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習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早已納入課程標準,成為了一線英語教師的共識。雖然一線教師具備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識,且教材中也多有涉及文化相關的內容,但是由于教學模式比較陳舊,教學素材有限,取得的效果并不顯著。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借助網絡資源,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升跨文化教學的品質,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和體驗過程,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本文筆者重點分析和探討所聽的一節有別于傳統跨文化教學的初中英語課,以期拋磚引玉,引起更多同仁對于初中英語跨文化教學新模式的研究和實踐。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比較;網絡資源;活動學習
【作者簡介】尤丹,常州市正衡中學。
一、引言
一門語言的點滴中存儲了這個民族所有的歷史和文化。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和語言使用者所處的民族和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緊密相連的,都是某種文化的反映,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既然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那么語言學習必然也離不開對于語言所屬國家的文化學習。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文學藝術、價值觀念等。在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也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熱愛。《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文化教學應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英語學習的較高級階段,要培養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傳統跨文化交際模式下,教師往往利用自己已知的知識進行教學活動,但是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相當有限。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教師應牢牢樹立利用網絡資源服務于教學的意識。在跨文化交際課程中,網絡資源下的視聽和閱讀材料能夠豐富課堂內容,使課堂更為豐滿,同時也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我學習和拓展。
學生進入初中以后,英語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因此,外語教師可以嘗試在單一的英語文化知識輸入的基礎上逐步增加中外文化對比的教學,逐步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性,切實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當前,校本課程研發成為新趨勢,在英語校本課程開發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校本課程研發的熱點。本文關注的課例即是一節英語校本課中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東西方龍文化的對比分析。
二、課例分析
1.課前準備。授課教師在課前引導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利用網絡搜集東西方文化中“龍”的相關資料。教師的組織能力非常重要,分工明確,學生能夠有的放矢,在紛繁復雜的網絡資料中尋找合適的資料非常重要。這種信息檢索和資料采集的能力是教師較長時間內有意識指導和引領的結果,絕非一蹴而就。當然,學生資料的收集還是比較粗放的,主要用于學生對于所要學習主題的粗放性理解。校本課程研發中最大的難題莫過于教材的缺失,這就要求授課教師要有極強的資料篩選和重組的能力,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課中活動。校本課的魅力之一在于趣味性。因此,課中活動設計至關重要。余文森認為活動包括外在活動和內在活動,即外在的身體雙手的表現和內在大腦及內心的思考過程。活動化教學強調通過學生的外在活動和內在活動,經歷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來達到教學的目的。
3.課后延伸。課前的準備是為了激發學生對于話題的興趣,并對話題有粗淺的了解。課中活動主要是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通過閱讀和活動展示,對話題有較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逐步教會學生就某一特定話題進行進一步閱讀研究的基本方法。那么課后延伸重點就在于學生能夠利用課堂中學習的閱讀和研究方法對特定話題進行更寬廣,更深層次的閱讀,同時能夠進行語言實踐,學習他國文化,傳播本國文化。
三、課例反思
首先,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特點等確定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或多個話題作為跨文化交際課程的主題。如果主題寬泛,我們應該將主題進行細化或者找到比較合適的切入點,使課程更具有可操作性。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根據話題的特點,教師應注意教學內容是側重西方文化介紹——比如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圣誕節等;母語文化傳播——例如向外國友人介紹常州的的風土人情;還是東西方文化異同對比——譬如本文所介紹的東西方“龍”文化的對比。課程應符合輸入到輸出。其中輸入具有針對性,結合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的輸出做好充足的準備。輸出任務應該避免含糊,使學生能夠清晰地理解任務要求,從而保證輸出的質量,實現教學的初始目標。
最后,課后任務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對于鞏固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實踐具有積極的意義,教師萬不可忽視。課后延伸拓展既可以是本話題的延伸,同時也可以是相似話題的拓展。
四、結語
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初中階段有其必要性,也引起了一線教師的廣泛思考和教學實踐。《英語課程標準》中的文化意識培養分級標準為我們指明了教學實踐的方向。但是,同時,我們也會發現現行英語教材上涉及文化意識的內容雖然比較豐富,但主要是方向性的,依然需要我們適當地補充更多具體的內容。雖然利用網絡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跨文化課程依然處在探索階段,不可避免各種問題及困惑,但我們依然應該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探索適合的教學模式,切實有效讓校本文化課程成為課內英語文化教學的有效補充,共同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
[2]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本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