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闖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蘇州215009)
現代學徒制是二戰后西方一些國家將師傅帶徒弟的傳統學徒制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的一種職業教育制度,其中以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瑞士的“三元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以及美國的“合作教育學徒制”為典型代表。現代學徒制通過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等方式,創新了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符合現代經濟社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得到了迅速發展。
我國于2011年首次提出現代學徒制的概念,隨后,國家對現代學徒制的重視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導、行業參與、社會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雙主體育人的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這是我國首次官方地提出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概念。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是西方現代學徒制在中國的本土化,是符合中國職業教育辦學實際、適合中國國情與特色的現代學徒制。
現代學徒制作為一種被歐美等發達國家證明為行之有效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一經提出,便受到了廣泛的重視,部分地區和少數職業院校開始了先行試點,如江西省新余市,是我國最早自行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地區。2014年2月,李克強總理首次在國務院會議上提出要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教育部也開始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從2015年8月到2018年8月,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了三批共562個單位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在此期間,除了國家層面外,各省、各地方院校也自行開始啟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如山東、廣東、浙江等都開展了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截止至2018年9月,山東省一共開展了四批共144個現代學徒制項目實踐。此外,許多院校也自行積極開展了現代學徒制的探索,如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與京東集團積極進行現代學徒制實踐。自此,我國現代學徒制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
1.起步晚但發展迅猛
早在20世紀60年代,德國就形成了較為成熟完善的“雙元制”現代學徒制,其他國家的現代學徒制也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和完善。我國現代學徒制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時間較晚,通過萬方數據庫和中國知網的數據平臺檢索,我國最早進行現代學徒制研究的文獻發表于1989年,但直到2003年,相關研究只有十多篇。2004年后,相關研究逐漸增多,截止2013年底,相關研究總數500多篇。2013年開始,我國關于現代學徒制的研究文獻劇增,截止2018年9月,相關研究近20 000萬篇,各類研究報告數量激增。而且,在實踐方面,隨著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開展,現代學徒制工作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2.以學校為主體
目前,我國現代學徒制的實施都是以學校為主體來開展的。這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學校是現代學徒制推進的積極方。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都是學校有較為強烈的改革當前人才培養弊端的愿望,所以呈現出學校積極主動推動,合作企業配合的現狀。其次,學校是現代學徒制教學的主要實施方。我國當前的現代學徒制主要教學場所還是在學校,學生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交替、半工半讀的現象還不普遍,教學場所的多元化并未真正落實,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學生或學徒仍是以在學校進行學習為主。第三,學校在體制機制上占主動地位。我國現代學徒制下的學徒來源于國家高考統一招生,絕大多數都是先招生,再招工,因此,學徒的身份首先是國家統招的學生,學生的主要目標是完成學校的規定學業。而且,大多學徒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只是一個寬泛的雙向就業協議,企業對學生的影響有限。因此,我國當前的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表現出來更多的是學校為主、企業配合參與的特征。
3.非典型的市場機制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高校都是公辦院校,學校在辦學過程中要接受政府的指導。職業院校在開展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也需要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然而,政府的行政行為很可能干預或影響了校方與企業方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此外,我國當前的許多現代學徒制試點實踐中,學校和企業達成現代學徒制的合作往往倚靠的是非市場因素,許多合作的促成是出于私人感情,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的利益在現代學徒制的框架下流于形式,并不是市場機制下的利益均衡。
在英、德等西方國家,現代學徒制中企業的主體地位有著明確的責權利界定,“雙主體”得到了有效的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我國實行的是“學校本位”的現代學徒制,在實際操作層面上,企業的主體地位嚴重弱化。在當前我國成立的一千四百多家職教集團中,90%以上為松散的非法人組織,牽頭單位多為職業院校,企業缺乏發言權,更多的是被虛置或陪襯。企業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其利益也需要得到保障,雖然政府部門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保障企業的權益,但真正落實的較少,這也導致了企業在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過程中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這種尷尬地位,傷害了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這也直接影響了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成效。
我國在實施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內涵不彰顯,首先,“學生”和“學徒”身份不夠明確,由于生源都是通過高考統招產生的,社會人員重回學校繼續教育的比例較少,因此,學生的身份得到了較多的認同,而“學徒”的身份認可度低。其次,“工學結合”缺乏設計,現代學徒制仍然帶有濃厚的“訂單班”色彩,工學交替的頻次較少,學生在校學習和企業在崗學習的時間、內容、方式等較為含糊,通常學生被淪為企業廉價勞動力,學習內容缺乏“高等”教育的內涵。
從國家層面上來看,現代學徒制雖然得到了國務院和相關部委的重視,但其采取的多是導向性和建議性的措施,在具體實施上存在缺位。首先是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現有的《職業教育法》、《勞動法》中對現代學徒制的闡述相對落后,教育部門也僅僅只是提出一些政策性的文件,許多內容只是“意見”,沒有強制性作用,而且對于學生學徒社會地位、薪資福利方面缺乏明確的操作條款,管理制度還需進一步完善。其次是具體落實措施不到位,在現代學徒制深入開展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的責、權、利等方面,建議的多,規定的少,政府對企業有激勵政策,但缺乏具體的激勵措施。
明確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的主體地位,要從法律、利益、責任和行為四個方面著手。在法律方面,要不斷完善我國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建立企業在現代學徒制中責權利的剛性約束,強化企業參加協同育人的責任擔當;在利益方面,要落實對企業的付出給以明確的獎勵,讓企業無后顧之憂;第三,要倡導和宣傳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讓企業形成良好的價值取向;最后,要從行為上引導企業,鼓勵企業積極投入資金、提供技術、人力等資源、培養學生,最大限度地提升企業積極性。
從基層實踐的角度,加強“工”與“學”的系統設計,要區別與以往的工學結合,避免“新瓶裝舊酒”,積極推進并落實招生與招工一體化,有完整的校企培養方案,尤其是企業培養方案,企業與學徒(及學校)簽訂明確的學徒培訓合同,并報當地教育和勞動部門備案,學徒期內,在企業的學徒時間占比不少于60%,且每半年校企學習的交替頻次不少于1次,完成學徒制,學徒同時獲得職業學校畢業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此外,還要加強社會學習者開放,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通道,最大限度地發揮學徒的主觀能動性。
當前,我國各教育主體應該加快體制機制改革的步伐,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出臺與《職業教育法》相匹配的“現代學徒制實施條例細則”,將一些可操作性強,符合我國職業教育國情的做法補充進來,明確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學生(學徒)在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的責權利,制定針對各方的保障性和激勵性政策,對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行為可以進行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或減免,并落到實處。對于《勞動法》,應添加學生(學徒)的薪資、醫療、保險等內容,為學生(學徒)的定崗實習提供便利。只有建立完善可靠的法律保障體系,才能有效地推進現代學徒制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