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天美
(中共益陽市委黨校,湖南益陽413000)
國內研究湖南省茶旅一體化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湖南省旅游業發展研究。通過分析大湘西地區旅游一體化的區位、交通、資源條件與發展現狀,從發展思路與目標、發展模式、空間布局、品牌塑造、旅游交通、區域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旅游一體化戰略。在一體化品牌建設方面,重點在大湘西旅游產業一體化品牌建設差異化、市場化和創意戰略。民族文化的深挖和文化創意與旅游業的耦合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要協調好旅游業的發展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
二是茶旅一體化發展的模式研究。首先,政府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以政府產業政策為引導,帶動一批特色村鎮茶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發展。以產業融合、城鄉空間、文化傳承、設施配套、特色風貌等五種方式作為共生途徑,以茶旅為產業優勢,獨具地方特色的宜居小城鎮規劃編制形式,以促進茶旅一體化發展,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其次,園區化模式。茶旅一體化發展、塑造茶產業品牌等方面采取措施,使我國茶產業朝著特色化、園區化、科技化、一體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再次,以企帶戶模式。以貴州鳳崗及江西等地為代表,是茶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
茶旅一體化是“茶業與旅游業及相關配套服務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是以茶為主題,以茶資源為基礎,以茶基地為載體,以市場為動力,以旅游為內容,以一體化為目標,以產業化為導向,形成經濟鏈,是茶資源、茶產品綜合利用的新方式,也是一種備受歡迎的旅游新模式”。[1]研究湖南省茶旅一體化發展的路徑與模式,對實現湖南省精準扶貧,推動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實現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茶葉既是農產品,也是工業產品,不僅可以就地解決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通過發展茶葉的加工,來增加農民收入。在一些重點產茶縣,茶葉收入占到農民總收入的80%以上。“2016年,湖南省茶園面積已達到215萬畝,茶產量23.2萬噸,茶業綜合產值648億元。安化黑茶已成為湖南茶產業的最大亮點,綜合產值突破120億元。”[2]旅游總量和產業實力邁上新臺階。2015年,湖南省接待國內旅游者4.73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 659.96億元,相當于湖南省GDP12.78%。“加快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將鄉村的旅游資源優勢與城市的經濟優勢結合起來,大力推進茶旅事業發展”。
湖南省是承接東西部、聯接長江和華南經濟區的樞紐區,具有突出的區位特征和重要的戰略地位。一是保證茶葉供給,提高品牌效益。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要求,要穩定茶園面積,提高茶葉質量效益,提升茶葉機械化水平,提高茶產業競爭力,提高茶產業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優化產業布局,突出優勢和特色。依托現有產業布局與生產能力,利用山水資源條件,以綠茶和黑茶為重點,進一步優化區域茶類布局。將綠茶帶、黑茶帶和黃茶帶建設相結合,發展山區及湖區茶產業。
大湘西地區茶旅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從物質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與文化流五個方面研究大湘西茶旅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機制。
一是物質流的重點研究在于茶園、茶企建設、旅游投資與交通路網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的相關研究,其中茶園建設涉及到農村土地流轉,特別是在“三權分置”過程中,各相關利益主體關系如何協調發展。茶企建設則涉及到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茶在新型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利與履行義務之間的劃定研究。旅游投資與交通路網及相關配套設施研究則涉及到頂層設計、國土規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的查違、控違的問題研究。
二是資金流的重點研究在于投資渠道的拓寬與整合研究,其中涉及國家、省、市及地方各項優惠政策的整合、農村抵押貸款條件轉變、互聯網金融的運用等多項研究。
實施兩個“百千萬”工程。首先是“百企千社萬戶”現代農業發展工程,對龍頭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和扶持,包括糧食、畜牧、果蔬、油料、茶葉、水產品、棉麻、中藥材、竹木等優勢特色產業,重點支持入選企業加快技術更新和設施改造,加大安全、節能、環保設施設備投資,對入選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項目省財政給予貸款貼息補貼。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對繳納稅金達到一定規模的入選企業,省財政給予上臺階獎勵。其次是“百片千園萬名”科技興農工程。對參與種植結構調整的農民給予土地流轉補貼。對參與種植結構調整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或經營大戶,配套完善生產設施設備、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給予支持。對參與種植結構調整的縣市區給予技術培訓服務補助。在科技服務方面,一是開展院縣科技共建,二是組織“百片”“千園”專家服務團隊。再次是定點服務家庭農場。[3]
三是技術流的重點研究在于產業特色及專利的保護、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與行業內的技術突破等。
四是人才流的重點在特種人才的保護、管理人才的引進及解決地區勞動力轉移問題等。
五是文化流的重點在于深挖本土文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與地區茶旅一體化的結合,推出有地方特色的相關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大湘西地區茶旅一體化的發展路徑擬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基礎階段,頂層設計,規建載體。對茶產業、油茶產業進行普查,根據普查結果,結合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對湖南茶旅一體化發展進行頂層設計。規范本區內的市場行為,在國土規劃的前提,規范建設茶企、茶園、交通路網、旅游設施與相關配套設施,初步建立服務平臺與行業服務體系。
二是提升階段,要素融合。對區域內茶產業、油茶產業、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進行深度融合,提供合作服務平臺,建立系統化平臺管理,協調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建立區域內合理、有效的競爭機制,規避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加強品牌管理,建立、規范行業標準,加強城市文明建設。
三是起飛階段,區域要素互聯。完善系統化平臺管理,整合系統內資源,通過前期品牌管理強化品牌影響力,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實現跨區域品牌互動與要素互聯。
企業+基地+農戶和企業+合作社。具體而言,是茶、油茶的科研機構,在選種、種植與栽培、新用途、新材料等方面與企業、基地、合作社合作,共同完成茶、油茶產業供給側改革。重點在于降低企業成本,用夠用足各項補貼與支持政策。整合茶、油市場,淘汰破壞生態環境的落后產能。盤活企業發展資金,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同時,在人才結構與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等方面補齊短板。結合現有茶產業、油茶產業的園區發展模式,開展園區工業旅游。
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茶旅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要素加以完善、融合并形成菜單式管理。通過互聯網平臺,將茶產業實體經濟、物聯網、共享經濟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即借助益村益品平臺,實現產品網絡銷售,拓寬銷售渠道。借助京東倉儲及物流業,完成產品與物聯網的對接。通過共享經濟,在基礎設施、交通路網不斷完善的基礎上,完成全域旅游在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共建共享。通過文化產業的線上管理,完成相關服務的互聯網菜單式服務。
在建設醫療中心的基礎上,根據大湘西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中藥資源,開發研究現代生物醫藥。同時,加大力度研發茶產品的醫藥價值,結合山水田園,形成康養茶旅發展模式。在洞庭湖區,結合洞庭湖生態經濟圈發展規劃,在洞庭湖區實現濕地公園保護、綠茶研發、觀鳥與度假療養相結合的新型茶、旅、湖、養模式。醫藥研發、茶產業與旅游發展相互融合,形成山區茶旅康養、湖區茶旅康養與扶貧相結合的新模式。
大湘西地區的民族文化氛圍濃郁,梅山文化、花瑤文化、儺文化及豐富的民間傳說為本區的文化旅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茶旅一體化中的文化之旅是將茶文化與本區文化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現場的文藝表演、博物展覽與本區大學中的文化講座相結合,構成空間、時間立體式、多元化的文化之旅。不同區域根據自身發展階段與優勢選取不同的模式。同時,地方政府要加強監管,規范市場行為。在打造地區品牌時,實行競標+入股式的合作模式,避免盲目鋪攤子、上項目,造成區域內的惡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