排卵會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心情或者是工作環境,還有加班、熬夜等,這些因素會導致排卵期發生改變。這種情況用APP來避孕,就存在一定的失敗風險。
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肯塔基脊髓損傷研究中心的科學家研究表明,下半身癱瘓患者被電刺激脊髓后,他們能夠再次行走。
科學家首次透露,通過這項技術加上體能訓練,參與實驗的4名癱瘓患者中,3名下肢失去了所有自發性活動的患者能夠再次行走。
科學家在4名患者的背部下面植入了16個電極陣列。在實驗過程中監測了患者腿部肌肉產生的電活動。當植入式設備開啟時,由此產生的電刺激會提高脊髓的興奮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會使脊髓變得更加警覺。
澳大利亞墨爾本莫納什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戴上發電貼片向消化系統發送電流信號能刺激神經,進而促進人體腸道自然蠕動,可幫便秘患者增加上廁所次數。
研究人員在33名女性身上使用了貼片設備。女性年齡在18~75歲之間,都是慢性便秘患者。研究對象每天花1小時使用設備,放兩塊電極在腹部,再放兩塊在背部。使用了貼片的人每周上廁所的次數超過2次的概率提高了3倍。而且連續使用6周后,效果能持續3個月,患者服用瀉藥的劑量也會減少。其研究小組希望能在更多人身上進行實驗。
以色列特拉維夫醫學中心日前發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麻醉藥氯胺酮可有效、快速、安全地緩解抑郁癥狀。同時,患者在服用該藥物后,治療效果可以持續1周以上。
該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對隨機選擇的41名抑郁癥患者進行試驗,其中22名服用氯胺酮,另外19名服用安慰劑。患者每周服用3次,持續21天。研究人員對患者服用藥物之后的不同時間段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服用氯胺酮后,患者的抑郁癥狀在數小時之內得到緩解,而且可以持續整個研究時間段,但那些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癥狀并沒有得到改善。
研究人員認為,患者服用氯胺酮后會出現疲勞、惡心和頭暈等輕微副作用,但這些副作用會在1小時之內消失。不過,由于氯胺酮在臨床上作為抗抑郁藥物還有很大局限,研究人員仍在尋找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