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哈爾濱 150000)
高校教師是高等院校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責的主力軍,是高等教育事業建設的關鍵力量,其素質狀況與高等教育事業的使命息息相關,決定著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決定著科學研究的水平,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實現中國夢密切相連。
教師素質是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大活動,完成教育任務所必備的基本條件,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首先,要切實體現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反映出教師的獨特的本質。教師職業不同于其他任何職業,教師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職業,其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極大。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交往、行為、思想等各方面的表現都將直接影響一代年輕人。
其次,教學活動是教師工作的中心任務,教師素質的定義必須著眼于教學活動本身。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教學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積極自覺地學習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進學生多方面素質全面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這是教師也是學校和社會的主要任務。
第三,反對那種元素主義的教師素質觀,應將教師素質看成是一個系統的結構,其內部包含著復雜的成分。教師素質的構成是多方面的,且各方面的素質成分并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統一體。
第四,教師的素質是結構和過程的統一,動態性是其精髓。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應該是發展的、動態的,我們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而應作為一個永恒的課題持續發展下去。
最后,教師素質的定義應能為教育實踐和教師培訓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具有可操作性。這樣才能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了解自身的優點并修正不足之處,從而促進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綜合各種關于教師素質的理論和自身的體會,筆者把高校教師素質概括為師德、師能兩個方面。良好的師能只有在具備良好的師德情況下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師德即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職業道德素質三個方面,集中體現在具有遠大理想、正確的價值觀和愛崗、敬業、團結協作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的積極性上。其中,政治素質的核心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思想素質的基礎是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而職業道德的關鍵是忠于職守、教書育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德是教師的精神支柱,決定著教師的職業行為,影響著教師的道德修養、工作態度和學習態度,對教師的成長和進步起著重要作用。高尚的師德和科學的思想是一部隨時隨地打開的教科書,對學生的影響既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刻而長遠的。
師能即專業素質。專業素質包括知識素質、能力素質兩個方面,集中體現在具備廣博的知識結構、準確地把握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和將理論與實踐有效地融合、向學生傳道解惑上。其中全面的知識素質是教師素質的核心,現代教育科學研究表明,合理的教師知識結構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內容:扎實的專業知識;科學的教育學知識;廣博的文化知識。根據教育教學過程劃分,能力素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善于了解學生并與學生溝通的能力;善于收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善于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善于進行教學監控和評價的能力;善于實踐和科學研究的能力。專業素質是高校教師高質量完成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淵博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教學能力能夠拓展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從而滿足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需求,開創三贏局面。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在意識形態多元化和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下,高校教師在師德方面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有些教師并不是出于對教師職業的熱愛走上教師崗位的,沒有對本職工作的愛,就沒有對學校的愛,就沒有對學生的愛,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其教育教學效果甚至會是負面的;有些教師身在教學崗位,但敬業精神欠缺,對學生要求不嚴,關心不夠,主要精力并沒有放在教書育人方面,有些教師講課內容信息量不大,新知識不多;有些教師對布置、批改作業不夠認真,對考試環節抓得不嚴,指導實驗和畢業論文粗枝大葉,不認真負責;有些教師治學不夠嚴謹,學術風氣不正,有的人云亦云,有的東抄西摘,沒有自己的見解;更有少數人抄襲、剽竊他人成果等等。教師隊伍中素質不高的現象存在,是導致當前高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師隊伍師德不佳,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在近些年教育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的監督指導下,高校吸收充實了大量的碩士、博士畢業生,所以高校稍微年輕些的教師基本上都已經具備碩士以上的高學歷,但高學歷并不代表具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在對高校教師專業素質培養方面,長期以來存在一個巨大誤區,那就是片面地強調了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及專業技能,而忽視了專業以外的其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過多地強調了知識的精深程度,而忽視了知識的博廣程度;過分強調了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程度,而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過多地強調了知識的規范性和系統性,而忽視了知識的交叉性和靈活性。這一誤區的存在,導致了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的知識面越來越窄,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越來越死板和僵化,從而大大地限制了他們的發明創造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甚至在減少課堂信息量的基礎上導致自己的知識儲備日益不足。
有些高校教師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專家,但對專業以外的一些甚至屬于常識性知識的東西卻知之甚少。還有一部分高校教師由于知識面太窄,工作往往局限于自己狹窄的專業范圍,其結果往往將大量的精力投入所謂論文及專著中,拼命地追求論文及專著的數量,而不注意論文及專著的質量,做了大量重復性研究工作,沒有多少創新。有的教師為了滿足晉升職稱的需要,每年發表不少論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動學術進步的作用。但同時必須看到,這些論文和專著中,重復的內容處處可見,有些論文和專著甚至缺乏可靠的數據,缺乏必要的科學性和強有力的說服力,“濫竽充數”的東西隨處可見,甚至出現弄虛作假、剽竊抄襲以及其他一些學術腐敗現象,近年來不斷有知名高校學者爆出學術丑聞,玷污了科學的圣潔。以上這些現象的出現,都不利于高校教師專業素質的真正提高,不利于創新能力和發明創造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術的健康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等院校的教師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顯得難以適應。數量上的不足,其解決的途徑相對容易,但優秀教師的培養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
高校教師應注重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修煉、自我約束、自我調控。在思想道德方面育己為先,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從“育己”的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實現自我素質的提升,同時以學生為中心,應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并把這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最終通過高校教師自我“育己”活動的開展來達到“育人”目標的實現。教師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給學生樹立榜樣,以樸實謙虛的作風和正直誠實的品質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勤奮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影響學生意志品格的形成,以文明規范的言行影響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在專業素質方面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觀念。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教育不斷提出新要求,已不滿足人的一生只在青少年階段學習和在學校接受正規教育,而是根據時代的要求,接受不同層次和年限的職業培訓。這就打破了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的界限,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化。現代社會將是一個學習型社會,現代人也將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人,高校教師更應該不斷進取,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適應新形勢。
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學校的環境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制度形式存在的固定化、形式化的“硬環境”,一種是以校風、學風、輿論氛圍、校園文化形式存在的無形的、滲透性的“軟環境”,兩種常常是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一方面,校園環境狀況對教師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對教師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道德風貌有直接影響,比思想道德灌輸更具有感染力和滲透性。高校可以多途徑、多方式地宣傳師德規范,營造崇尚優良師德的校園環境,大力開展教書育人、敬業奉獻等活動,真正使每一位教師認識到立業德為首,執教品為先;認識到師德與育人的密切關系,做到依法從教、以身立教;認識到教師職業道德的豐富內涵,促進教師提高自我形象、注重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應樹立先進的辦學理念,為教師教學科研營造一種寬松向上的氛圍。教育理念是一所大學辦學宗旨、職能定位的具體表現,高校要在激烈競爭中求得更大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需要及時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的走向和教育發展的方向,增強教師的現代教育意識;要想引得進人才、留得住教師,就必須用“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使廣大教師把學校視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場所和寄托自己價值追求和歸宿的精神家園。
首先,應轉變觀念,高校教師在職進修已由過去以學歷提高和補償為主的教育變成了當今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主要內容的教師培養。其次,高校應制定教師定期進修的制度和相應措施,根據教師的學歷層次、職稱結構及學術水平,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在職進修,保證每個教師在三到四年中都能夠到其他院校進行教學、進修和科研活動。再次,可以設立教師進修專項基金,通過向主管部門申請撥款、通過申報項目自主爭取研究經費或成立專門的機構籌措經費,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全體教師的在職進修。最后,要建立教師進修評價機制,把教師進修與考核評估、職務聘任、提高待遇聯系起來,同時要認真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培訓的成本補償方式和培訓效益問題,根據責任共擔、效益共享的原則,充分調動教師在培訓進修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師進修效益。