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觀看了某省研修平臺上幾節課例,深感小學英語課堂上“東施效顰”現象的普遍和嚴重。授課教師套用各種當下流行的教學理念和形式,整節課下來好像一個多姿多彩的拼盤,但是從學生發展角度來看,這些設計更像是走程序,做表面文章,并無實際的效果,既丟掉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樸素扎實,又沒有達到現代教育倡導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構建。看到講臺上布局設陣的老師,和臺下被牽著走、心生無趣卻強打精神竭力配合的小學生,令人心生郁悶和擔憂。
一、形似而神異,固守教師主導地位,重傳授輕思維
五年級I went there last year.一課,課堂上大量的跟讀、分角色朗讀、直接截取文本的問答,學生只要跟著說、照著念就能達到老師的要求,得到老師的認同贊賞。這些沒有思維深度和廣度的活動跟綜合分析和語言交際能力不沾邊。老師運用了所謂高低聲讀詞、拍打卡片等形式進行詞匯教學,在老師的自評反思中認為她采取的這些形式豐富了學生的體驗,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其實是低估了小學生的興趣點和智商水平,把小學生作為人的思維水平動物化了。
發生在這節五年級的課堂上比較典型的兩個例子:1.學習get這個單音節詞時,老師帶領同學們反復地用高低聲的方式練習,不知在此處花費時間的意義何在?2.讓四個同學起立跟著錄音分角色一句一句地模仿跟讀,期間其他同學無事可做,因為活動太機械簡單,連站起來讀的四個同學都感到無聊,而老師卻興致盎然地大力表揚每一位跟讀完一個單句的同學,這種跟語言交流毫無關聯的活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特別是一些思維活躍的男孩子抵觸枯燥低效的英語學習,以致造成偏科的現象。
二、急切而混沌,問題設計存在邏輯關系混亂
My weekend plan一課,老師在擊鼓傳花游戲中設置了三個問題:1.Where are you going this weekend? 2.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3.When are you going? 前兩個問題有的學生說 I am going to a cinema. I am going to see a film.還有的同學說I am going to the hospital. I am going to see a doctor. 第二句其實并沒有真正回答出有思維價值的信息,如果老師能鼓勵學生說出類似于I am going to see a film with my cousin. I 've got a toothache.這樣的語句才是引導孩子們運用語言表達比較真實地想法和情境。另外第一個問題已經規定了時間是this weekend, 學生在回答第三個問題時又重復說 I am going this weekend. 而不是具體地說this Saturday/Sunday, 老師沒有指正,采取的是默許的態度,只專注于句型的操練,使語言學習游離于真實、恰當、合理的交際運用之外。甚至有一位學生或許是因為基礎弱,或許是感覺this weekend不太恰當,回答這個問題只說出了一半時,老師的處理方式是等了這個學生幾秒鐘后直接讓他坐下不作任何指導就轉到了下一個環節去了,混沌中開始,匆匆中結束。
三、光鮮而空洞,拓展素材僅供欣賞,與語言學習割裂
I went there last year.一課的主題是關于旅游的,老師在導入環節展示了搜集的世界及中國一些著名或學生熟知的景點圖片,還出示了中國地圖復習了四個方位詞,結果這一環節僅僅止步于欣賞和復習,在后面的環節中一次也沒有再使用過,最后一個綜合運用環節是學生們兩人合作按照老師給出的三個問題對話:Where did you go? When did you go? Did you go with your father and mother?(此處之前one by one拍打單詞卡片反復操練的parents也忘記使用了。)圖片能引起的豐富聯想因為不是本課的重點句型而沒有給孩子機會去表達,方位詞也用不上,復習環節也只是一個孤立的活動而已。
My weekend plan.課上講到了space travel(太空旅行),老師出示了英語和漢語,學生們讀出翻譯并點頭表示理解,接著老師不放心地,或者為了增加一點色彩又播放了一個動畫片段讓學生們進一步加深對這個詞的理解。結果視頻里是小熊去月球看到嫦娥和玉兔的類似古代童話故事的畫面,跟航天科技領域的太空旅行是兩個概念,本來已經清楚的內容因為提供的視頻反而混亂了。所以這些資料貌似是從學生興趣出發,深究起來實則浮華造作,缺乏誠意,流于形式。
四、牽強而離題,情感教育和德育滲透中傳達錯誤觀點
Why are you wearing a hat? 一課,授課老師設計的情感教育和德育滲透環節分了兩步,第一步:改錯句。老師編寫了幾組前后不搭的問答句,如: Why are you wearing a T-shirt? Because Im going to the theatre.讓學生糾錯。第二步:得出結論。We often make lots of mistakes when we speak English. So we should be careful in what we do in the future. 首先孤零零的出現所謂的錯句脫離了語境,如果是學生對話練習中出現了錯誤,引導同學們注意是合乎認知規律的,老師刻意制造錯誤既無必要,也會讓學習者感到莫名其妙和被動不適。從第一步推導出讓學生們要小心,避免英語中出錯,并以此衍生出學生們不要在任何事情上出錯。這種結論既牽強又錯誤。相反英語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在學習語言時不要因為怕出錯而小心翼翼,犯錯很正常,而且是進步的必經之路,要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并承諾老師會一直支持他們的任何語言實踐活動。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不要犯錯對于成長初始階段的小學生是不切實際的、沒有人文關懷的、假大空的目標和口號。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但牽強附會地將與課時內容不相關的,甚至是錯誤的概念和論斷強加于學生,這種形而上學的做法應予以果斷的批評和制止。
五、結語
是否適切是判斷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唯一標準。這種適切是指符合老師的教學風格,也要適合和滿足學生綜合語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規律。違背這一原則的盲目套用、照搬做樣子則是當前具有普遍性的、必須深刻反思并堅決摒棄的“東施效顰”現象。
【作者簡介】辛麗,青島金門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