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又稱成立案件,是司法機關審查法定管轄范圍內發生的事件后決定作為案件開始辦理的訴訟階段。該階段直接決定了司法介入社會矛盾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司法功能的發揮程度,它直接關系到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當事人提起的訴訟,是否起動民事審判程序。所以完善立案制度是保障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前提。筆者以司法實務為視角,通過分析現行民事立案制度在司法實務中的缺陷,對完善立法及時有效地保障人權提出相關建議,以待對完善立法有所益處。
立案審查應強調保護當事人的訴權,及時將符合條件的糾紛納入到審判程序中,同時,將不屬于法院主管的糾紛排除,這是立案審查的基本職能,是對案件性質的梳理。民事訴訟源于當事人的起訴,并實行不告不理和處分原則,經人民法院審查符合受案條件,兩者結合啟動訴訟程序。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的審查基本法律依據是民事訴訟法第108條“(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4)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的規定,即訴權理論的兩大要件“當事人適格”和“訴的利益”。只要符合民訴法第108條的四點,人民法院就應當予以立案受理。
總體而言,現階段立案制度存在問題是法律規定的起訴條件過高、用詞模糊、彈性太大、易被濫用。具體體現在:
1.程序未審明又要審實體
立案審查只能是程序審查,是對原、被告資格的把握,是對訴訟請求和管轄問題的審查。原告要與案件有直接利害關系而非直接法律關系,即是否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訴訟行為能力、是否具有訴的利益;被告要明確而非準確與適格,即要求被告必須是明確、具體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且必須是真實存在的,而非虛擬的或已經不存在的主體。故不能因原告與案件無直接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就否定原告主體資格,也不能以被告不準確不適格為由裁定不予受理。對于被告是否適格應為審理后查明,是審判庭而非立案庭的職責。對于起訴請求、事實與理由的審查是立案審查的核心,當事人的具體訴訟請求是原告提出實體權利的主張,訴訟請求必須具體化,能夠明確其內涵與外延。對于事實與理由的審查,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僅在于釋明,只要能證明雙方的法律關系有存在的可能性即可,而不能強求其提供充分、直接證據,否則又何來“確認之訴”呢。要區分訴權與勝訴權,后者是審判過程中的工作,立案庭不能越俎代庖。可以看出,我國民事立案制度在理論上絕對化了實體權利對訴權的決定作用,邏輯上顛倒了結論與條件的關系,違反了訴訟的一般運行規律。這種程序未查明又要審實體的問題,使得當事人立案困難重重。
2.共同管轄案件法院間的相互推諉
司法實務中民事案件多存在幾個不同地區的同級法院對某起案件均有管轄權的問題,而法院間的相互推諉不予立案受理就成為當事人尋求法律救濟、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一道鴻溝。司法程序的精神講求“便民”,審查法官應本著方便訴訟的原則向當事人釋明應選擇的管轄法院,當事人也可通過選擇不同的訴訟標的,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管轄法院。法院間的相互推諉不僅未體現方便起訴的便民精神也剝奪了當事人的選擇權,更有甚者致使當事人訴權超過訴訟時效,實體權利無法得到救濟。
3.不予受理、不下裁定
人民法院對符合條件的訴求既不予立案,也不以書面形式裁定不予受理,該問題是現階段立案程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結果致使當事人喪失起訴權,也不能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更無法通過審監程序來維護其法律權益。此違背法律規定的行為我國法律無監督與救濟措施,是法律監督體制的空白,更是法律體系的漏洞。司法救濟是當事人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最后保障途徑,一切組織不能徹底解決的糾紛,均由法院通過審判方式作為解決糾紛的最后手段,法院的裁定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法律效力。此漏洞無疑給當事人的維權之路致命一擊,不利于糾紛的解決,更不利于促進社會的有序運轉和繁榮穩定。
4.過分拖延受案時間、受案后久調不決
民訴法第112條規定,經審查符合起訴條件的應在七日內立案,可此期限往往被法院所忽視,更有以“案件必須經院長審批,院長公出、開會”為由遲遲拖延的現象,當事人無相應的救濟手段。試問,偌大的人民法院,正常的受案工作只因一人而停滯嗎?也有在審查后久調不決,過分拖延的現象,調解是通過說服教育和勸導協商的方法,在當事人雙方自愿平等和互相諒解的基礎上,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而久調不決則違背了“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精神,更使法院的工作效力受到質疑。
5.滯后的法律思維阻礙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法律的道德化與道德的法律化帶來大量現代型糾紛,致使當今民事訴訟受案范圍局限性日漸突顯,“青春費案件”、“電視收視權案件”等新型案件涌入訴訟領域,群眾法律觀念意識的提高使傳統受案范圍應接不暇,權利本位思想的建立、主體需求的多樣化,滯后的法律思維受到挑戰。
國外諸多法院,尤其是英美法系國家奉行當事人主義或登記立案主義,民事案件當事人只要來起訴,訴狀符合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依法繳納案件受理費,即可啟動訴訟程序。而我國法院則采取職權主義,與大陸法系國家在立案程序上相似。大陸法系國家在審查訴訟要件與本案要件的順序上,采用所謂“復式審理構造方法”。即在民事訴訟程序中,實體判決要件的審理與本案實體爭議的審理是并行的,不是必須首先審查是否具有訴訟要件,并在確認具有實體判決要件后再啟動實體爭議的審理,而是同時進行的。并且,在大陸法系國家,將訴訟分為起訴要件與訴訟要件,經審查不具有起訴要件,法院可以訴訟不成立駁回訴訟,導致訴訟的不受理。這種職權主義無疑提高了訴訟受案的位階,導致出現“起訴難”的現象。筆者認為英美法系的當事人主義更符合案件審理規律,更有效及時地保護了當事人的訴權。
為完善立案制度,筆者提出以下立法建議:
1.降低原、被告資格的審查要求
糾紛并非根據法律條文設定的框架模式產生,而是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出現的,理論與實踐存在差距,不能刻板強求糾紛形態與法律完全一致。訴權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只要當事人以自己的名義請求法院保護其權益或法律關系,被告明確具體能夠指明相對人即應啟動訴訟程序。
2.完善受案標準制度
立案審查強調保護當事人的起訴權,現階段各法院間受案標準不統一,民訴法又只有一條來規定受案條件,試問,立案審查是訴訟活動中的一個單獨程序,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僅僅一個法條怎能具體、明確闡釋其全過程。實踐操作中往往會出現矛盾的受案現象,所以立法急需統一具體的受案標準,以供受案審查依據。要杜絕受案時的實體審查,在“訴的利益”問題上不能就該利益的正當性予以審查。
1.完善當事人對立案審查程序參與的權利
要保證實體公正首先要保證程序公正,“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當事人參與到立案審查中不僅使當事人知情權得到有效保護,也使得立案程序廉潔透明,提高法律的公信力,讓當事人有陳述申辯的權利,即使法院不立案也使其明確為何不立,避免當事人重復起訴,也減輕法院的工作量,節約司法資源。
2.完善救濟渠道,尊重保障人權
日本民事訴訟法學家谷口安平認為,民事訴訟的目的包括兩點,即實現個人權利或維護實體私法體系的作用,以及解決糾紛的作用。但立案是民事訴訟的前提。法院是否決定立案是對案件分析認定的過程,不立案又不下裁定使矛盾、糾紛來源于社會而還于社會,不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更是對人權威嚴的挑戰。當事人在公力救濟得不到保護時,往往會采用“私力救濟”,不僅影響社會秩序,更削弱法律的尊嚴。所以在法定期間內不立案又不下裁定或久調不決的情形應賦予當事人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的權利,上一級法院應單獨為此類案件設立接待部門,及時處理,對符合條件的案件應予以受理并指定管轄法院。同時賦予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救濟的權利,并應在省級設立法、檢聯合監督機制,對下級及同級法、檢均不受理的案件予以處理。
當然,在立案審查過程中,需要重點考量“訴的利益”與“當事人適格”兩大要件。對訴的利益的判定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一是在原告與法院(或國家)之間。二是在原告與被告之間。濫訴必然會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也會致使訴的相對人(被告)付出大量的物力與精力。所以法官必然要在原告訴權與被告的生活安寧、不受無端干擾這兩種利益之間做出適當的平衡。但是,這種“自由裁量”的權力,因法官個人素質的高低而不同,所以完善立案制度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司法實務中相關法律問題層出不窮,筆者在實踐中屢遇上述問題,這些問題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法院的規劃建設、社會的繁榮穩定均無益處,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法律意識的提升、立法、司法水平的提高,立案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1]解決“立案難”要立足中國國情.中國審判,2007(1):10.
[2]關于我國民事立案制度的思考.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3]蔣艷麗.從比較法的視角談我國起訴條件與立案審查制度的改革.立案工作指導,2004年第四輯.
[4]嚴潔如.人民調解與民事立案審判良性互動的實踐與探索,2008-1-7.
[5]張衛平.起訴條件與實體判決要件.法學研究,2004年第6期.
[6]兼子一,竹下守夫.民事訴訟法:新版.白綠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50.
[7]谷口安平著.程序的正義與訴訟.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8]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12月第 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